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仲谨  杨威  刘艳  赵燕  熊勇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1):230-23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替米考星淀粉微球,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综合得分为指标,优化了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分别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和综合热分析仪对载药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4 g、替米考星0.02 g、交联剂0.95 g、乳化剂0.75 g、反应时间1 h;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交联剂的质量>替米考星和淀粉的投料质量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的质量;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的总载药量2.24%,包封率为89.6%;替米考星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缓释效果,其制备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选恩诺沙星淀粉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试验将反相乳液聚合法与包埋载药法结合起来,以可溶性淀粉为载体、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恩诺沙星淀粉微球;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形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4 g、恩诺沙星0.04 g、交联剂1.0 g、乳化剂0.8 g、反应时间2 h;按照此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的总载药量为2.53%、包封率为89.72%;恩诺沙星淀粉微球大小较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较好,粒径为60μm左右;在最初2.5小时时释药量约为43.12%,至第8小时时释药量达80.69%,之后逐步释放,到第10小时时累积释药量占总药量的82.51%。说明此制备工艺可行,所制得的恩诺沙星淀粉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明胶为原料,采用乳化冷凝法制备替米考星明胶微球,探讨主药与明胶的投料比、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交联剂用量四个因素对明胶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替米考星0.3 g,50%戊二醛2 mL,司班80 0.75 mL,液体石蜡50 mL,25%明胶溶液12 mL;载药量为7.11%,包封率为52.27%;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大小均匀。说明该工艺可行,扩大了替米考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制备黄体酮聚乳酸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包封率、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制备黄体酮微球的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性。最佳工艺所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均匀、分散性好,包封率为(80.60±1.00)%,载药量为(10.63±0.05)%,在7 d内累积释药率达53.41%。制备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能有效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制备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DH)缓释微球,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试验设计,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标准进行优化,采用乳化交联的方法制备壳聚糖包载DH缓释微球,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及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对微球的结构、性能和形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即壳聚糖为20 g/L,体系内DH质量为0.3 g,转速为910 r/min,液体石蜡12 mL时,所制备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为56.49%,包封率为61.41%。FT-IR表明壳聚糖包载DH主要以物理作用为主;热失重表明微球物理包合后热稳定性较差;XRD结果表明DH被包载后晶体结构未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制备表面光滑、粒径整齐、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的DH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7.
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将鸡堆型艾美耳球虫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3-1E包封,采用水包油包水(W/O/W)双重乳化方法制备pcDNA3-3-1E/PLGA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球制备工艺,考察PLGA浓度、聚乙烯醇(PVA)浓度、超声功率、复乳搅拌时间对评价指标(即微球粒径大小、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确定制备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测定微球的形态、粒径、完整性、质粒DNA包封率、载药量和释放程度;进行体外模拟鸡胃液和肠液试验,观察微球体外释药效果。结果显示,当PLGA浓度为8%、PVA浓度为1.5%、超声功率为60W、复乳搅拌6h为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光镜下呈散在圆形,粒径小于12μm。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84.25%和4.46%,裸质粒与微球中质粒超螺旋比例差距不显著,这表明在包被过程中的超螺旋质粒未发生明显的降解。在模拟鸡的胃肠液累积释放试验中,它的累积释放能力依次为pH 3.0〉pH 7.4,载药微球在模拟鸡的胃肠液中24h释放26.8%,模拟肠液中24h释放11.2%,30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为81.7%,表明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共考察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作为包载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最佳工艺条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结果]采用复乳法制备的载药球电镜扫描结果外形圆滑,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73nm,包封率78%,释放率高达79.17%,释放时间较长为10天,且释放平缓,突释率较低。[结论]采用MPEG-PLA二氯甲烷溶液作为油相、黄芪多糖水溶液作为内水相,PVA水溶液作为外水相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92-96
为了屏蔽药物的不良味道,本试验以聚丙烯酸树脂IV为囊材,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了氧氟沙星掩味微囊。试验以包封率及载药量为指标,通过考察溶剂、囊材、乳化剂、抗黏剂的用量对微囊的影响来筛选处方工艺。应用最佳工艺制备的氧氟沙星掩味微囊,载药量为57.4%,包封率为48.6%。该微囊在模拟口腔环境(pH值为7.0)介质中释放极其缓慢,60min仅释放总药量的2.1%;随着释放介质的酸度提高,药物的释放速率显著加快;除此之外,在胃酸酸度(pH值为1.0~3.0)范围内,氧氟沙星的释放还呈现缓释特征,可持续近10h。体外试验显示,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得的氧氟沙星微囊,既可掩味又能实现持续释药,而且制备工艺简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新方法,研究采用D相乳化法,结合微乳及胶体制备技术,以硫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以药物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氯化钙溶液浓度、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以及初次凝胶时间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筛选优化了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在微球制备及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因素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氯化钙溶液浓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壳聚糖溶液浓度和初次凝胶时间,筛选优化的载药微球生产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溶液浓度1.57%,氯化钙溶液浓度2.13%,壳聚糖溶液浓度0.86%,初次凝胶时间30.71min,该条件下制备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29nm,药物包封率94.09%。验证试验证实,本工艺可制备优良的硫酸小檗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且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效率高,本技术为微球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2种聚酯酸酐(P(SA∶RA 20∶80),P(SA∶RA 30∶70))分别与伊维菌素溶于三氯甲烷中作为有机相,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水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2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采用光学显微镜考察所制备微球的形态及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显示,制备出的P(SA∶RA 30∶7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72.240±24.747)μm,载药量为19.67%,包封率为87.70%。P(SA∶RA 20∶8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64.18±26.14)μm,载药量为17.72%,包封率为87.27%。这表明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2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  相似文献   

12.
以普通豌豆淀粉为原料,在常温下利用W\O乳化方法制备交联淀粉微球(CSM)为吸附载体。研究了制备豌豆淀粉微球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利用红外(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淀粉溶液浓度为7%,搅拌速度为500 rpm,交联剂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用量为8%,水油相比1∶6时,制备出的淀粉微球成球率最高,粒径均一,大小约为150μm。以亚甲蓝为载药模型,吸附实验表明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iur方程。表明该淀粉微球在吸附药物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烟酸又称抗癞皮病因子,是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然而,烟酸本身味苦,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克服烟酸的苦味,试验采用液中干燥法研制烟酸微囊;并以包封率及载药量为指标,考察溶剂、囊材、乳化剂、抗黏剂的用量对烟酸微囊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制备方案。结果表明:应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烟酸微囊的载药量为29.43%,包封率为65.33%,烟酸微囊在p H值为1.0,2.0的溶出介质中10 min内溶出度超过70%。说明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烟酸微囊,操作简便,载药量高,具有胃溶特性,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将2种聚酯酸酐(P(SA:RA20:80),P(SA:RA30:70))分别与伊维菌素溶于三氯甲烷中作为有机相,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水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2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采用光学显微镜考察所制备微球的形态及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显示,制备出的P(SA:RA30:7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72.240±24.747)μm,载药量为19.67%,包封率为87.70%。P(SA:RA20:8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64.18±26.14)μm,载药量为17.72%,包封率为87.27%。这表明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2种伊维菌紊聚酯酸酐微球。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可生物降解的明胶为载体材料,液体石蜡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空白明胶微球的乳化法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恩诺沙星明胶微球。结果显示,含药微球平均粒径为12.35μm,粒径7~30μm的微球占总数的92.3%,符合肺靶向的要求。恩诺沙星明胶微球载药量为20.67%、包封率为43.62%,动态透析法研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Higuchi规律,释药t1/2比原药延长了约6倍,表明有明显的缓释功能。在37℃、相对湿度值(RH)75%考察3月,几乎无变化。兔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三室开放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槲皮素纳米粒的体外特性,试验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槲皮素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法(XRD)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1.5±5.9)nm,平均包封率为(89.13±3.97)%,平均载药量为(2.87±1.91)%;槲皮素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分散在纳米粒中;槲皮素纳米粒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说明槲皮素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BCA为单体材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IVM-PBCA-NP纳米粒,经药物吸附和PVP包被后形成PVP-IVM-PBCA-NP载药纳米粒。经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以BCA:IVM投量为4:1(g/g),BCA投量为0.4:25(V/V),乳化剂F68浓度为2%,搅拌速度600r/min,反应体系pH值为2、3、6,反应时间3h,为最佳制备条件。在该条件下所制备的PVP-IVM-PBCA-NP药物包封率为(45.43±1.65)%,载药量(9.95±0.23)%,主要粒径为296nm。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水中干燥法和油中干燥法制备盐酸多西环素微囊,比较各自制得的微囊质量参数及其体外释药特性,以期为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制剂提供科学依据.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通过正交设计分别考察各因素对微囊质量的影响,评定微囊的大小、形态、载药量、包封率等质量指标,以释放度实验研究其释药特性.结果显示,水中干燥法所制得微囊粒径20 ~ 30 μm,包封率为87.3%;油中干燥法微囊粒径范围为200~400μm,包封率为93.7%.上述结果表明油中干燥法所得微囊粒径较大,包封率、载药量均明显高于水中干燥法制得的微囊;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微囊化大大延缓了盐酸多西环素的释放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磷酸替米考星在养殖生产中适口性的问题,本试验以丙烯酸树脂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磷酸替米考星微球,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含量进行测定。将3批磷酸替米考星微球置于冰箱(4℃)、室温(25℃)与40℃(RH 75%)放置3个月,进行外观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体外释药特性的考察。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方法下制备的磷酸替米考星微球的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10.65μm,粒径7~30μm范围内的微球占总数的96.7%,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是28.36%、99.25%,分散性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黄藤素纳米粒(F-PBCA-NP),以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为实验动物,用小鼠的存活率和重要脏器的重量指数变化为评判指标,对其抗感染作用进行观察,并与非纳米化的普通制剂对比。结果表明,黄藤素纳米粒为均匀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64 nm,载药量50.9%,包封率67.8%;黄藤素纳米粒可使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存活率达到80%,而普通制剂为35%,减轻脾脏重量指数比普通制剂显著提高。故该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所制黄藤素纳米粒的抑菌效果比片剂和胶囊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