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鸡大肠杆菌Ww1株(O78,OMP-3,AmpR,KS)和WD2株(O2,OMP-1,AmpS,KR)作为亲本菌株,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原生质体,以PEG作为助溶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4株双耐药融合菌株,融合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特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且均能同时表达两个亲本菌株的外膜蛋白(OMP)抗原(OMP-3,OMP-1)和O抗原(O78,O2),表明两个亲本菌株发生了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多次传代证明融合菌株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从天津各区主要养猪场分离的16株(7种血清型O20、O21、O139、O141、O93、O108、O147)大肠杆菌中提取外膜蛋白(OMP),经SDS-PAGE分析表明,5株O21菌株有2个OMP型(OMP-1和OMP-3型).3株O1s9菌株和3株O20菌株各出现2个OMP型(OMP-1和OMP-2型).2株O141菌株共出现2个OMP型(OMP-2和OMP-3).1株O93菌株、1株O108菌株和1株O147菌株均为OMP-1型.结果表明,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以有不同的OMP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以有相同的OMP型.  相似文献   

3.
以耐药标记的鸭疫里默氏杆菌TXRA1(Chlr,Erys)和大肠杆菌ZBO78(Eryr,Chls)作为亲本菌株,在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采用Lysozyme-EDTA法制备2菌株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制备率分别达到了92.00%和91.94%,再生率分别达到了38.77%和37.29%。通过PEG法进行2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成功获得31株具有双亲本耐药性(Chlr,Eryr)的融合菌株,并应用双重PCR方法对融合株的部分外膜蛋白A(ompA)基因进行扩增,其中有11株融合菌株能够表达2亲本的ompA基因,有20株仅表达亲本大肠杆菌的ompA基因。融合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特性等介于2亲本菌株之间,连续传15代后融合菌株的上述性状仍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部分禽源性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陕西省部分优势血清型的禽源性大肠杆菌中提取外膜蛋白 (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用 SDS- PAGE进行 OMP分型。 18株菌共产生了 3种 OMP型 ,其中 4株 O1菌株 ,4株 O2菌株 ,4株 O78菌株和 3株 O89菌株各属2个 OMP型 (OMP- 1,2型 ) ;3株 O75菌株属 3个 OMP型 (OMP- 1,2 ,3型 )。结果表明 ,陕西省分离的优势血清型禽源大肠杆菌具有多样性的 OMP型 ,且多种血清型间具有共同的 OMP型。  相似文献   

5.
从天津地区各区县养鸡场分离 ,鉴定出 45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 4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 ,共定型出 3 1株 ,分属 1 4个血清型 ,其中 O78、O88、O2 、O4 5、O53、O14 5为优势血清型 ,占定型菌株的 58.3 %。提取 O78、O88、O2 、O4 5、O53和O14 56个血清型 1 8个分离株的外膜蛋白 ( Outermembrane protein,OMP) ,测定外膜蛋白型 ( Outmembrane protein patterns,OMPS) ,SDS-PAGE分析表明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 3个 OMP型 ( 1~ 3型 )。 OMP-1型为 O78、O88、O2 、O53、O14 55个血清型分离株所共有 ,OMP-2型为 O78、O4 5、O14 53个血清型分离株所共有。这表明同一血清的菌株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 OMP型 ,而血清型不同的菌株也可能为同一 OMP型。  相似文献   

6.
对筛选的5株大肠杆菌(E2:O2、E6:O78、E7:O8、E9:O9、E22:O138)进行药敏试验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原生质的制备、融合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①5株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存在抗药性,并且这种抗药性能进行培育,同时,在原生质的融合过程中能递进;②大肠杆菌原生质体选择的最佳组合是:溶菌酶2.0 g/L,处理时间是20 m in;③大肠杆菌的融合率在10-8左右,大肠杆菌之间的融合率为10-6左右;共选出3株融合菌株为E2-E6、E6-E7和E2-E22,各融合株的生化特征介于起源菌株的生化特征之间,有2株融合株的抗原特征含原菌株各自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了构建猪大肠埃希菌融合菌株,在药敏试验和MIC试验的基础上,对猪大肠埃希菌HY2株(O101,Omp1)和GXA1株(O107,Omp2)进行交叉耐药培育.以HY2(O101,Omp1,Amir,Czls)和GXA1(O107,Omp2,Czlr,Amis)为亲本菌株,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通过聚乙二醇(PEG)助融,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3株双耐药融合菌株.结果表明,猪大肠埃希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适条件是:溶菌酶浓度为200 U/mL,作用时间为25 min.筛选得到3株融合菌株R1、R2、R3,均可凝集两亲本的O抗原,其中,R2凝集性更好更稳定.进一步结合SDS-PAGE分析,显示融合菌株R2能较好的表达两亲本菌株形状,经多次传代仍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
禽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基因C(ompC)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Gen Bank中人源大肠杆菌 K- 12外膜蛋白基因 C(omp C)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 ,应用 PCR方法从禽大肠杆菌 O2 、O78株及它们的融合双价弱毒菌株 O2 ,78(Norr Chlr)中分别扩增得到 omp C基因 ,序列测定及分析比较发现 ,3个菌株的 om p C基因均由 170 2 nt组成 ,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只有 1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 (ORF) ,长 10 92 bp,编码由 36 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 Om p C蛋白 ,前 2 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 ,成熟的 Omp C蛋白由 3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Mr为 4 0 0 0 0。其氨基酸序列也完全相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禽大肠杆菌 O2 、O78株及融合双价弱毒菌株 O2 ,78(NorrChlr)存在相同的外膜蛋白 C抗原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 Omp C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耐药标记的华农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5:A弱毒菌株与禽大肠杆菌O2弱毒菌株作亲本,在DNase1始终存在的条件下,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后再生,原生质体形成率均90%以上,原生质体再生率为35.63%,50.93%。通过聚乙二醇-钙离子促融合剂系统,进行质体后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获得3株具有双亲本耐药性和双菌体血清型的融合菌株。  相似文献   

10.
某大型鸡场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孝先  高崧  刘秀梵 《中国家禽》2003,25(13):12-14
某大型鸡场的28个分场分离到的菌株,经生化检验为大肠杆菌的有87株,经O血清测定定型65株,4株自凝,18株未能定型,其中O78占20株,O1占14株,O2占5株,这些分离株中O78、O1、O2有39株占定型菌株的60.0%,因此可以认定O78、O1和O2为该大型鸡场的优势血清型,以不同场分离的菌株,以每分离株10^7菌落形成单位(CFU)细菌气管接种1日龄易感鸡,根据接种后7天内发生死亡和病变鸡的比例,确定出高致病株、中等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分别为87.36%、8.05%和4.59%。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OMP、OmpT基因与血清型相关性,对6种血清型(O78、O38、O9、O91、O11、O157)的7株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OMP)和外膜蛋白酶T(OmpT)基因的研究.用N-十二烷酰肌氨酸法提取其外膜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染色,对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分型;用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OmpT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7株大肠杆菌共有3个OMP型,其中,分离株5,32,9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2条带组成,为OMP-1型;分离株11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3条带组成,为OMP-2型;分离株14,7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1条带组成,为OMP-3型.这表明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可能属于不同的OMP型,而血清型不同的分离株之间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PCR检测结果显示7株鸡源大肠杆菌均携带OmpT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比较发现其同源性为91.9%~100.0%,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1.9%~98.0%.该试验证实了同一血清型分离株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分离株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不同血清型分离株间的OmpT基因的同源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鸡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56株大肠杆菌中,共鉴定出47株菌株的血清型,分属O1、O2、O5、O35、O78、O1116种不同O抗原血清型,占分离菌株的83.9%。其中O1、O2、O78、O111最常见,占已定型菌株83%。同时,进行了药敏试验,为药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分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F1菌毛特异性单抗1F4-1、2C3、3H3和F11菌毛特异性单抗FA1、FB11作为检测试剂,将111株已知O抗原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经MD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后,通过直接玻板凝集法对各菌毛进行初步分型。结果发现F1、F11菌毛与O78、O1及O2三种优势O抗原型菌株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上。F1、F11菌毛在这三种O抗原型上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5.6%、75.4%及73.3%。另外,在所检测的11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只表达F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杆总数的33.3%。只表达F1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株总数的8.1%,两者都表达的占菌株总数的36%,F1、F11菌毛的总检出率为78.3%。  相似文献   

14.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的发病鸡场分离培养出91株大肠杆菌,经致病力试验鉴定为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学鉴定,除有23株未能定型外,其余68株共鉴定出13个血清型,其中以O78、O2、O111、和O35等5个血清型检出率较高,分别占定型菌株的33.80%、26.50%、11.80%、5.88%和5.88%,而O78,O2和O111仅3个血清型却拥有49个分离株,占定型菌株的72.10%。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部分仔猪水肿病病原的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青海省仔猪水肿病多发区分离鉴定的45株溶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学定型,结果表明:已鉴定出血清型的菌株33株,占73.3%,12株未定出血清型,占26.7%;其中O8 10株(22.2%),O25 1株(2.2%),O101 1株(2.2%),O138 3株(6.7%),O139 7株(15.5%),O141 5株(11.1%),O149 6株(13.3%)。O抗原优势菌株分别为:O8、O139、O141、O139,占全部菌数的62.2%。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地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山东、河南、江苏、辽宁、河北、广西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临诊上有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的病禽2000多只采集病料,分离培养和鉴定出504株大肠杆菌。其中126株,经O血清型鉴定,除18株未能定型,7株自凝外,共鉴定出101个分离株的O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31个血清型,但以O78、O2、O45、O109、O18、O8/O93、O107、O53、O154等10个血清型为主,共53株,占定型菌株的52.3%,前5种血清型在种类上只占定型菌株血清型的总数的16.1%,却拥有38个分离株,占定型菌株的37.6%。因此,可以认定O2、O78、O45、O109、O18等5个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另外,融合株6个,占定型菌株5.9%,其中,O1/O154、O2/O86、O8/O93、O2/O78、O107/O154、O53/O80、O35/O107/O154、O4/O18/O142等为首次分离报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82%的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高敏,65%的菌株对头孢氨苄高敏,63%的菌株对壮观霉素高敏,50%的菌株对左旋氧氟沙星高敏,38%的菌株对新霉素和庆大霉素高敏。  相似文献   

17.
正本调查对鸡场采集的疑似鸡大肠杆菌病例的相关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4株鸡源大肠杆菌,以微量平板凝集试验鉴定分离菌株的O抗原血清型,分别属于O78、O2和O1等3个血清型,其中O78(6/14)、O2(6/14)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5.71%。选取了20种常用治疗肠杆菌病的抗生素对14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对14株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8.
对2005年5月~2016年3月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陕西、辽宁等省发病鸡场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病变部位分离的194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生化特性测定、O抗原血清群鉴定及药敏试验。试验用5种大肠杆菌单因子(O1、O2、O57、O65、O78)阳性血清进行O血清群鉴定,确定了124株O血清群,占鉴定菌株数的63.9%(124/194),其中O1 3株、O2 26株、O57 15株、O65 47株和O78 33株,O65和O78为优势菌株,而O2和O57血清群菌株次之,O1血清群菌株最少。8种药物(氨苄西林、新霉素、多西环素、磺胺间甲氧嘧啶、替米考星、环丙沙星、头孢噻呋和氟苯尼考)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的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均对环丙沙星和新霉素敏感,而对其他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本研究结果表明O65、O78、O2和O57血清群高度流行,为进一步研发多价菌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禽源大肠杆菌037(O78)、166(O78)、120(O18)分离株和猪源大肠杆菌107/86分离株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模板,扩增上述分离株的1型菌毛主要亚单位结构基因pilA,通过其编码的主要菌毛亚单位FimA蛋白氨基酸的序列比较发现:3个禽源株间FimA的同源性为94.3%至99.0%;禽源株和猪源株间FimA的同源性为89.6%至91.1%。通过对重组大肠杆菌的菌体裂解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及Western blot分析,禽源大肠杆菌O78 037株、O18 120株出现了一致的强反应,O78 166株反应较弱,而猪源大肠杆菌107/86株反应最弱。这些结果表明:禽源大肠杆菌与猪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间存在抗原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甚至出现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同一血清型的2个不同分离株之间,如O78 037株O78 166株之间,尽管其FimA氨基酸的同源性很高,为99.0%。  相似文献   

20.
2001年7月至9月辽宁省动物防疫站从全省9个市病死禽中分离28株大肠杆菌,定型27株。其中10株O78型,占定型菌株的37%;4株O109型占定型菌株的14.8%:O45、O33和O4、18、142型各2株,分别占定型菌株的7.4%;O157、O1、O91、O32、P80、O26型各1株分别占定型菌株的3.7%。由此可见O78型为绝对优势菌株。辽宁省动物防疫站与山东宾州华宏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用辽宁省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了大肠杆菌蜂胶灭活苗及大肠杆菌与新城疫二联蜂胶灭活苗。自2002年2月该疫苗应用于辽宁省禽大肠杆菌病预防,在肉仔鸡、商品蛋鸡、肉种鸡、蛋种鸡等各种禽类中应用,均收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