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究大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山东微山湖地区的池塘养殖效果,2019年在微山湖扣蟹基地将2种大规格河蟹亲本(规格Ⅰ:雌190~210 g、雄280~300 g;规格Ⅱ:雌240~260 g、雄330~350 g)所产的大眼幼体饲养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生长情况、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1)在相同的养殖管理下,规格Ⅰ组扣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规格稍低于规格Ⅱ组,但2组扣蟹的最终规格并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最终养殖性能无显著差异,大眼幼体到扣蟹阶段的成活率约为22%,非早熟扣蟹产量约为300 g/m2,饲料系数为2.1,饲料成本约为13元/kg;(3)从非早熟扣蟹的体质量分布看,规格Ⅰ组中体质量在4.00~5.99 g和8.00~9.99 g的比例显著高于规格Ⅱ组,规格Ⅱ组中体质量<4.00 g、6.00~7.99 g和>10.00 g的扣蟹比例高于规格Ⅰ组,2组扣蟹体质量占比最高的均为4.00~5.99 g;(4)就养殖成本而言,规格Ⅱ组购买大眼幼体的费用高于规格Ⅰ组,饲料、苗种、池塘租金和人工费用为4项主要的投入成本,占总投入的80%以上,但规格Ⅱ组扣蟹的销售价格高于规格Ⅰ组,因此其最终利润及投入产出比都高于规格Ⅰ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微山湖地区开展大规格亲本子一代大眼幼体的扣蟹池塘养殖可以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4.
三种投喂模式对河蟹二龄成蟹养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传统饵料组早期(5-8月份)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最低,杂鱼组最高;(2)杂鱼组雌体8月份性腺发育速度最快,传统饵料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其余月份雌体和雄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无论雌雄,最终杂鱼组的大规格成蟹(雄体175 g,雌体100 g)比例最高,而传统饵料组的小规格成蟹(雄体100 g,雌体75 g)比例最高,且体重差异较大,配合饲料组的中等规格成蟹较为集中,最终三组投喂模式下雌雄蟹的平均体重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略大于传统饵料组;(4)三种投喂模式下,三者的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的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最高,配合饲料组饵料系数最低,但饵料成本居中;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居中,饵料成本最低。结果表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二龄成蟹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池塘养殖不同规格扣蟹的营养状况,以长江流域池塘养殖的4种规格(体质量,A组0.3~1.0 g,B组1.0~3.5 g,C组4.0~7.0 g,D组8.0 g)扣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肝胰腺指数(HSI)及组织常规生化组成。结果:(1)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其HSI也明显增大,且通过回归曲线得知两者大体呈幂函数关系;(2)就肝胰腺常规生化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及灰分的质量分数均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粗蛋白质量分数则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3)就蟹体常规生化而言,雌、雄个体中水分及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均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著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则随着扣蟹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扣蟹的HSI和常规生化组成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规格蟹种的营养状况较好,因此更适合于成蟹阶段养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的扣蟹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两个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结果显示:(1)在大眼幼体至豆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的平均体质量和增重率均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10月份时雌体差异显著(P<0.05);此外,“长荡湖1号”在6—10月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10—11月“长荡湖1号”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就养殖效果而言,“长荡湖1号”最终的平均规格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雌雄个体在2.00~3.99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0~1.99 g和≥6.00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雌体差异显著(P<0.05)。综合评价,相对于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均表现出一定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存在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成熟两种现象,为了解其后代养殖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构建的一龄早熟家系和二龄正常成熟家系,评估了其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率、产量、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1)正常家系的子一代在8月和10月的平均体重(70.45±18.62)g,(95.87±34.44)g高于早熟家系的平均体重(58.93±16.33)g,(95.56±25.26)g,甲壳长和甲壳宽在7、8和10月份,正常家系显著高于早熟家系,4-10月二龄正常成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SGR,(1.48±0.45)%/d)低于一龄早熟((1.65±0.12))%/d;(2)一龄性早熟家系完成生殖蜕壳的时间早于二龄正常家系,一龄性早熟家系在8月份的生殖蜕壳率为85%,高于正常家系(75%),但两者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就最终养殖效果而言,尽管正常成熟家系子代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量比早熟家系分别高出14%和17%,但两种家系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东营地区河蟹养殖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第1年进行蟹种培养,第2年把扣蟹养成成蟹,循环养殖的模式。在养成过程中,大部分成蟹规格小,产量低,抗病力弱,饲料成本居高不下,致使成蟹养殖效益低下。总结几年来的养殖经验,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成为提高成蟹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能是评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蟹种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攻毒实验和非特异免疫指标测定方法,以常规养殖未经遗传选育的养殖群体蟹种为对照组,评价了河蟹2龄早熟、晚熟选育群体第2代(G2)扣蟹的攻毒成活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1)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注射后,整体上未选育组扣蟹的死亡率略高于两选育群体,但是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2龄晚熟群体雄蟹和2龄早熟群体雌蟹攻毒后死亡率分别最低;(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2龄早熟群体肝胰腺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2龄晚熟组(P0.05);此外,两个选育组雄体肝胰腺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早熟G2雌体肝胰腺中的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雌体;(3)就血清中非特异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2龄早熟G2扣蟹血清中的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晚熟G2扣蟹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扣蟹,此外,2龄早熟G2雌蟹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2龄晚熟G2。综上,两个选育群体子二代扣蟹具有较强免疫性能及抗病力,其中2龄早熟群体扣蟹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略强于2龄晚熟选育群体。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活率,“长荡湖1号”B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较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不显著。(2)扣蟹阶段,“长荡湖1号”B系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9月份体质量与对照组接近,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生长速度而言,在6—7月期间,“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3)“长荡湖1号”B系养殖效果最佳,具体表现在养殖产量和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且1龄早熟率和饲料系数最低(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体质量在3.00~5.99 g和6.00~8.99 g两个区间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12.00~14.99 g和≥15.00 g两个区间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4.
熊美海 《水产养殖》2011,32(2):52-52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早熟蟹个体规格约为每千克20~30只,其大小与大规格蟹种差不多,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如果将这种早熟蟹作为蟹种第2年继续养殖时,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易因蜕壳不遂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5.
培育蟹种控制性早熟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种,俗称扣蟹,一般指规格为2克以上的一秋龄幼蟹的统称。蟹种性早熟是目前我国发展河蟹养殖中主要问题之一,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主要养殖区普遍存在,已引起各界特别是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现就笔者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数据与对策措施,撰文仅供参考。一、河蟹性成熟及人工培育蟹种性早熟的主要特征1、河蟹性成熟特征河蟹在湖泊、草荡等天然水域中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前,河蟹个体较小,壳色淡黄;雄蟹步足尤其螫足上的刚毛短而稀疏,资足掌部上下两面尚无刚毛,雌蟹腹脐也未长足,仍呈三角形,尖端较窄,紧贴身体,不易分离。…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组F_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 PI组F_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PI组F_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_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 PI组F_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F_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PHN组(P0.05); PHN组F_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组F_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F_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F_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_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家平  吴辉 《内陆水产》1999,24(3):24-24
大眼幼体培育扣蟹已成为目前河蟹养殖苗种来源的主要途径,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培育成活率、控制规格、控制性早熟比例的方法,尤其是性早熟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一个难题,人们普遍通过加大投放密度、控制投饵、控制水温等措施来控制性早熟比例,但仍没有解决根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成蟹养殖模式不断涌现,其中以大规格河蟹选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作为重点的相关研究在江苏各地展开。本项目在成功培育莱茵河河蟹一龄蟹种的基础上,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和本地长江水系河蟹成蟹养殖的生长比较,研究莱茵种群河蟹的生长性能,为河蟹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应用防止性早熟生物活性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的育种进行防性早熟防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调整河蟹苗种对脂肪酸类别需要入手,可有效抑制因盐度、温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的性早熟现象,防性早熟率>99%,避免产生性早熟蟹种:(2)配合饲料中通过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可起到协同抑制性早熟及明显的防病功能,防病率>98%;(3)该饲料具有提高成活率促进快速生长的效果,取得了亩纯收入7873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高淳县河蟹养殖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得益于全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坚持大规格幼蟹的培育推广,选择优质蟹种是养殖大规格商品蟹的基础。蟹种又称扣蟹、幼蟹,将16万只/kg左右的蟹苗(河蟹大眼幼休)培育成60~260只/kg幼蟹的过程即是为蟹种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