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福建省福安市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势,由东到西呈低、中、高阶梯状分布,各地区海拔相差较大,而海拔差异会导致葡萄在物候期、果实品质等方面的种植表现出现差异。现以‘阳光玫瑰’葡萄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福安市域内高海拔的3个乡镇和低海拔的3个乡镇各挑选1块试验田,进行高、低海拔对‘阳光玫瑰’葡萄生长表现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在福安市高、低海拔地区种植,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中,在高温、高湿的低海拔地区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产量较高;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阳光玫瑰’葡萄长势较慢,结果率较低,产量较低,但其采收期可延长至中秋节或国庆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高品质葡萄需满足的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条件,为河南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等级评定提供参考,对河南省6个地市20多个‘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园进行随机采样调查,根据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进行分级,对不同级别‘阳光玫瑰’果实的多个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穗质量的变化范围为337.62~1415.25 g,果粒质量的变化范围为6~18 g;主成分分析得分较高的果穗质量级别主要为800~900 g,得分较高的果粒质量级别为14~15 g;主成分分析得分与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当‘阳光玫瑰’的果穗质量为800~900 g、果粒质量为14~15 g时,其果实的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高品质葡萄需满足的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条件,为河南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等级评定提供参考,对河南省6个地市20多个‘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园进行随机采样调查,根据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进行分级,对不同级别‘阳光玫瑰’果实的多个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穗质量的变化范围为337.62~1415.25 g,果粒质量的变化范围为6~18 g;主成分分析得分较高的果穗质量级别主要为800~900 g,得分较高的果粒质量级别为14~15 g;主成分分析得分与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当‘阳光玫瑰’的果穗质量为800~900 g、果粒质量为14~15 g时,其果实的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12.5 mg/L、25mg/L、50 mg/L)、噻苯隆(1 mg/L、2 mg/L、4 mg/L)和2mg/L噻苯隆与25 mg/L 赤霉素复配处理以及省工、益农、优质 (Decently Beneficial Yield,DBY)处理技术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于盛花期和花后10天使用赤霉素可以改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果皮颜色、果形指数,提高果实硬度、质量,降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提高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而提高‘阳光玫瑰’葡萄的鲜食品质.噻苯隆处理也可以改善果实的果皮颜色、果形指数、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但经其处理后的果实偏小,感官评分不高.赤霉素处理较噻苯隆处理的效果好;最佳的赤霉素处理浓度为25mg/L;赤霉素和噻苯隆的复配处理可以适当降低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杨凌地区最佳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生长及品质的水分调控阈值。在‘阳光玫瑰’葡萄的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分别设置轻(田间持水量65%的土壤含水量)、中(田间持水量55%的土壤含水量)两种干旱胁迫,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阳光玫瑰’葡萄生理生长状态、果实产量、品质指标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充分供水相比,花期中度干旱胁迫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每667 m2产量增加5.52%,水分利用率提高8.58%;果实膨大期轻度干旱胁迫每667 m2产量减少4.42%;着色成熟期中度干旱胁迫显著提高果实品质,但每667 m2产量减少0.39%,水分利用率提高2.49%。综合生长指标、水分利用率、产量及品质指标四个方面得出花期中度水分胁迫最佳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基地引进‘香妃’、‘夏黑’、‘醉金香’、‘巨玫瑰’、‘高妻’、‘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7个葡萄品种,通过对其物候期、果穗性状、果实性状等综合表现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郑州市葡萄引种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黑’可作为早熟品种扩大推广,‘高妻’可作为中熟品种大面积推广,‘阳光玫瑰’可作为晚熟品种推广,‘香妃’、‘醉金香’、‘巨玫瑰’、‘红宝石无核’均需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相应的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7.
以设施栽培的3a生‘阳光玫瑰’和‘巨峰’葡萄品种为试材,分别以0、30、50、70mg/L浓度的亚硒酸钠进行叶面喷施,研究硒对不同葡萄品种果实及叶片的含硒量、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喷施硒肥可以有效的改善葡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其中巨峰以50mg/L处理的果实含硒量最高、品质最好、耐贮性最佳。阳光玫瑰以70mg/L处理的果实含硒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地区栽培的8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分别测定了外在品质(单果重、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和内在品质(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可滴定酸、VC、糖酸比),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葡萄品种的果实品质呈显著差异;单果重与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横径与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纵径与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VC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为:‘葡之梦’>‘紫甜无核’>‘夏黑’>‘玫瑰香’>‘美人指’>‘阳光玫瑰’>‘蓝宝石’>‘新疆无籽露’,其中,‘葡之梦’果实的综合品质最优,‘新疆无籽露’最差。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地区阳光玫瑰葡萄主要在8—9月集中上市,短期内供大于求造成价格偏低。在湖南地区,通过熟期调控技术对阳光玫瑰葡萄进行秋延后栽培,实现错峰上市,有利于增加果农收入。病虫害发生严重是阳光玫瑰葡萄秋延后栽培的重要限制因子,同一葡萄园区往往同时暴发多种病虫害,导致减产及品质下降相当严重。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葡萄生产上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根据物候期介绍了秋延后阳光玫瑰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期为广大葡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阳光玫瑰葡萄是第三代主栽新品种,本文阐述了果实性状、种植密度和水肥管理,对整形修剪、花果调控和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总结,有利于阳光玫瑰葡萄外观美,品质优。  相似文献   

11.
为测定不同品种葡萄对炭疽病菌的抗病性,通过室内接种,测定不同品种葡萄‘巨峰’、‘夏黑’、‘美人指’、‘白罗莎里奥’、‘红罗莎里奥’、‘醉金香’、‘阳光玫瑰’、‘魏可’、‘红乳’、‘昭平红’、‘红芭拉蒂’、‘东方之星’叶片和成熟期果实对炭疽病菌的抗病性,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并测定采果期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有机酸含量。叶片抗性结果显示:‘巨峰’、‘红芭拉蒂’高抗,‘美人指’、‘阳光玫瑰’、‘魏可’、‘夏黑’抗病,‘醉金香’、‘昭平红’、‘白罗莎里奥’感病,‘红乳’和‘红罗莎里奥’极感病。果实抗性分析结果显示:‘醉金香’、‘美人指’、‘东方之星’、‘阳光玫瑰’抗病,‘巨峰’、‘红芭拉蒂’、‘白 罗莎里奥’感病,‘红乳’、‘昭平红’、‘红罗莎里奥’和‘夏黑’极感病。不同品种间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但与炭疽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因此,不同品种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感程度,要结合葡萄品种、生理期、栽种管理模式、环境气候等各项因子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在低日照地区种植品质优良、规模化的阳光玫瑰葡萄,探索新的栽培技术。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环境条件对阳光玫瑰葡萄栽培的影响,从栽培密度、选地培肥、苗期管理、花穗修剪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优质规模化栽培技术,包括树形整形、土壤培肥、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阳光玫瑰葡萄适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省力化栽培技术,通过测定粒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空心率、有核率、果梗粗度、总酸含量、硬度等外观和风味品质指标,对不同来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同修剪方式和施肥方式的用工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进行阳光玫瑰葡萄无核化处理时,使用日本产药剂果实品质最佳,同时采用短梢修剪技术和肥水一体化技术结合的生产方式,可实现阳光玫瑰葡萄高效省力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阳光玫瑰葡萄为近年来鲜食葡萄品种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精品阳光玫瑰葡萄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桂北气候条件,对生产精品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建园以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当地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幼苗生长势弱、投产树产量过高、果穗过大、同一果穗中果粒之间糖度差异大、果面果锈严重和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不规范等问题,自2012年开始,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句容市华阳镇镇江农科所葡萄试验园,通过连续6年对阳光玫瑰葡萄栽培技术的研究,创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在分析阳光玫瑰葡萄的品种特性及种植现状的基础上,从产地环境、建园、架式、整形修剪、新梢管理、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对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以结果期的"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进行了不同颜色的套袋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采用浅绿色果袋进行套袋处理的效果最好,"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外观、内在品质、产量及其商品性均相较于其他颜色的套袋处理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3年生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探究夏果与冬果基本理化指标、类黄酮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差异,为‘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记录‘阳光玫瑰’葡萄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光照度、温度、降雨量等气候数据,在夏果与冬果的幼果期、膨大期、软化期、开始成熟期、成熟期测定果实基本理化指标,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时期果皮中黄酮醇和黄烷醇的组分及含量。【结果】 气候因子方面,‘阳光玫瑰’葡萄夏果生长前期光照度弱、温度低,后期光照度强、温度高,而冬果与之相反;夏果生长期平均日照时数、平均温度、有效积温大于冬果,但降雨量低于冬果,开始成熟期至成熟期的夏果水热系数高于冬果。基本品质方面,成熟期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冬果,果皮厚度显著低于冬果,果实单粒重、果实横纵径、可滴定酸含量在夏果与冬果中无显著差异。黄酮醇的组分及含量方面,夏果与冬果的总黄酮醇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夏果各时期总黄酮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冬果,夏果中黄酮醇主要成分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冬果中黄酮醇以山奈酚-3-O-半乳糖苷为主。黄烷醇的组分及含量方面,夏果与冬果的总黄烷醇含量也均呈下降趋势,夏果和冬果果皮中均检测到8种相同的黄烷醇物质,主要成分为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夏果果实发育各时期果皮中总黄烷醇含量以及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含量均显著低于冬果,果实成熟期夏果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2含量显著高于冬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夏果与冬果的黄酮醇类物质组分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原花青素B1是区分夏果与冬果类黄酮物质组分的主要物质。【结论】 试验年份‘阳光玫瑰’葡萄夏果基本品质优于冬果。各时期夏果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冬果,而总黄烷醇含量显著低于同期冬果。‘阳光玫瑰’葡萄夏果与冬果果皮中黄酮醇的主要成分不同,但二者黄烷醇的主要成分相同,均为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冬果中黄烷醇主要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夏果,因此其口感的涩味更强。生长期光照和温度差异可能是引起夏、冬果果皮类黄酮物质组分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种类叶面肥对不同鲜食葡萄果实品质和叶片生长的影响,使用5种不同种类的叶面肥,在不同的葡萄生长时期,对‘夏黑’、‘巨峰’和‘巨玫瑰’3个葡萄品种进行叶面喷施,喷施后调查葡萄的果实品质指标和叶片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叶面肥对叶片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多种类型的叶面肥配合使用效果最佳。葡萄品种不同对喷施叶面肥的响应也不同, ‘夏黑’葡萄喷施后,果实品质显著提高,但叶片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异; ‘巨峰’葡萄喷施后,果实品质指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叶片生长指标有显著提高; ‘巨玫瑰’葡萄喷施后,果实品质没有明显提高,但单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有显著提高,总体规律不明显。综上所述,不同种类叶面肥配合使用,对葡萄品质提高效果最佳;不同葡萄品种叶面肥使用效果不同,且使用效果与土壤肥力、植株本身的吸肥能力等有很大关系。生产上不应盲目施用叶面肥,其中磷酸二氢钾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阳光玫瑰葡萄的品种特性,总结了芜湖县阳光玫瑰葡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包括选址建园、施肥、病虫害防治、整形、修花保果、无核葡萄处理措施、大棚温湿度管理、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当地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葡萄玫瑰香味性状,为无核香味葡萄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探究亲本基因型、胚发育形态以及生长调节剂对胚萌发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无核×玫瑰香味组合胚挽救体系,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初步对杂交后代进行无核性状鉴定。【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方法,对10个玫瑰香味和无玫瑰香味葡萄品种的果实香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从中筛选出浓香型品种作为亲本;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以6个玫瑰香味品种为父本,5个欧洲无核品种为母本,配置13个杂交组合;无菌条件下,从幼果中剥离杂种胚珠,离体黑暗培养8周,随后将发育的杂种幼胚接种于添加不同激素浓度和比例的胚萌发培养基中,通过优化胚萌发培养基配方,提高幼胚萌发率和成苗率。幼苗经温室炼苗后,将成活的F1代移栽至大田。利用分子标记早期辅助选择具有无核性状的F1代杂种株系。【结果】萜烯类物质是玫瑰香味的主要呈香物质,8个玫瑰香味品种均能检测到萜烯类物质,其总含量为0.0246—1.3824。筛选出‘亚历山大’‘阳光玫瑰’‘玫瑰香’等玫瑰香味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可作为杂交亲本,用于创制兼具无核和玫瑰香味新种质;利用胚挽救技术从13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株系1 284个,移栽成活697株;以‘红宝石无核’和‘火焰无核’作为母本的后代成苗率较高,以‘阳光玫瑰’‘爱神玫瑰’‘红亚历山大’为父本的胚挽救成苗较好,其中‘红宝石无核’ב爱神玫瑰’杂交后代胚发育率和成苗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8.59%和51.71%;幼胚萌发率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 mg·L-1 KT+0.5 mg·L-1NAA+1.0 mg·L-1 ZT的生长调节剂时较高,达11.33%,高于对照的7.41%;分别利用3种无核相关分子标记GLSP1-569、SCF27-2000和SCC8-1018,对101个株系进行无核性状检测,表明使用不同的标记在27个株系均检测到特异性条带,初步确定以上携带无核特异条带的株系为无核株系。【结论】‘亚历山大’和‘阳光玫瑰’的香味物质含量高,并且与欧洲葡萄杂交后其胚挽救效率高,是合适的香味父本材料;而‘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适合作为母本。胚萌发培养时,以WPM培养基添加适当浓度的KT及ZT有较好的促生根效果。通过分子标记对杂交F1代无核性状检测率为26.73%。目前开发的玫瑰香味标记较少,本研究获得的杂种后代可为研究玫瑰香味基因标记提供重要的试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