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骆黔兰 《农技服务》2014,31(7):170-170
<正>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名禽副粘病毒,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法定必报传染病,我国列其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危害鸡、珠珠鸡和火鸡,强毒株可使鸡群全群毁灭。人类可因接触病禽和活毒疫苗而引起结膜炎或淋巴腺炎。该病是世界禽类两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也是长期危害我国养禽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目前,我国流行的NDV毒株的基因型极其复杂,有  相似文献   

2.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对世界养禽业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引起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该病发病急、致死率高,对养禽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2].新城疫不仅会给禽类带来灾难性的损害,而且新城疫会引发国际间的贸易限制和封锁,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3.
正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禽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2个禽类疫病之一,长期危害我国养禽业。我国对新城疫的防控和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家禽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免疫强度也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养殖业现状,管理不到位、忽视生物安全等因素导致我国家禽  相似文献   

4.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virus,NDV)是引起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的病原,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虽然有疫苗可用于该病的预防,但由于对病原的致病机理、免疫机理了解不充分,一直没能从根本上控制该病。近些年来,VLPs(Virus-like Particles,VLPs)技术在病毒的组装和出芽机制的研究以及某些传染病的疫苗开发上应用广泛,以VLPs技术阐述了NDV出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城疫是由禽I型副粘病毒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和火鸡,以消化道、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生产的最严重疾病之一(甘孟候,2003)。鸡新城疫病普遍存在,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本文从鸡新城疫发病机理、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免疫防治和鸡新城疫疫苗研究等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磷蛋白基因(P基因)的分子进化特点,为科学防控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7年国内分离的13个NDV毒株的P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15个已发表的国内外不同时期的NDV毒株P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遗传变异分析及分子特性研究。【结果】国内NDV分离株P基因核苷酸和P蛋白氨基酸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3.9%~99.8%和93.4%~99.2%。国内NDV毒株与LaSota、Clone30和F48E9等P基因核苷酸和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2%~87.7%,81.3%~83.8%;与国外毒株则分别为82.1%~90.2%,81.1%~90.7%。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毒株具有独特的氨基酸位点。分子进化分析表明,NDVP基因中核苷酸同义替代率高于非同义替代率。【结论】国内分离NDV毒株P蛋白遗传距离较近,而与LaSota、Clone30、F48E9以及国外毒株遗传距离较远,有一定的地域性。NDVP基因以净化选择的方式进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基因)的分子进化特点,为科学防控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及其周边地区分离的5个野生鸟类NDV毒株的HN基因进行扩增与测序,与8个国内外不同时期已发表的NDV毒株HN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及分子特性研究。【结果】所有分离株与国内参考强毒株F48E9和国外参考强毒株Herts-33在HN基因C末端终止密码子的位置相同,符合强毒株的特征。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来看,分离株与F48E9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6%~99.8%和99.1%~99.7%,与LaSota、B1和clone-30的同源性分别为90.2%~91.8%和87.9%~88.5%,与ZJ1的同源性为84.8%~85.0%和89.3%~89.7%;从系谱进化分析来看,这5个毒株与F48E9关系较近,同属一支,与LaSota、ZJ1、Herts-33等疫苗株和参考毒株关系较远。【结论】该生态区NDV野生鸟类分离株与目前流行的基因Ⅶ型毒株和传统疫苗毒株的关系较远,且具有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因此必须加强该地区野生鸟类新城疫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正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 castle disease virus,NDV)所引起的禽类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鸡和火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为危害我国养禽业的最严重疾病之一,该病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所规定的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并为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离出兰州地区鸡群新城疫病毒(NDV,Newcastle disease virus)并将M蛋白进行原核表达。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培养分离得到的兰州地区NDV,采用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和Western bolt对病毒进行鉴定。利用分子克隆方法将NDV M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其反应原性。根据NCBI发表的NDV M基因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成功分离的NDV悬液经RT-PCR技术扩增出M基因片段,重组菌p ET-M经SDS-PAGE分析,在约42 k Da处有一明显的蛋白条带,Western blot技术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M基因进化树分析,分离毒株与La-Sota具有极高同源性。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兰州地区NDV并将M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同时确定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的同源性极高。为后续针对兰州地区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控技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疫病毒(NDV)所致疫病鸡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是禽类的一种以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为典型症状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我国于1935年首次发现有ND的流行,但到1948年才得以最后证实。由于ND给世界养禽业造成的巨大损失,故对其病原NDV的研究一直是禽病研究的重点。现就新城疫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的分子学基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中危害不断加重的枣缩果病.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园址、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人工养殖热潮正在我国部分地区兴起,由于养殖者缺乏饲养克氏原螯虾的经验和技术,随着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性发生正在威胁着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由致病性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危害严重.本文对克氏原螯虾传染性疾病和防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养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生产中马铃薯植株出现黄化矮化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产量.为了摸清马铃薯黄矮病发生及危害情况,于2006~2007年对新疆天山以北乌鲁木齐、沙湾、奇台、玛纳斯、克拉玛依、奎屯、阿勒泰、伊犁和塔城等主要马铃薯种植区的马铃薯黄矮病进行了调查,典型症状为:植株极端矮化偶伴有顶端丛生,由新叶向老叶黄化,病薯块茎小而轻,出现龟裂,表面凹凸不平.其发病率为22;~80;,病情指数为0.19~27.56.对上述调查结果从种植地区海拔高度、马铃薯品种、栽培管理、栽培土壤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马铃薯黄矮病的发病情况和近3年马铃薯产量分析,初步了解马铃薯黄矮病的危害程度并做出病害损失估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梨锈病田间发病规律及发病影响因素,为梨锈病抗病性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翠冠×金星杂交梨苗为试材,采用田间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梨锈病发病规律及抗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梨杂交实生苗对梨锈病的抗性表现出广泛的分离,不同年份梨杂交实生苗锈病病情指数概率分布差别较大;田间发病条件下,病害分布呈多峰型,人工接种呈单峰型;同一年份不同时期杂交实生苗对梨锈病的抗病性不一致;梨锈病病情指数与桧柏和梨树间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逐年增强.[结论]梨树杂交苗单株对梨锈病抗性年份间有差异,同一年内不同时期也不一致;对锈病人工接种鉴定,应进行多次接种,才能筛选出综合抗性较强的单株;进行田间抗性鉴定时应考虑梨树与桧柏距离对病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报导了安阳县某鸡场突然暴发传染病。短短4天内死亡700余只,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用法氏囊弱毒疫苗加适量奶粉进行饮水免疫,并对部分鸡注射高免卵黄抗体,连用3天,70%病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对1988~1993年6a内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所驯化繁育的赛加羚羊的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的症状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管理条件下赛加羚羊碰伤是引起外伤的主要原因,饲养管理不科学是内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减少发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秦巴山区西洋参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提高对西洋参病害防控的针对性及预见性,我们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等方法,对留坝县、勉县和太白县等西洋参主要种植区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危害西洋参的主要病害共20种,其中侵染性病害有14种,非侵染性病害6种。西洋参灰霉病、锈腐病、黑斑病、根腐病和菌核病为当地主要病害,发生较为普遍,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接种全蚀病菌的条件下,以小偃6号小麦品种为对照,评价了38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温室和田间对全蚀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发病严重度及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存在比较稳定的抗病性差异。连续3年的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农1376,132,西农918,(97)148,R859等品种(系)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明显和稳定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欧亚种葡萄对黑痘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自然感病,研究了9个葡萄品种(欧亚种及欧山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及欧山杂种葡萄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在供试品种中,以白克列海特和北醇的抗病性最强,88-03和88-04的抗病性最弱。  相似文献   

20.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病害循环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从而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病害普查,确定蚕豆火肿病的地理分布。采用室内测定研究温度和越冬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研究病害循环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结果】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局限在川西北阿坝州海拔2 400m以上的春播蚕豆区。病害的循环和发病特点是:病菌以病残体中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休眠(越夏和越冬),作为初侵染源。次年春播蚕豆后,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蚕豆苗。田间发病后,病菌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作为再侵染源,病菌的再侵染频繁。游动孢子藉风雨在田间短距离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曲线呈"S"型。连作和施用带病残体的厩肥有利发病。尚无对火肿病的抗病品种。【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