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复合生态茶园与乡村旅游的理解,以樱花茶园为例,分析复合生态茶园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的情况。分析认为,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山区,建设休闲观光茶园,可以很好地融合观光、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休闲观光茶园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高复合度香樟生态茶园、较高复合度的樱茶观光茶园、低复合度的银杏茶园和纯茶园的主要害虫及益虫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复合程度的茶园全年益害虫消长规律不同.纯茶园从6月1日开始至9月底,害虫数量大于益虫数量,且有3个明显的峰值,是治虫的高峰期.低复合度茶园,在6月中旬出现一个大的峰值,且害虫与益虫数量相当,其他时间益虫数量始终高于害虫数量.高复合度香樟生态茶园、较高复合度的樱花观光茶园中益虫数量远远高于害虫数量.说明不同生态环境的茶园,益虫与害虫数量有较大的差异性,复合程度大的茶园,益虫数量远高于害虫数量,也说明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可以降低茶园害虫的数量,减少生物、化学防治次数,对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种鸡的健康状况,2013~2016年对北京油鸡5个种群开展了禽白血病的检测与净化工作。净化方案为在出雏、开产和纯繁3个时间点采用ELISA方法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检测,淘汰出现阳性的个体或家系。出雏时每只雏鸡采集胎粪样品进行检测,淘汰出现阳性个体所在家系的全部雏鸡。母鸡在开产和纯繁时收集3个种蛋进行检测,淘汰种蛋出现阳性的母鸡个体。公鸡在开产和纯繁时同时采集精液和肛门棉拭子样品进行检测,淘汰精液或肛试样品出现阳性的个体。经过三年时间的检测和净化,北京油鸡5个种群43周龄纯繁前母鸡蛋清p27抗原阳性率平均从4.8%降低到1%以下,个别种群降低到0.5%以下。结果表明:在出雏、开产、纯繁3个时间点采样进行ALV p27抗原的检测,对禽白血病净化效果较为明显,可为其它地方鸡种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11,32(2):69-72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2009》记录,到2009年12月31日种群存活数量227只,包括野外出生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种群中圈养出生个体数量占主要部分,2009年占80.0%,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年种群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种群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率;育龄动物中圈养出生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2 a以前,而野外捕获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3 a以后。1 a以下幼仔的死亡原因与近亲繁殖、世代数、南北饲养地点无关。应该研究川金丝猴野外幼仔的出生、亚成体生长问题,为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妊娠母兽的饲养管理,以解决圈养出生个体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保证圈养种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白头鹤圈养种群的统计学和遗传学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比情况、基因多样性、近交系数以及未来100 a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中国圈养白头鹤种群共有存活个体76只,分别饲养于15家单位,其中建立者的数量为16只,潜在建立者的数量为41只。圈养白头鹤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种群年龄结构不是很合理。白头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2.9%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是一个没有任何近亲繁殖的优质种群。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白头鹤圈养种群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多数都是野外救助的个体,圈养出生数近10 a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将潜在建立者集中饲养在几家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单位,解决饲养中的配对等繁殖难题,完善个体标识和完成性别鉴定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白头鹤的圈养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生猪杂种优势利用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以下6项关键技术。 1杂交亲本种群的选优与提纯 “选优”就是通过选择使亲本种群原有的优良、高产基因的频率尽可能增大。“提纯”就是通过选择和近交,使得亲本种群在主要性状上的基因型频率尽可能增加,个体问差异尽可能减小。提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选优,因为亲本种群愈纯,杂交双方基因频率之差才能愈大,不以纯繁为基础的单纯杂交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今  秦冬梅  马隆喜 《草业学报》2004,13(2):118-122
根据改进的m*=α′ β′m 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m*/m)的时序动态表明,蝗蝻初期呈均匀分布,盛期呈聚集分布,成虫期为均匀分布.在测报和防治中,混合种群的理论抽样数为20~40个样点.  相似文献   

8.
海门山羊FSHR基因外显子10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门山羊抽样群体FSHR基因的EXON10部分序列进行PCR-SSCP基因型判定,发现两种基因型:HK型和HH型。HK基因型频率为0.925,HH基因型频率为0.075,基因H的频率为0.5375,基因K的频率为0.4625。HK基因型个体数远远高于HH基因型个体数。对不同基因型个体测序,发现第90位有单碱基C→T,HK型个体为C,HH型个体为T。对抽样群体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野生型HK基因型海门山羊产羔数比突变纯合型HH基因型多0.34只(P<0.05),K等位基因与海门山羊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国内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对芳香植物在窨制香味茶、防虫抑菌、作为茶园有机绿肥和增添观光茶园中景观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英 《野生动物》2013,34(2):115-119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1.
蝗虫重度干扰下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2004年研究了被蝗虫严重破坏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力克牧场典型草地在恢复过程中种群的变化,结果显示,蝗虫种群密度为6.11头/m2,种类数5~8种,蝗虫种群多样性增加;草地退化,禾本科所占比例为45.6%~58.4%,冷蒿和星毛萎陵菜所占比例分别为22.5%~38.2%,4.3%~9.6%,表现出植物个体小型化。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种群消长与繁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高原鼢鼠3个具有不同栖息史的种群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了种群数量消长与种群性比、怀胎率、胎仔数、繁殖强度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某一适生地栖息时间的长短对其种群数量的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即栖息史越长,种群稳定性越好;种群性比在1.0左右时,表明种群数量呈上升之势,在1.3左右时,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于1.5时,种群数量将趋于减少;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和比例与怀胎率、胎仔数和繁殖强度呈正相关,因而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13.
茶园蜘蛛是控制茶树害虫种群的重要天敌,栽培、管理方式对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影响重大。保护蜘蛛、研究蜘蛛是未来茶园害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4个南方山羊品种BMP15和GDF9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已发现的绵羊高繁殖性能主基因FecXB、FecGH作为候选基因,以南方的4个山羊品种大足黑山羊类群、金堂黑山羊、南江黄羊、川东白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这两个候选基因在山羊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在这4个山羊品种(种群)中所有个体均没有检测到FecxB基因和FecGH基因的存在,所有个体均为野生纯合型,表明这两个候选基因位点对所研究的4个山羊品种(种群)的繁殖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4个南方山羊品种BMP15和GDF9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已发现的绵羊高繁殖性能主基因FecXB、FecGH"作为候选基因,以南方的4个山羊品种大足黑山羊类群、金堂黑山羊、南江黄羊、川东白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这两个候选基因在山羊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在这4个山羊品种(种群)中所有个体均没有检测到FecXB基因和FecGH"基因的存在,所有个体均为野生纯合型,表明这两个候选基因位点对所研究的4个山羊品种(种群)的繁殖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喜凤 《野生动物》2014,(3):267-270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可以分为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主要类型。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最多,约占迁地保护种群个体总数的55.3%;其次为半野放种群,其个体数量占35.6%;圈养种群个体数量最少,只占9.1%。半野放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坡鹿种群恢复方式。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中,应该增加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本文就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提出了7点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赵要风等对FSHβ亚基基因结构逆转座子插入突变对猪产仔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BB个体(0.2kb)比突变型纯合型AA个体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高出2.53头和2.12头,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性度分别为0.46和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