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将麝致病性大肠杆菌从分子水平上分型,为麝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用Lysis Triton法对24株麝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质粒抽提,并用HindⅢ、EcoRⅠ及BamHⅠ3种内切酶对质粒进行单酶切。[结果]质粒得率为91.6%,24株麝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结论]质粒DNA分析为四川养麝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麝疾病防治和麝场科学管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奇  刘文华  许峰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112-113162
在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工养麝场址选择、圈舍的合理布局、消毒防疫、部分疾病防治及麝场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家养麝的生活环境、疾病预防和麝场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浙江省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其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性、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其中4株为Ⅰ型、14株为Ⅱ型,1株X型,3株XI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氯霉素比较敏感,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青霉素、新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可作为微生态制剂及用于发酵饲料的优良菌株,试验以蜂蜜及水果酵素为原料,进行菌株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出的酵母菌进行抗逆性研究.结果显示:从蜂蜜中分离出7株菌(A、H、I、J、K、L、M),从苹果酵素中分离出2株菌(DM和DS),从葡萄酵素中分离出2株菌(E1和E3),通过细菌形态学及26S rDNA序列鉴定,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人工养麝业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人工养麝历经半个世纪取得了重要进展,现有林麝的存栏量已达2 500余只,约占全国人工养麝数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凤县、镇坪、陇县、华阴市、眉县和留坝等地。由于受到养麝经济效益的制约,近50a来陕西省养麝业的发展特点为:养麝场规模不大,养麝的散户多且各户麝存栏量小,种源质量问题突出,养麝技术仍不够成熟,饲养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疾病防控能力和麝的产香量有待提高。基于此,今后应从政府、农户、科研、公司四方面努力,共同促进养麝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玫瑰根癌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31株分离物,其中15株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及纸电泳法测定结果表明,15株玫瑰根癌菌有7株属于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原生物Ⅰ型),8株属于 A.rhizogenes(原生物Ⅱ型),Ti 质粒全部为胭脂碱型。经平板和温室检测,根癌抑制菌 K1026,E26和 HLB-2对60%以上的玫瑰根癌菌株有抑制作用,以 E26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地区32个猪场发生多发性关节炎的仔猪体内分离到15株病原菌。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种特异性基因的PCR扩增等方法鉴定菌株,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7株为猪链球菌,2株为化脓隐秘杆菌,1株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株为猪丹毒杆菌。15株分离菌均对昆明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且对先锋霉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大多数菌株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Ⅲ类、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壮观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该试验表明山东地区猪场仔猪多发性关节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可交替使用上述敏感抗生素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8.
肉雏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敏感药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疑似大肠杆菌(E.coli)病例中分离到大肠杆菌21株,并对其病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与文献报道相符。对此21株大肠杆菌(E.coli)进行血清型鉴定,鉴定出血清型16株,其中O血清型7种,为O78、O35、024、O1、O15、O76和O88。用9种抗菌药物(头孢唑啉、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青霉素、妥布霉素、红霉素)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较高,以阿米卡星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产碱性蛋白酶海洋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从福建海域的海水、海泥及海藻样品中分离到3株产碱性蛋白酶的海洋细菌菌株3B、6CW、15E,采用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细菌的常规鉴定方法,确认分离到的3株产蛋白酶的海洋细菌菌株分别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fluo-rescens)、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氧化短杆菌(Brevibacterium oxydans),并对其发酵液中的蛋白酶活力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西鸭大肠杆菌病的病菌血清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不同地区的27个发病鸭场分离出31株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显示均属大肠杆菌,取纯培养物与大肠杆菌标准抗O血清进行凝集反应,鉴定结果,O2 5株,O7 3株,O15 1株,O73 7株,O78 2株,O119 11株,O139 2株,用分离菌株制成多价灭活苗用于田间免疫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was classified at molecular level to provide basic materials fo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Method] Plasmids from 24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were extracted by the Lysis Triton method, and then identified by single enzyme digestion with three endonucleases of Hind Ⅲ, EcoR Ⅰ and BamH Ⅰ. [Result] The yield rate of plasmids was 91.6%, and 24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had the identical or similar plasmid profiles. [Conclusion] Plasmid DNA analysis offers scientific basis fo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in Sichuan Institute of Musk Deer Breeding.  相似文献   

12.
采用林麝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O4,O26和O139为抗原,经甲醛灭活,以铝胶为佐剂,制成林麝大肠杆菌病三价铝胶灭活疫苗,含菌量为20×108/ml。疫苗成品纯粹检验、安全性检验均达到相关要求。将疫苗分别肌肉注射怀孕母麝及其所产仔麝,采用首免后7天进行二免及其二免后14天进行三免的免疫方法,并用微量血凝试验检测母麝和仔麝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怀孕林麝产后35天至产后68天的血清抗体水平较稳定,怀孕林麝产后68天的血清抗体仍可维持到平均24.75;仔麝可获得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在出生后60天消退,因此仔麝首免时间确定为出生后60日龄,仔麝三免后可获得一定的抗体水平,可使仔麝对林麝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一定的保护力。该疫苗的试制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性化脓病和肺炎的预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麝毛发DNA的提取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麝及麝属动物系统分类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林麝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损伤取样方法,从秦岭林麝的毛发样品中提取得到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麝、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是5种独立的种,林麝与原麝的亲缘关系最近。秦岭林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58,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15 42。可弥补现有形态分类研究的不足,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仔麝的心、肺、肝标本的致病性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确认大肠杆菌为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时,采用常规K-B法(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本研究为今后预防和诊疗林麝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了解陕西省林麝脓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009年对陕西省4市10县的24个养殖场进行林麝脓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27份化脓部位的脓汁样品。经过细菌镜检、培养和鉴定,27份样品中有22份(81.48%)检出化脓隐秘杆菌,2份(7.4%)检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份(11.1%)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查结果将对陕西林麝脓肿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不同饲养模式对杂交鹿血清中MBL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双阳梅花鹿和清原马鹿杂交F1代MBL的抗菌活性,探讨MBL作为补体功能候选蛋白的可行性,分析MBL抗化脓感染创伤致病菌的活性.[结果]放养模式试验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和抗大肠杆菌活性都显著高于圈养模式试验组、D-甘露糖试验组和N-乙酰基-D-葡萄糖胺试验组(P<0.05).放养模式试验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和抗大肠杆菌活性对动物机体的保护作用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意义.[结论]该研究可为杂交一代肉用鹿的抗病高产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永芬  边传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60-3061,3074
对河南省32个县市的93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质粒的分析,并对其中12株100%耐庆大霉素(GM)的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成功获取了2个转化子。质粒检测结果表明:93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分为49种质粒图谱类型,质粒电泳条带最多6条,最少1条,其中质粒图谱为1条条带的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5.16%;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但它们之间会有相同或相近的少量流行质粒存在。质粒转化结果表明: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抗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或不同的抗性基因,证明了质粒可以传递多种耐药性,细菌的抗药性与抗药性质粒的转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