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水稻恶苗病药剂防治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12种原药及12种制剂对多菌灵和咪鲜胺双重抗性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的室内毒力,并分别于2016和2017年进行了12种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检测结果表明:12种原药抑菌活性强弱依次为戊唑醇氰烯菌酯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乙蒜素嘧菌酯噁霉灵福美双精甲霜灵甲霜灵;12种制剂抑菌活性强弱依次为0.25%戊唑醇FS25%氰烯菌酯SC25%咪鲜胺E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25 g/L咯菌腈FS16%咪鲜胺·杀螟丹WP62.5 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22%氟唑菌苯胺FS12%甲·嘧·甲霜灵FS17%多菌灵·福美双FS17%杀螟丹·乙蒜素WP15%噁霉灵WP。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2种制剂推荐剂量下对水稻恶苗病防效高低依次为22%氟唑菌苯胺FS25%氰烯菌酯S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17%杀螟丹·乙蒜素WP62.5 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12%甲·嘧·甲霜灵FS0.25%戊唑醇FS25%咪鲜胺EC16%咪鲜胺·杀螟丹WP25 g/L咯菌腈FS17%多菌灵·福美双FS15%恶霉灵WP。22%氟唑菌苯胺FS、25%氰烯菌酯SC、20%氰烯菌酯·杀螟丹WP等3种制剂在水稻恶苗病防治及抗性治理中具备更为优良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水稻恶苗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杀虫剂胁迫下水稻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探讨生化物质变化对水稻感抗虫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后,各生育期水稻叶片可溶性糖、类黄酮、游离氨基酸和草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后,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苗期和4叶1心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1.5~2.0 g/kg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水稻在分蘖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用量为1.0~1.5 g/kg时,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苗期和4叶1心期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加,而在分蘖期除1.5 g/kg处理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推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促进了水稻叶片类黄酮和草酸的增加,提高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从而减少靶标害虫对水稻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小麦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与病情指数、病粒率、籽粒麦角甾醇含量的相关性,对52个小麦品种(系)自然发病病情指数(以下简称病指)、病粒率、籽粒麦角甾醇含量和DON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籽粒DON含量与病粒率、麦角甾醇含量和病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P0.01)、0.792(P0.01)、0.512(P0.01);基于病指、病粒率和籽粒DON含量,可将52个小麦品种(系)大致聚类为7种不同抗感类型。可见,依据田间病指,尤其是病粒率,可预测籽粒DON含量情况;同时依据病指、病粒率和籽粒DON含量可初步判定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性类型,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甜高粱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多种优点,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改良甜高粱的品质,提高其适用性,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法具有简便、稳定及高效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甜高粱的遗传改良研究中。本文从甜高粱遗传转化中品种的筛选、培养基成分的优化、标记基因的选择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甜高粱遗传转化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甜高粱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复配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5种配比混剂对抗多菌灵玉蜀黍赤霉菌R-10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配比为1∶6、1∶3、1∶1、3∶1、6∶1的混剂,对R-10的EC50值分别为1.480 0、13.881 9、0.024 6、0.078 7、0.039 7、0.020 7、0.012 7、0.015 3、0.014 1μg/m L,5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08 8、2.454 1、2.952 8、1.941 2、1.936 2,且配比差异与增效作用间有量效负相关性。在1年2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中,40%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咪鲜胺、丙硫菌唑单剂及25%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 g/hm2的防效,并且对小麦安全,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利用噻呋酰胺进行水稻种子处理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可行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药剂拌种对种子的安全性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育秧移栽2种栽培方式下,24%噻呋酰胺悬浮剂(SC)以不同比例拌种处理均能够有效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噻呋酰胺1.0~1.5 g/100 g种子拌种,对水稻发芽安全无药害,对抽穗期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86.49%~94.03%,药剂持效期达110 d,而且收获稻谷中噻呋酰胺检测为未检出。说明采用噻呋酰胺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纹枯病是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8.
防治稻蓟马的新药剂──吡虫啉庄义庆,神志伟,何有龙,陈恒喜,徐来顺吡虫啉为硝基亚甲基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效内吸性杀虫剂。该剂能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受体,从而破坏昆虫的中枢神经的正常传导,因此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尤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待...  相似文献   
9.
从20个水稻品种中分离得423个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 eSheld)有显著抑菌作用的内生颉颃细菌75株。测定了各颉颃细菌胞外酶(蛋白酶、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噬铁素)活性,初步揭示了其抑菌机理。  相似文献   
10.
优质晚粳稻超高产栽培"置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晚粳稻镇稻10号超高产的技术攻关试验结果表明:(1)经江苏省专家组实割验收,1个攻关田和2个示范方种植的镇稻10号实收产量分别为822 kg/667m2、750 kg/667m2和780 kg/667m2;(2)凸显超高产"置前技术"农艺设计的栽培与生长优势;(3)示范试验应用和开发的一早、二提前、三量化的置前技术,达到了前期促蘖早发稳穗、中期强源扩库大穗、后期养根保叶高粒重的目标,从而实现了超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