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南、北不同地理群体在繁殖和染色体核型方面的差异性,以翘嘴鲌南方(上海淀山湖)群体和北方(黑龙江兴凯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同时进行了翘嘴鲌两个群体的人工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和染色体组成比较。结果显示,翘嘴鲌南方淀山湖群体的受精卵呈灰黄色,有黏性,为黏性卵,卵径为(1.11±0.05)mm;北方兴凯湖群体的受精卵呈青灰色,无黏性,为浮性卵,卵径为(1.21±0.03)mm。两个群体的相对繁殖力和受精率无明显差异。在(25±1)℃的水温条件下,两个群体的胚胎均可以在24 h内出膜,且胚胎发育特征及时序无明显差异。北方兴凯湖群体仔鱼的出膜后体长为(5.77±0.29)mm,极显著大于南方淀山湖群体[(3.40±0.14)mm](P<0.01)。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其中南方淀山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m+20sm+4st,染色体臂数NF=88;北方兴凯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2sm+26m, NF=96。研究表明,翘嘴鲌南方淀山湖与北方兴凯湖群体在受精卵的特征及染色体核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北方兴凯湖水系翘嘴鲌可以在...  相似文献   

2.
翘嘴鳊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新型杂交鱼翘嘴鳊(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的肌肉营养价值,实验运用生化方法测定和分析了翘嘴鳊、翘嘴红鲌、团头鲂、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翘嘴红鲌♂)的肌肉营养成分,包括这些样品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翘嘴鳊与其原始亲本相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酸分析发现翘嘴鳊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DHA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原始父母本和其他有关鱼类(P0.05);翘嘴鳊肌肉中具有较高呈味氨基酸比例,该比例高于其父母本的相应比例。研究表明,翘嘴鳊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3.
斑鳢和月鳢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两种鳢科鱼—斑鳢和月鳢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斑鳢,2n=42,核型公式为2m+4sm+18st+18t,NF=48;月鳢2n=46,核型公式为2m+14sm+18st+12t,NF=62。讨论了鳢科鱼的核型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四种鲤鱼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空气干燥法制备德国镜鲤选育系,松浦鲤、高寒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染色体。经核型分析,德国镜鲤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30m 26sm 30st 14t,臀比(NF)156;高寒鲤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28m 28sm 44st t,臂比(NF)156,松浦鲤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30m 26sm 26st 18t,臂比(NF)156,荷包红鲤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30m 26sm 30st 14t,臂比(NF)156,为鲤种种质标准建立提供相应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分析RNA干扰MSTN基因鲤(以下简称RNA干扰鲤,体质量为116.2g和110.3g)的染色体,测定该鲤肌肉中的肌纤维密度。结果表明:(1)三组实验鱼的肌纤维密度分别为163.7根/mm~2、171.9根/mm~2和162根/mm~2,对照鱼的普通鲤(Common carp)为142根/mm~2,实验鱼高于对照鱼。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实验鱼组间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F=0.83,P=0.440.05),而与对照鱼差异显著(F=5.24,P=0.0340.05)。(2)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分析核型表明,实验鱼的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4sm+28st+18t,臂比(NF)156,对照鱼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6sm+28st+16t,臂比(NF)156。结果说明RNA干扰基因的插入并未影响鲤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7.
在23~25℃下,给平均体质量104.2g和106.8g的回交鲤(鲤鲫杂交♀×鲤♂)和回交荷包红鲤(鲤鲫杂交♀×荷包红鲤♂)胸腔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然后观察对比了染色体核型,探讨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结果表明,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均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四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三条同源染色体组成。其中,回交鲤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34,其核型公式为:3n=60m+24sm+36st+30t;回交荷包红鲤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52,其核型公式为:3n=66m+36sm+18st+30t。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土鲶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A 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研究洞庭湖土鲶的染色体核型.试验结果表明,洞庭湖土鲶染色体组由58 条组成,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4组,m 组有12对染色体,sm 组有8 对染色体,st 组有7 对染色体,t 组有2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均有相应的同源染色体.洞庭湖土鲶的2n=58,NF =98,其核型公式为:2n =24m+16sm+14st+4t.  相似文献   

9.
二、三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三倍体乌克兰鳞鲤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体内注射,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其核型分析结果:二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2n=100核型公式为:26m+30sm+30st+14t,染色体臂数NF=156;三倍体乌克兰鳞鲤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3n=150=39m+45sm+45st+21t,染色体臂数NF=234,二、三倍体染色体数之比为1:1.5.二倍体核型与已报道的鲤鱼染色体核型相似.未发现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2021,51(5)
为了探究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对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的胚胎发育、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杂交子代的胚胎存活率仅为(0.34±0.13)%,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正常存活个体进行了DNA相对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DNA含量和吉富罗非鱼的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公式是6sm+24st+14t,染色体臂数(NF)=50。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与其母本相同,核型与其母本相似,二者与父本明显不同。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的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属于雌核发育个体。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近江蛏和缢蛏成熟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发现近江蛏精子与缢蛏精子在超微形态结构上差异很大。近江蛏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包括顶体和细胞核。近江蛏精子与缢蛏精子顶体均为保龄球状,但近江蛏精子顶体全长比缢蛏短。近江蛏精子细胞核略扁圆形,外缘具8~9个圆弧形凸起;缢蛏精子细胞核则呈圆球状。近江蛏精子中段由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构成,线粒体一般5个,个别4~6个;缢蛏线粒体5个或6个。近江蛏精子尾部为细长的鞭毛,轴丝为“9 2”结构,与缢蛏的相同。从近江蛏与缢蛏的精子形态差异看,两者应属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sox9基因在大黄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大黄鱼sox9a和sox9b 2个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并检测了其在17β-雌二醇处理后的遗传雄性和17α-甲基睾酮诱导处理后遗传雌性幼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sox9a c DNA全长2 442 bp(NCBI登录号:MH996431),包含476 bp 5′UTR、466 bp 3′UTR、1 500 bp ORF,编码499个氨基酸。大黄鱼sox9b cDNA全长为2 199 bp (NCBI登录号:MH996432),包含335 bp5′UTR、415 bp 3′UTR、1 449 bp ORF,编码482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sox9a基因主要在性腺、眼、脑、肝脏中表达,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sox9b在大黄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但以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而卵巢中只有痕量表达。在鱼苗性腺发育初期,sox9a/b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鱼苗长大,sox9a/b的表达量在84 dph、123 dph 2次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0 mph后又逐渐上升。17β-雌二醇处理能够显著下调遗传雄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17α-甲基睾酮处理则显著上调遗传雌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ox9a/b基因与大黄鱼性别发育和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对大黄鱼精巢的发育与维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沼虾肝胰腺中克隆了cytMnSOD和mtMnSOD基因cDNA全长序列。cytMnSOD基因cDNA全长1 233 bp,开放阅读框为858 bp,编码286个氨基酸,N端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延伸区;mtMnSOD基因cDNA全长1 113 bp,开放阅读框为654 bp,编码218个氨基酸,N端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ytMnSOD和mtMnSOD预测蛋白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为31.33、24.05 ku和5.62、7.12。日本沼虾cytMnSOD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mtMnSOD的相似性为40%,二者均含有MnSOD的特征肽段(DVWEHAYY)、4个Mn2+结合位点和2个N-糖基化位点。Real-time PCR结果表明,cytMnSOD和mtMnSOD在日本沼虾肝胰腺、肌肉、血细胞、大颚器官、卵巢和鳃等组织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蜕皮间期最高,蜕皮后期和蜕皮前期较低。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3 h,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推测MnSOD是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反应的一种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处于最佳生长阶段的斑马鱼用于药物代谢研究,本实验考察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CYP3A65及其上游核受体基因(PXR、AH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实验测定CYP3A65、PXR和AHR2相对表达量,并通过比较核受体基因与代谢酶基因mRNA之间的相关性来证实核受体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144 hpf和75 dpf两个生长阶段的斑马鱼中CYP3A65、PXR和AHR2 mRNA表达量最高;斑马鱼生长阶段中代谢酶基因和核受体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且受肝脏、肠道组织占全鱼比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期144 hpf斑马鱼及稚鱼期75 dpf的斑马鱼最适用于CYP3A65代谢研究;CYP3A65与PXR、CYP3A65与AHR2的mRNA表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AHR2的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永婧  吴利敏  王磊  马晓  李学军 《水产学报》2018,42(8):1169-1180
为探索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在雌核发育三倍体鱼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淇河鲫cyp19a1b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胚胎及胚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芳香化酶抑制剂Letrozole诱导性逆转及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cyp19a1b在脑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淇河鲫cyp19a1b cDNA全长2 984 bp(GenBank ID:MF926270),包含132 bp5′非编码区,1 319 bp 3′非编码区,1 533 bp开放读码框,编码510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淇河鲫Cyp19a1b与其他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与哺乳类、爬行类等脊椎动物同源性较低,这与其分类地位一致;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显示,cyp19a1b基因在淇河鲫脑中表达量最高,在卵巢等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cyp19a1b在外源精子刺激后从囊胚期开始上调,神经胚期达到最高,随后降低;出膜后随着发育的进行,该基因在脑中表达量逐步上调,在躯体中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除此之外,伴随着Letrozole诱导的性逆转,cyp19a1b在脑中表达量降低;腹腔注射hCG可以促进cyp19a1b在脑中表达。研究表明,淇河鲫cyp19a1b基因可能通过参与神经系统的形成及神经内分泌活动,在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精确定位鲍疱疹病毒(HaHV-1)在宿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明确HaHV-1的组织亲嗜性和侵染进程,实验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Ha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HaHV-1人工感染实验不同时间节点,病毒在杂色鲍主要器官的分布规律和组织亲嗜性。并对已报道的HaHV-1 LAMP扩增引物进行优化,实现对载玻片上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筛选最佳显色时间等原位杂交反应条件,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分析HaHV-1在组织样本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HaHV-1原位LAMP检测方法最适显色时间为60 min。利用该方法对攻毒后24、36、48、60和72 h,HaHV-1在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腹足神经节4种样本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最早于36 h出现在腹足神经节,48 h在部分外套膜样本中观察到病毒阳性信号,分布局限于外周神经中。在感染实验后期,病毒阳性信号出现在肝胰腺结缔组织中。病毒阳性信号出现的部位常有大量细胞渗出和浸润,渗出的细胞中可见被病毒感染的血淋巴细胞。本研究建立的HaHV-1原位LAMP检...  相似文献   

19.
Two types of infection with myxosporean parasites, which were different in cyst size, were found from the gill of Rhinogobius sp. OR collected from the Nagara River, Gifu Prefecture, Japan. A myxosporean forming large-type cysts in the gill filament was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s Henneguya rhinogobii. Another myxosporean forming small-type cysts was found to be parasitic in the gill lamella. Average spore sizes of the latter myxosporean were 15.8 (range 14.2–17.8) μm in length, 5.3 (4.7–5.8) μm in width, 6.5 (5.9–7.6) μm in polar capsule length and 34.9 (25.3–42.9) μm in caudal appendage length, which were almost identical to those of H. rhinogobii. However, the two were distinguishable by the location in the gill (intrafilamental or intralamellar) an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quence of SSU rDNA (about 96% similarity). We propose the myxosporean forming intralamellar small-type cysts as Henneguya pseudorhinogobii n. sp. and redescribe H. rhinogobii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养殖水体底栖鱼类肠道排泄物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将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用野外养殖水域沉积物(底泥)混匀包埋,在10、15和20°C梯度温度下进行休眠体复苏实验。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休眠体主要复苏期为第3~15天,在10和15°C条件下,青鱼排泄物组(MP)、鲇排泄物组(SA)和青鱼-鲇排泄物混合组(MP-SA)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K),且MP组也显著高于SA组和MP-SA组;在20°C条件下,MP组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显著高于SA组、MP-SA混合组和CK组,但SA组和MP-SA组与CK组复苏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MP组沉积物中优势菌群以假单胞菌为主,SA组和MP-SA组优势菌群分别以芽孢杆菌和厚壁菌为主,第0~12天为菌群增殖期,且此期间沉积物-水体界面(SWI)实验MP组、SA组和MP-SA组溶解氧含量(DO)和氮磷比(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能促进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且这种促复苏效果在低温区间(10~15°C)更显著,可能是排泄物中菌群在生长增殖期降低了沉积物-水体界面N/P和DO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养殖水体底泥清淤和春季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