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建立了同时测定油菜籽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实际样品中的噻虫嗪和噻虫胺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0.100 mg·L-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二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526 940X-285,r=0.999 9(噻虫嗪);Y=946 791X-366,r=0.999 9(噻虫胺);在0.01~0.2 mg·kg-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0%~105%,噻虫胺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9%~112%,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3%(n=5),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11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实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残留量<0.01 mg·kg-1)。  相似文献   

2.
针对紫花苜蓿田杂草,选用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乙氧氟草醚4种除草剂,研究了不同除草剂和浓度对苜蓿产量和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咪唑乙烟酸、高效氟吡甲禾灵均能提高苜蓿产量,咪唑乙烟酸2000mL·hm-2、高效氟吡甲禾灵700mL·hm-2增产效果最好,喷施乙氧氟草醚明显抑制苜蓿生长;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乙氧氟草醚能明显降低杂草种类。从物种重要值来看,马唐、马齿苋、稗草等属于较难防除杂草;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群落产生了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随药剂浓度的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结果综合判断,除草剂最佳选择为咪唑乙烟酸2000mL·hm-2,其次为高效氟吡甲禾灵700mL·hm-2。  相似文献   

3.
建立同时检测甜菜中523种农药及代谢物的QuEChERS提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MgSO4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化硅胶(PSA)净化,采用UHPLC-MS/MS和GC-MS/MS检测。PSA的用量会影响40种农药的回收率,用量为0或5 mg·mL-1时,回收率在60%~120%之间。523种农药在2~200μg·kg-1添加浓度水平回收率在65.1%~116.4%之间,RSD值小于24.1%。方法定量为2μg·kg-1或5μg·kg-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采用基质标准曲线定量分析。针对142种农药适用于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实际样品检测出的农药残留物浓度均低于我国规定相应的最大残留限量,但根据欧盟标准的规定,部分样品中毒死蜱、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存在超标现象。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中检测分析要求,适用于523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甜菜中的多残留...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长残留除草剂在我国危害突出,特别是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多年超量使用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等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危害严重。为减少长残留除草剂危害,根据多年实践,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噁啉共5种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量。动物源性样品经甲酸乙腈提取,正己烷除脂、固相萃取柱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磺胺类药物残留量,采用Agilent Pursuit 5 C18(150mm×4.6mm, 5.0μm),柱温为35℃,流动相A为0.1%甲酸水,B为乙腈,流速1.0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表明:在最优试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线性范围在0.02~1.0mg·L-1,线性相关系数R>0.9999,方法检出限为0.003mg·kg-1、0.005mg·kg-1,回收率达到80.1%~108%,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48%~10.0%。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快捷,能够高效、灵敏地同时检测出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磺胺二甲基嘧啶等5种磺胺类药物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6.
苹果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国产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进行评估,明确并量化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水平,为苹果安全生产、消费及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渤海湾(辽宁、山东、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陕西、山西、河南)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采集的282份苹果样品,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尝试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农药膳食摄入(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首先对282份苹果样品中上述4种农药残留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拟合度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 3种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综合考虑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STMR、HR取最佳分布拟合值,%ADI和%ARfD分别表示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参试的282份苹果样品,255份(占90.4%)苹果样品中检出了农药残留。在检出的4种常用农药中,多菌灵的检出率最高,达到81.9%;其次为甲基硫菌灵和吡虫啉,分别为52.1%和39.0%;灭幼脲的检出率最低,仅为31.2%。绝大多数苹果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最大检出浓度为0.9251 mg·kg-1(多菌灵),但仍远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3.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均值依次为多菌灵(0.1042 mg·kg-1)>灭幼脲(0.0182 mg·kg-1)>甲基硫菌灵(0.0082 mg·kg-1)>吡虫啉(0.005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离散程度有异,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32.8%(甲基硫菌灵)、214.8%(吡虫啉)、174.1%(灭幼脲)和136.4%(多菌灵)。282份苹果样品农药残留量分布规律较明显,随着农药残留浓度的升高,样品所占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7份(占9.6%)苹果样品中未检出上述4种常用农药,198份(占70.2%)苹果样品中检出2种及以上农药残留,19份(占6.7%)苹果样品甚至检出4种农药残留。不同年龄组人群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分别为0.2120%-35.1100%(多菌灵)、0.0051%-0.8240%(吡虫啉)、0.0049%-0.1710%(甲基硫菌灵)和0.0004%-0.0152%(灭幼脲);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分别为0.1940%-16.0500%(多菌灵)和0.0122%-0.9400%(吡虫啉)。幼儿(2-6岁)和儿童(7-13岁)2个年龄组人群由于体重较轻,而苹果摄入量相对较高,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为重点监控对象。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年龄组人群,选取的百分位点值越高,农药膳食摄入风险越大。【结论】中国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这4种常用农药检出率较高,但所有样品农药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幼儿和儿童2个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机采集浙江省12个主产区的100份葡萄样品,利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乙烯利残留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4份检测出乙烯利残留(≥0.01 mg·kg-1)。参照我国葡萄残留限量标准(1 mg·kg-1),有1份葡萄样品中的乙烯利残留量超标。乙烯利慢性和急性风险极低,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 726.6e-0.431t(R2=0.981 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干木耳中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为广大质检机构开展干木耳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参考。样品中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经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水浴蒸发浓缩,正己烷定容,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测定,并通过验证试验对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准确性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条件下,各农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定量限为0.002~0.02 mg·kg-1;测定结果的RSD值(n=6)为1.77%~11.17%;0.02 mg·kg-1和0.05 mg·kg-1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4.0%~110.5%,0.25 mg·kg-1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9.0%~102.3%;17种农药中,有14种农药的ME值小于0.85,存在基质负效应,需要考虑基质效应的影响。综上,该分析测试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性好,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便于广大质检机构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试验目的 为了明确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开发的除草剂15%精喹禾灵·异恶草松·氟磺胺草醚乳剂应用于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效果,为该产品取得农药产品登记和今后的市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玉米面积迅速扩大,大豆茬改种玉米,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异恶草松等除草剂残留药害严重;玉米除草剂使用技术不够成熟,玉米品种快速更新,多数品种对烟嘧磺隆、2,4-滴等除草剂敏感药害严重。北方早春玉米受低温影响,对除草剂代谢缓慢,选用安全性差的除草剂如乙草胺、烟嘧磺隆、  相似文献   

12.
云南紫仁核桃矿质元素含量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俊    张雨    吴涛    宁德鲁    毛云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6):52-55
测定分析了28份紫仁核桃样品中6种矿质元素,明确各元素含量范围:P 0.17~0.27 g·kg-1、K 0.19~0.45 g·kg-1、Fe 86.95~258.70 mg·kg-1、Mn 71.00~213.20 mg·kg-1、Cu 39.00~154.00 mg·kg-1、Zn 50.00~106.00 mg·kg-1,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为Mn、Zn,变异系数分别为36%、32%;变异系数最小的为P,变异系数为1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724%,基本概括了6种矿质元素的主要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各元素权重值,对紫仁核桃各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价值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其中,紫14号、紫9号、紫10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以重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将土壤样品使用乙腈提取,配合QuEchERS自动样品制备系统,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内标法定量,测定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浓度。结果显示,灭线磷、水胺硫磷和甲基异柳磷在质量浓度为0.01~0.5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002 mg·kg-1。当添加浓度为0.004、0.01和0.040 mg·kg-1时,灭线磷、水胺硫磷和甲基异柳磷回收率范围为82.87%~92.49%,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38%~9.56%。本方法提取环节自动化、操作便利、抗干扰能力强,可满足日常批量检测,适用于土壤中灭线磷、水胺硫磷和甲基异柳磷三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4.
培育抗除草剂谷子品种是解决谷田除草问题的重要方法,现有的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抗咪唑乙烟酸谷子种质的引进与应用,创制了一批抗咪唑乙烟酸谷子新种质和新品系,以承谷14号、承谷15号、承谷17号为例,在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都达到或超过当地主栽品种承谷13号。咪唑乙烟酸对谷田的各种杂草都有较好的防效,通过培育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品种,利用咪唑乙烟酸一种除草剂就能实现谷子生产中的间苗和除草,可有效降低操作难度和生产成本,对发展谷子生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婧妤  刘莉  虞冰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5):1006-1008
建立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萝卜中17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萝卜样品经过粉碎、乙腈提取、PSA固相净化,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17种农药在质量浓度为0.005~0.5 mg·L-1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5 4~0.999 8,检出限为0.29~1.97 μg·kg-1,加标回收率为74%~107%,相对标准偏差<7%,符合国家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该方法操作快速、方便、准确性好,适用于萝卜中17种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 0(草莓和土壤)和0.005 0 mg·kg-1(叶、茎和根)。在0.002~2 mg·kg-1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草莓和土壤)的平均回收率为88%~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在0.005~2 m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根、茎及叶)为74%~108%,RSD为2%~9%。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EC和CS施药1 d后在草莓中的残留分别为0.20~0.28 mg·kg-1(90~150 g·hm-2)和0.14~0.20 mg·kg-1(90~150 g·hm-2),残留量低于0.5 mg·kg-1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6种除草剂及不同组合方式对花生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杂草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40 d鲜重防治效果调查显示,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最高,达96.3%,但对阔叶类杂草的防治效果低于其他药剂,10%乙羧氟草醚EC对阔叶类杂草防治效果高达100%,但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较低,为16.9%,480 g/L灭草松AS对阔叶类杂草防治效果达93.8%,但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仅为6.9%,药剂组合中,240 g/L甲咪唑烟酸AS与5%精喹禾灵EC或250 g/L氟磺胺草醚AS组合对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240 g/L甲咪唑烟酸AS与5%精喹禾灵EC分开施用较混在一起施用效果更好。各药剂对花生安全性较好,施药后,花生叶片轻微失绿、皱缩,10~20 d后均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稻虾共作水域有机磷农药对磷循环的驱动机制,本试验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测定沉积物中有机磷农药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有机磷农药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乐果检出率最高,达到97.22%,其次为敌敌畏达到22.22%,甲基对硫磷为2.78%,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均未检出。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中乐果含量分别达到1.42 mg·kg-1和0.46 mg·kg-1,敌敌畏含量分别达到1.37 mg·kg-1和0.05 mg·kg-1;在所有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磷循环过程为ppx基因参与Proteobacteria和Omnitrophicaeota作用下的多聚磷酸盐水解,phoD基因参与有机磷矿化,phnK基因参与Gemmatimonadetes作用下的磷酸盐利用;有机磷农药并未影响最主要的磷循环过程,但是乐果含量增加极显著增加了cphy基因(半胱氨酸植酸酶)的数量(P<0.01),敌敌畏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迪庆州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养分进行分析,对比30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迪庆全片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机质从47.3 g·kg-1上升到68 g·kg-1,上升了20.71 g·kg-1,有效磷从19.6 mg·kg-1上升到36.5mg·kg-1,上升了16.95 mg·kg-1,速效钾从175 mg·kg-1上升到237.4 mg·kg-1,上升了62.6 mg·kg-1。全氮平均含量则表现下降趋势,从3.88 g·kg-1下降到3.24 g·kg-1,下降了0.64 g·kg-1。研究结果可为宏观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阿维菌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通过土壤穴施施药方式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制定阿维菌素缓释粒剂防止黄瓜根结线虫的安全间隔期。【方法】阿维菌素消解动态试验采用推荐高剂量的1.5倍(5.62 g·m-2)为施药剂量,在黄瓜移栽时通过土壤穴施方式施药1次。分别测定施药后2 h、1 d、3 d、5 d、7 d、10 d、14 d、21 d、28 d和45 d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变化。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设置高低两个不同施药剂量:低剂量按推荐剂量3.75 g·m-2,高剂量按推荐剂量的1.5倍(5.62 g·m-2),分别于黄瓜移栽时土壤穴施1次,于黄瓜成熟期采样测定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样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在10 g粉碎均质的黄瓜、植株或土壤样品加入4 g 无水硫酸钠和 1 g氯化钠,用10 mL乙腈提取2 min后,离心并移取上清液2 mL,通过50 mg 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和50 m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18)进行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离心上清液过0.22 µm滤膜后上机测定。【结果】本文所建立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简单快速,阿维菌素在10、50 和100 μg·kg-1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8%-101%,相对标准偏差1.9%-9.4%;方法定量限为10.0 μg·kg-1,该方法能够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北京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消解动态试验中,采用土壤穴施施药方式,阿维菌素在黄瓜中未检出,这表明阿维菌素是非内吸性农药;而在土壤中检出了阿维菌素,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9-18.7 d。在黄瓜最终残留试验中,成熟期的所有黄瓜样品中均未检出阿维菌素。在土壤最终残留试验中,2012年北京试验点的3个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分别为10、30和170 μg·kg-1;哈尔滨试验点的2个土壤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均为10 μg·kg-1。与喷雾施药方式相比,土壤穴施方式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更长。【结论】在黄瓜种植中,1%阿维菌素缓释粒剂以推荐剂量3.75 g·m-2采用土壤穴施方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