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秀丽  刘成  陈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21-22322
[目的]筛选长白山人参土壤中的活性微生物,转化单体人参皂苷产生稀有抗肿瘤成份。[方法]从长白山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各类菌株,对单体人参皂苷Re进行微生物转化;结合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孢子形态特征以及菌株ITSrDNA核酸序列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长白山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各类真菌菌株68株,其中菌株SRS一10对三醇组人参皂苷Re具有较强的转化活性。[结论]阳性菌株SRS-10被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能将人参皂苷Re转化为人参皂苷Rgl。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是目前中国用于海水珍珠生产的主要贝类。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马氏珠母贝贝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未插核和插核马氏珠母贝的贝肉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未插核贝和插核贝的脂肪酸的种类没有差异,都从中鉴定出了13种脂肪酸,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存在差别,未插核贝的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34.51%、14.31%和31.26%,插核贝中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28.88%、8.47%和34.11%;在未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在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7个化合物,在未插核贝中发现了角鲨烯的存在,相对百分含量为5.22%。鉴于脂肪酸中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醚溶性成分中的活性物质的存在,马氏珠母贝贝肉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吉林生晒参、红参与高丽红参用乙醚浸泡,其浸出物进行水蒸汽蒸馏,蒸馏液用乙醚萃取,萃取液回收乙醚得一黄色油状物,气味特异芳香。将该油状物应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分离鉴定,从吉林生晒参中分离鉴定出24个化合物;从吉林红参中分离鉴定出23种化合物;从高丽红参中分离鉴定出29种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图测得每个化合物的峰面积,以全部峰面积之和作为100%,则每个化合物峰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值,即为该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玫瑰(Rosa rugosa)花中的抗补体活性成分。[方法]在活性筛选指导下,并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核磁共振、质谱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出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槲皮素(2)和山柰酚(3)。[结论]玫瑰花提取物有体外抗补体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红参加工中梅拉德反应及其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鲜人参被加工成红参过程中所发生的梅拉德反应(Mailardreaction),阐明了梅拉德反应产物中几种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相关化合物彼此关系,揭示出该化学反应机理和历程,讨论了这些活性成分生成的反应条件,为提高红参加工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红参加工中皂苷的脱羧降解反应及其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鲜人参中提取分离出天然皂苷,模拟红参加工工艺过程,探讨红参加工中天然皂苷成分转化过程,以揭示出皂苷成分转化机理。方法:将红参粉以甲醇提取,乙醚脱脂,正丁醇萃取;水层通过大孔树脂(D101型)吸附,水洗除去水溶性发质和糖分。再经过硅胶柱层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获得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模拟红参加工工艺过程得转化物,对该转化物进行分离鉴定,诸如化学试验、IR、FD-MS等仪器分析。结果表明:从鲜人参中分离出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2和-Rb2等皂苷,通过模拟红参加工试验发现在75℃烘干过程,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2转化为乙酰基人参皂苷-Rb2,即人参皂苷Rs1。结论:人参皂苷Rs1是红参加工烘干阶段产生的,对其分解产物的分析有二氧化碳放出,说明该反应是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上的丙二元到遇热发生脱羧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红参加工中4个主要条件对精氨酸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烘干温度对人参体内精氨酸转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1次烘干时间、蒸参时间、蒸参温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第1次烘干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精氨酸转化量越大。红参加工过程是人参体内游离精氨酸参与梅拉德反应转化为新活性物质的过程。其精氨酸的含量必然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飞扬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蒲首丞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33-13834
[目的]研究鹅不食草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及进行了MTT法抗肿瘤试验.[结果]从鹅不食草中分离鉴定了化合物1(Dihydrohelenalin)、化合物2(Helenalin)、化合物3(Brevilin-A)、化合物4(Amicolide C)和化合物5(Arnicolide D),并且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活性.[结论]5个化合物有一定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65-13066
[目的]优化鲜西洋参蜜制保健酒的生产工艺。[方法]以西洋参、蜂蜜为主要原料,通过对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并辅以浓缩、配制、沉降、过滤等工艺精制成鲜西洋参蜜制保健酒。[结果]西洋参中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在60℃时,用1倍量70%乙醇溶剂提取3h。[结论]鲜西洋参保健酒能够充分发挥西洋参中有效成分的功效,是补气养血类保健酒,且口感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花旗参立枯病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五硝·多菌灵、霜霉·辛菌胺、噁霉灵、哈茨木霉菌4种杀菌剂对花旗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几种药剂对花旗参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对立枯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3亿CFU/g哈茨木霉菌(根部型)20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最好,99%噁霉灵3000倍稀释液次之,40%五硝·多菌灵600倍稀释液最差.[结论]试验结果为大田栽培花旗参的立枯病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竹节参皂苷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比色法测定竹节参总皂苷含量,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等因素对竹节参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法提取竹节参总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各因素对竹节参总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顺序为:超声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浓度70%乙醇,料液比1∶20,提取温度50℃,超声功率为32kHz,提取3次,每次30min。在该提取工艺下总皂苷得率为13.15%。[结论]优化出了超声法提取竹节参总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该工艺具有提取温度低、时间短、得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红参加工中麦芽酚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加工品类人参进行了麦芽酚含有情况的对比试验,证实麦芽酚红为参特有成分之一。结合红参加工过程跟踪检查麦芽酚产生情况。结果表明,麦芽酚出现于第一次烘干之后。应用正交设计法探讨人参加工工艺不同参数对麦芽酚形成的影响,优选加工工艺参数A2B2D2组合为红参中麦芽酚形成成最佳工艺,最后,探讨了麦芽酚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优化CTAB提取法从少量的野山参须根提取DNA,使其保持野山参形态的完整。[方法]综合比较CTAB提取法及其他3种DNA提取法,筛选出较为适合少量药材DNA的提取方法。[结果]从5 mg人参根须提取DNA,栽培参DNA浓度为200~1 000ng/μL,野山参为50~100 ng/μL,电泳可检测到清晰的条带,满足浓度和纯度的要求。[结论]该研究采用改进的高盐SDS法能从5 mg微量人参须根材料中提取高质量DNA,满足浓度和纯度的要求,可作为其他药材微量组织提取DNA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月茹  孙亮  许煊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59-10360
[目的]建立异菌脲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人参和土壤样品分别用丙酮-石油醚和乙腈-水的混合溶剂提取、SPE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参和土壤中的异菌脲残留量。[结果]在0.04~5.00 mg/kg浓度范围内,异菌脲浓度(x)与峰面积(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2.495x-0.674,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异菌脲在土壤和人参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6.60%~100.80%和92.90%~105.70%,变异系数分别为1.54%~2.78%和7.20%~9.50%。异菌脲在土壤和人参中的最小检出量均为3.0×10-10g,实际土壤、人参添加异菌脲的定量限分别为0.04和0.09 mg/kg。[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田七素在红参加工炮制中的变化及其转化机理。以甲醇为溶剂,采用渗淋法进行提取;正丁醇萃取,Sephadex-LH-20凝胶柱分离,经UV、IR、^1H-NMR、^13C-NMR和MS/FD鉴定,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七素在鲜人参和生晒参中的含量为0.51%、0.50%,加工成红参后含量降低为0.26%,其机理在于田七素受热发生脱羧降解反应,生成1-醛基-二氨基丙酸,并生成CO2和H2O,从而降低人参的毒性。这一结果揭示了人参加工炮制减毒作用的另外一个机理。  相似文献   

18.
高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94-7195
[目的]为了探讨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以5年生西洋参为材料,研究了纤维素酶的种类,酶的浓度和渗透压对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并探讨了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在KM8P、MS基本培养基中的分裂情况。[结果]在混合酶液其他组分相同的情况下,日本产R-10纤维素酶的游离效果最好。酶浓度为4%时,3 h后大部分叶片都被解离成原生质体。幼嫩叶片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4.8×105个/g。KM8P培养基适合于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较高的2,4-D浓度可以促进分裂。[结论]用混合酶系统处理,能够获得大量(4.8×105个/g)有活性的原生质体。游离原生质体的酶浓度以1%~2%为宜。KM8P+2,4-D(2.0 mg/L)+6-BA(2.0 mg/L)+KT(0.7 mg/L)培养基适宜培养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