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品种。本文通过研究饥饿条件对单环刺螠浮游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单环刺螠浮游幼体最佳投饵时间及不可逆点,为单环刺螠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隶属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刺螠属。生活在海边潮间带,  相似文献   

2.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称海肠子,属螠虫动物门(Echiuroide),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echidae)。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的黄渤海沿岸,是我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富含蛋白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称"海肠",是辽宁地区著名的土著水产经济品种,属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为真体腔原口动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近年来,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单环刺螠的自然资源,导致其采捕量急剧下降。随着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1-2],单环刺螠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该试验研究了水温、盐度对单环刺螠幼体发育的影响,从发育速度、成活率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适  相似文献   

4.
正单环刺螠(Urechisunicinctus)隶属于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俗称海肠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裸体海参",我国、韩国和日本沿海地区均将单环刺螠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因此具有很大的养殖开发前景。近年来还发现单环刺螠体内存在多种生物活性肽,具有抗肿瘤、抗菌、免疫调节等功能。笔者对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增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对单环刺螠(海肠)的生活习性、在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亲体在培育过程中最适宜环境因子和室内暂养条件等做了详细研究,为接下来单环刺螠的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苗种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通过比较试验获得的单环刺螠相关生活习性、运输技术及暂养条件数据做出总结。单环刺!(Urechisunicinctus)俗称海肠、海肠子,属!门(Echiura)、!纲(Echiurida)、无管!目(Xenopneusta)、刺!科(Urechidae)、刺!属(Urechis)。山东的烟台、潍坊、青岛、威海,辽宁的大连、营口,河北的秦皇岛等地产量较多,其中烟台海域产量最大,以盛产海  相似文献   

6.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子,我国、韩国和日本沿海地区均将单环刺螠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因此具有很大的养殖开发前景。笔者对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增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单环刺螠的人工繁殖与培育1.亲螠的选择4月中旬从海区滩涂抓捕亲螠放入暂养池中暂养。可用虾蟹育苗池作为暂养池,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消毒,进水经200目筛绢网过滤,  相似文献   

7.
正利用单环刺螠与海参共同的环境适应性将两者同池养殖,海参生活在沙层之上,摄食附着的藻类、有机碎屑等;单环刺螠生活在沙层,滤食悬浮于底层水中的藻类、有机碎屑等,二者不但能够共同生长,单环刺螠粪便还能够为海参提供大部分饵料,同时单环刺螠通过滤食作用有助于池底水与表层水形成对流,增加池底溶氧,促进  相似文献   

8.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辽宁地区著名的土著水产经济品种,生长在近海滩涂中。单环刺螠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产量急剧下降。2015年开始,大连地区单环刺螠工厂化育苗成功,为工厂化养成提供了条件。单环刺螠属于滤食性生物,并且具有代谢外源硫化物的能力。在工厂化养殖中,与刺参混养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还能净化水质,投喂单环刺螠的饵料沉降后可以作为刺参饵料,避免因池底部的  相似文献   

9.
氨氮及盐度对单环刺螠耗氧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盐度、氨氮对单环刺螠耗氧率的影响。单环刺螠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呈二次多项式关系:OR=ax^2+bx+c;盐度对单环刺螠耗氧率的影响非常明显(p〈0.01),盐度在31时,各种规格单环刺螠的耗氧率达到最大值;单环刺螠的耗氧率与NH4^+浓度呈明显幂函数关系:OR=ax^-b,经F检验总氨氮与体重对单环刺螠耗氧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以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10%、20%、40%的饲料饲喂单环刺螠幼螠45天,测定单环刺螠幼螠体重,计算成活个数,并对单环刺螠表皮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为20%适量添加螺旋藻粉组,对单环刺螠幼螠生长更有利,成活率更高,变色率更  相似文献   

11.
<正>分别用纯沙、10%含泥量沙、20%含泥量沙和30%含泥量沙四种不同生活环境饲养单环刺螠幼螠45天,测定单环刺螠幼螠体重,计算成活个数,并对单环刺螠表皮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纯沙组增重率最大730.56%,30%海泥组成活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纯沙组体表皮肤变色率最高。由此认为,纯沙生活环境对单环刺螠幼螠生长最有利,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变色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变目前工厂化养殖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现状,2018年4月-12月在秦皇岛龙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个废弃的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了单环刺螠( Urechis unicinctus )与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单环刺螠和刺参均属于底栖动物,二者的食性也比较接近,都具有滤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但栖息空间有所不同。在养殖池中,刺参生活在水体底层的沙子上面,主要摄食水中的藻类、有机碎屑和腐殖质等;单环刺螠在水底潜沙生活,不仅摄食配合饲料,还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和腐殖质。  相似文献   

13.
单环刺螠对水温、盐度和pH的耐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白海娟  王亚平 《水产科学》2006,25(10):513-516
以单环刺螠幼螠为材料测定其生活环境的部分水质指标。单环刺螠幼螠生存,水温超过31.6℃会导致幼螠死亡,且降温后幼螠不能恢复;幼螠生存的盐度为13.8~35.9,适宜盐度20.8~35.2;幼螠生存的pH为4.0~10.5,适宜pH 5.96~9.01。盘锦地区近岸沿海和海水养殖池塘可以进行单环刺螠的养殖,水质因子可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单环刺螠的性比、性腺指数、繁殖力、胚胎与胚后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特征,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单环刺螠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单环刺螠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单环刺螠雌、雄比例为1∶1.17,雄性略多于雌性。成熟卵径为(145.16±1.70)μm×(141.27±1.94)μm,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绝对繁殖力为111 800~720 488(449 684±265 905)粒,相对繁殖力为2 214~12 702(6 849±4 854)粒,怀卵量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学最小型体长约7 cm,体质量为11.21 g。精子密度为(5.88±0.52)×109个/mL,雄性个体平均精子数为(2.41±0.73)×1010个/只。雌性性腺指数在繁殖季节4—5月份呈现2个峰值,表明单环刺螠为分批产卵类型。在盐度25、水温15°C的条件下,胚胎发育经20~24 h孵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单环刺螠为间黄卵,进行不等全裂,且有螺旋卵裂的特征,形成偏极囊胚,原肠作用方式为外包和内陷。胚后发育经担轮幼虫(孵化后1~10 d)、体节幼虫(11~20 d)、蠕虫状幼虫(21~30 d)发育为幼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受精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25°C、盐度35、pH 8~9;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15°C、盐度25、pH 8~9。  相似文献   

15.
使用井盐水培育单环刺螠苗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螠虫动物门中常见的种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海域,它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动物,浑身无毛刺,浅黄色。单环刺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成年个体粗大,长100~300毫米,宽25~27毫米,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9~13条褐色尾肛毛,其对水质耐受力较强:-2~31℃水温均能存活,8~26℃条件下生长较好;生存盐度范围为15~36;能耐受pH范围为4.5~9.5,适宜pH为7.5~8.5;溶解氧高于1.14毫克/升的条件下能正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通过鲑单环刺螠与日本对虾池塘混养试验的研究,共实现产值753270元,亩产值12554.5元,实现利润488070元,亩利润达到8134.5元,投入产出比为1∶2.84,同时在单环刺螠养殖过程中,不需要投喂饵料,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低,养殖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15.1~17.3℃,pH 7.88~8.15,盐度32.17‰~32.28‰,溶解氧6.40~7.40 mg/L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体质量(2.86±0.43)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幼体中毒后体色变暗,对外界刺激变得不敏感,最后身体缩成一团或细线状。随着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升高死亡率逐渐升高,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氨氮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0.79 mg/L(95%置信区间557.62~691.11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2.08 mg/L,对应非离子氨浓度为13.85 mg/L(95%置信区间12.44~15.4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9 mg/L;亚硝酸盐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43.90 mg/L(95%置信区间223.10~266.6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4.39 mg/L。非离子氨对单环刺螠幼体毒性大于亚硝酸盐毒性。  相似文献   

18.
混合养殖是相对于单一品种养殖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增强群落结构。南美白对虾和单环刺螠的混养试验中,单环刺螠可以充分摄食利用虾池中的有机物,促进虾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抑制病原体滋生,有效减小南美白对虾爆发虾病的概率;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资源的利用。在混养过程中,两种生物投放密度是重点。本文通过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含量试验,研究出南美白对虾优质高效养殖模式中单环刺螠的最适混养密度,投放比例约为3∶1时较为合适;利用南美白对虾和单环刺螠对氨氮的耐受程度找出混养中需要换水的时间,从而促进两者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人工培育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苗种的技术要点,包括亲螠的选择、采卵与授精、孵化及胚胎发育、幼体培育、投放附着基及苗种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单环刺螠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以及核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熟卵呈卵圆形,核相处于生发泡尚未破裂的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在(21±1)℃时,精卵混合后约5 min,精子由卵偏向植物极一侧入卵,受精膜开举起,继而精核发生第1次膨胀.直至受精后约25 min,受精膜完全举起;受精后10~50 min,卵核相继完成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50~70 min,精核卵核分别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进而相向迁移,最后在卵的中央联合形成合子核.受精后70~90 min,受精卵完成第1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卵裂球.单环刺螠受精全过程历时约70 min,略长于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持续时间.本研究旨在为今后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