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豆(Glycine max)种子中含有高生物活性的异黄酮类物质,但传统的提取方法耗时费事,效率低.实验采用超声波在常温常压下循环提取大豆中的异黄酮,时间短,效率高,并对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为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走向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各种提取方法,列出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声波和微波提取法的原理及目前应用状况,并对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给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大豆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次数和时间等因素对大豆异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优化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在1:7料液比、70%乙醇浸提、65℃恒温摇床提取2次、每次1 h的最优条件下,大豆异黄酮提取率可高达0.533%.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液料比、微波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挤压大豆中异黄酮得率的影响,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进行响应曲面试验,并通过对照试验观察挤压技术对大豆异黄酮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90%,提取时间为5 min,微波功率为540 w,提取液H 浓度为2.0mol/L,液料比(V/W)为20,提取1次.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得率为0.50%,显著高于对照试验.挤压技术处理有利于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微波技术提取大豆异黄酮效果优于对照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乙醇为溶剂,以大豆豆渣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醇浓度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温度70℃,时间3 h、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为8.95 mg/10 g。  相似文献   

6.
大豆异黄酮具有显著的保健、药理功能,为了推动高异黄酮大豆的育种及应用,本文对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和药理功能、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分析、高异黄酮大豆的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高异黄酮大豆高效栽培技术、大豆异黄酮的检测与提取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发酵制品中的异黄酮含量.发酵液经终浓度为80%的乙醇溶液超声波提取30 min,以SB -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波长254 nm处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8.5%,变异系数小于4%,是一种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异黄酮检测方法.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经发酵后,其中的异黄酮主要以苷元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先酸水解、后碱水解的方法提取大豆异黄酮苷元,对碱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对大豆异黄酮苷元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影响大豆异黄酮苷元提取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碱解温度、碱解时间、碱解pH值,最佳工艺条件为碱解温度50℃,碱解时间1 h,碱解pH值9.0,在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苷元的提取率可达73.51%.  相似文献   

9.
大豆异黄酮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方法、加工工艺及应用,并对大豆异黄酮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大豆异黄酮与雌激素有相似的结构,又称植物雌激素,具有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及特点,为进一步优化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条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40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形势的变化,主要论述了40年来大豆遗传育种科学的进展及东北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2.
关于作物根茬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过去很少研究。本文对黑钙土、黑土中各种作物留茬与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作物根茬对土壤酶活性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不同作物根茬的数量与组成不同,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也不同。玉米、高梁、草木樨、砂打旺等根茬的作用较好,大豆根茬的效应最低。因此,历来认为只有大豆是“养地作物”的传统观念,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就大豆光合速率的生育期变化、日变化、不同叶层的变化和呼吸夜变化进行了探讨。初步发现,大豆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在盛花期和鼓粒期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一日中大豆光合速率在上午11时左右和下午4时30分左右出现两个高峰,而且前峰比后峰高。大豆呼吸的夜变化呈单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午夜12时左右。大豆不同叶层光合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变化规律是上层、中层、下层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4.
测定国内10种不同质量的豆饼、粕的PS和UA值,选择4种不同PS值的豆饼、粕进行试养试验,并就评定豆饼、粕质量的方法──PS和U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S在66%~85%的饼、粕为加热适度,PS>85%为加热不足,PS<66%为加热过度。由不同PS值的豆饼、粕配制的无鱼粉日粮饲喂效果差异显著。饲喂加热适度、过生与两种过熟豆饼,肉仔鸡7周体重分别为2552g、2289g、2338g、2203g。以PS和UA为指标评定加热不足的豆饼、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对评定加热适度或过度的豆饼、粕PS比UA可靠。  相似文献   

15.
以延吉传统发酵豆酱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及整理了该豆酱的制作工艺,研究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营养及理化指标的变化。利用GB/T 5009.40—2003、重铬酸钾法、蒽酮比色法等方法测定了发酵不同阶段的总酸、可溶性糖、有机碳、粗蛋白、氨基酸及氨基态氮等指标。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最后成品酱中为2.93%;有机碳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逐渐减少,成品酱有机碳含量为387.95g/kg;成品酱可溶性糖为17.13g/kg;粗蛋白相对含量先略有平稳上升后下降,最后成品酱粗蛋白含量下降为24.76%;氨基态氮含量一直在增加,成品酱中为101.2g/kg。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我国食物结构的现状和不足,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我国人民食物结构调整和食物生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用连作大豆茬土壤和玉米茬土壤灭菌后栽培大豆表明,灭菌可基本消除大豆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大豆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提高;而且大豆连作土壤还略优于玉米土壤,据此认为前作大豆所形成的土壤生物环境乃为大豆连作障碍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饲料及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米曲霉,分别固态发酵豆粕和复合劣质蛋白质饲料(棉粕、血粉、羽毛粉),并对肥育猪进 行饲养试验.试验选用65日龄健康、体质量相近的三元杂交(杜×长×大)仔猪70头,随机分成7 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全价料中豆粕的含量为26%),试验1、2、3组(发酵劣质蛋白质等量地替代对 照组中的豆粕,其最终含量为7%、14%、...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以小区试验取得的数据指导大田大豆生产,使保卫村1979—1984六年大豆平均产量1723.5kg/ha,比前六年(1973—1978年)产量提高16.6%,同时取得回归方程。试验还探讨了达到2250kg/ha的栽培方法,并初步掌握了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了解了油分、蛋白质、蛋氨酸、胱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与产量相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黑龙江省农场实行综合高产模式,大豆必须精量播种,对大豆种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工选种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的实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现有大豆精选机的试验对比.试验与理论分析表明,采用摩擦原理设计的大豆平面精选机精选效果良好,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