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苯甲酸酸化剂与磷酸氢钙(DCP)对草鱼生长生理的影响及二者交互作用与磷酸二氢钙(MCP)效果的比较。试验选用体质量为(37.2±2.4)g的550尾草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8尾鱼。各组投喂饲料分别在相同基础饲料的配方中添加不同剂量的MCP、DCP和苯甲酸酸化剂,各组添加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0、0),MCP(1.8%、0、0),DCP(0、1.8%和0),酸化剂1.5组(0、1.8%和0.15%),酸化剂3组(0、1.8%和0.3%),酸化剂处理组(0、0和0.15%)。养殖58 d后对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无机矿物磷明显有助于改善草鱼体的生长及健康状况,且MCP的养殖效果要好于DCP;苯甲酸酸化剂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促进草鱼的生长;DCP与苯甲酸酸化剂对草鱼的综合营养效果显著低于添加MCP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遗传选育对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蟹种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相同条件下定量比较普通棉粕、高蛋白棉粕、棉籽蛋白和向日葵仁粕4种植物蛋白原料及硬颗粒与挤压膨化2种加工工艺对草鱼肠道表观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设计蛋白水平(29%)和脂肪水平(3.5%)基本一致的条件,同种原料分别设计低剂量和高剂量2个水平,并且相同配方下同时进行硬颗粒和挤压膨化2种加工处理的试验,共16个试验饲料组,于室内水泥池的网箱中喂养平均体质量(39.4±1.8)g的草鱼45 d。结果表明:从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上看,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普通棉粕组的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41.77%)最高,最低为高蛋白棉粕组(37.34%)。膨化饲料组的组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  相似文献   
4.
增艳物质对锦鲤生长性能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增白剂的凹凸棒土、沸石粉和增艳物质的加丽红素、增艳1号、EM菌和螺旋藻作为饲料色素物质添加到锦鲤饲料中,进行99 d的养殖试验,探讨增艳物质对锦鲤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初质量为(18.04±10.92)g的600尾锦鲤,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每组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进行99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锦鲤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增重率差异极显著。螺旋藻凹凸棒土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色素物质对锦鲤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但对体质量/体长有显著影响,凹凸棒土螺旋藻组体质量/体长最大。饲料中色素物质的添加对锦鲤血清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全血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添加量为4%与螺旋藻添加量为7.5%的组合有利于锦鲤的生长;其他增艳物质对锦鲤的生长无影响;作为增白剂,凹凸棒土可以替代沸石粉。  相似文献   
5.
池塘高密度养殖黄颡鱼的生长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鲿科和黄颡鱼属.作为一种肉味鲜美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鱼类,近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养殖,也取得较为显著的养殖经济效益.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不同地区黄颡鱼的池塘养殖主要在放养密度、商品鱼上市规格和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也导致养殖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为4~#组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1~#组最高(P0.05);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在2~#组最高(P0.05);3) 1~#组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组最高(P0.05)。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  相似文献   
7.
两种投饲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扣蟹池塘养殖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扣蟹阶段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和豆粕、麸皮等传统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蟹种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的影响,自2016年5月中旬开始,分别用配合饲料和豆粕、麸皮等传统饲料饲喂淡化后的河蟹大眼幼体,比较两种投饲模式下蟹种的生长情况和养殖效益。试验结果:(1)在整个养殖期间配合饲料组的蟹种平均规格高于传统饲料组,体质量增长率也普遍高于传统饲料组;(2)配合饲料组1龄性早熟个体的亩产(15亩=1 hm~2,下同)及其占总产量的比例均显著低于传统饲料组(P0.05),而两个饲料组中1龄性早熟个体的平均规格差异较小,均为21 g左右;(3)配合饲料组蟹种的产量以及大规格蟹种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传统饲料组(P0.05),而成活率稍低于传统饲料组;(4)配合饲料组蟹种的最终规格主要集中于3~6 g(42.61%)和6~9 g(24.57%)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而传统饲料组蟹种的规格主要集中于3 g(33.00%)和3~6 g(44.81%)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5)由于在平均规格、最终产量和销售价格上的优势,配合饲料组的最终净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明显高于传统饲料组。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饲料,配合饲料可以提高蟹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故在扣蟹养殖中应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育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养殖效果和品质的影响,选用3种常用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鲜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槽内,开展了为期60 d的生殖蜕壳河蟹雄体的育肥试验,对比了不同饲料组间雄蟹的成活率、性腺发育和色泽等指标。结果显示:(1)3个饲料组间雄蟹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硬颗粒饲料组成活率最低(43%),其余两组成活率在60%~70%;(2)3个饲料组间的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SI均为约3%,HSI均为5%~6%;(3)3个饲料组间的头胸甲色泽指标L值(亮度)、a值(红度)和b值(黄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冰鲜鱼组肝胰腺色泽指标L值和b值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膨化饲料组肝胰腺的a值最高(P0.05)。试验证明:采用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鲜鱼对生殖蜕壳后的雄蟹进行育肥,对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投喂膨化饲料可显著提高肝胰腺的红度,投喂冰鲜鱼可提高肝胰腺的亮度和黄度。  相似文献   
9.
殷永风  叶元土  蔡春芳  向朝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52-4054,4057
[目的]为了探讨可重复地快速氧化豆油的方法及其氧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毛豆油为原料,在自制氧化装置和氧化条件下,分别在0、7、14、16、18 d测定酸价(AV)、过氧化值(POV)、碘价(I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等指标,同时测定各时间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试验条件下,在自制氧化装置中,将氧化温度设定为80℃,豆油POV和TBARS变化大,可以作为快速氧化的指标,当豆油氧化至18 d时,其氧化速度变慢;豆油的AV、IV和TBARS与氧化时长呈2次曲线变化规律,POV与氧化时长呈指数变化规律。以0 d作为对照,氧化至18 d时,AV、POV、TBARS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0 d的1.7、29.0、19.0倍,IV显著降低(P〈0.05),为0 d的0.91倍;不饱和脂肪酸(UFA)的百分比从84.0%显著降低至82.2%(P〈0.05)。POV、TBARS和SFA、UFA在16和18 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确定了自制氧化装置下不同时间豆油氧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建立鱼类肝胰脏损伤试验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的扣蟹为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组,采用养殖实验、免疫指标测定和攻毒实验等方法,从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性能的角度分析并评价不同群体的蟹种质量。结果显示:①养殖实验中两选育群体的最终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SGR)均优于对照组,且2龄早熟群体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晚熟群体,但差异不显著;②养殖效果方面,三群体成活率和最终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早熟G4、晚熟G4和对照组,三群体1龄早熟率的大小次序与之相反,其中雌体产量和1龄早熟率差异显著;③免疫指标方面,两选育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雄体肝胰腺中AKP活性以及雌体血淋巴中T-AOC水平差异显著;④两选育群体在攻毒实验中最终死亡率均较低,分别比对照组低29.50%和22.94%。研究表明,选育G4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相关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比未选育群体优良的特性,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