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云  李春华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21-1126
本文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摊放程度、不同加工艺、不同名优茶形状对名优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鲜叶适度摊放,能有效地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其氨基酸含量最高,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不同形状对名茶氨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由相同原料加工成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在名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干茶氨基酸含量比鲜叶增加0.06%,这对名茶良好香味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2.
信阳毛尖茶机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近十几年来逐渐改用机械生产。本研究对信阳毛尖茶机制过程中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分筛、理条整形、烘干等工序应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鲜叶采摘标准、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复烘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多次试验 ,结果表明 :机制龙峰茶以 1芽 1叶或 1芽 2叶初展为原料 ;加工机械用 6CST -3 0型滚筒杀青机 ,6CR -3 0型揉捻机 ,6CLZ -60型往复振动理条机 ,6CHW -3型网式连续烘干机 ;采用高温适度杀青 ;短时轻—重—轻揉捻原则 ;理条时间不宜太长 ;高温薄摊快速初烘等工艺流程制出的龙峰茶品质优。试验表明 :只要工艺合理 ,正确控制好各项工艺参数 ,机制茶不仅能提高茶叶品质 ,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采用机制名茶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 ,稳定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绿茶的加工     
<正>(续第11期第37页)当前国内所产的名优绿茶,均是手工与现代名优绿茶机械加工相结合的产品,其特点是造型优美、色泽绿润、香味鲜醇柔和。绿茶基本加工工序包括:鲜叶采摘、摊放、杀青、薄摊散热、揉捻、干燥。1.鲜叶采摘春茶每隔3~4天采摘1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摘1次。采用提采法,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高档绿茶也可采摘一芽一叶,要求鲜叶细嫩、匀净、新鲜。采下来的鲜叶要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绿茶加工工艺与香气物质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69+372
从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复火等方面阐述了绿茶加工工艺与香气物质变化的关系,以期能够为不同香型绿茶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针形名优茶加工都是手工制作,费工多,劳动强度大,品质不稳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采用机械制作名优茶与手工制作相比,可降低生产成本30%~50%,提高工效5倍以上,且能保持统一的名优茶品质。其加工工序为:鲜叶采摘与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理条→复烘→复理→足干。  相似文献   

7.
绿茶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绿茶鲜叶采收,并阐述了名优绿茶加工工艺,包括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毛茶整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绿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安1号新品系的加工特性,提高其加工新安江白茶的品质,促进地方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方法]对不同晒青、摊放、杀青和干燥处理条件下新安1号新品系制作的新安江白茶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日晒15~30 min能够明显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摊放4~8h,茶叶香气和滋味品质好于热风快速萎调和摊放20h;微波杀青和滚筒杀青所得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好于理条杀青;烘干所得茶样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优于炒干.[结论]日晒15 ~ 30 min,摊放4~8h,210℃滚筒杀青或功率800 W微波杀青,160℃理条做型,70℃烘干,有利于该品系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休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缙云县"仙都笋峰"扁形茶机械创新工艺及对鲜叶质量要求。创新工艺包括鲜叶摊放,多功能名茶理条机杀青、理条,扁形茶炒制机压扁固型,摊凉回潮、分筛,滚筒辉干机辉锅5个加工步骤。  相似文献   

11.
 茶鲜叶在适度杀青的条件下,从揉捻程度、捆绑位置、加压造型等几个对绿牡丹外形、内质影响较大的方面作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揉捻5 min,有利茶条条索紧直。在1芽2叶或1芽3叶揉捻叶中从第2叶处捆绑对绿牡丹美观、轻巧的外形形成有利。做型过程中加压50 kg,有利于绿牡丹扁平、紧结的外形和良好滋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相似文献   

13.
雁荡毛峰是有百年历史的名茶,曾连续3次被评为省级名茶.产于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的浙南名山雁荡山,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匀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清澈明净,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齐.采制工艺流程: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制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摊放时间对夏秋蒸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茶初制工艺中鲜叶在杀青前进行摊放,能提高绿茶品质,但摊放程度必须适当,尤其是摊放时间及摊放后茶叶含水量的掌握,为此该试验采用了春波绿、元宵绿、金萱、福鼎大毫4个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进行了不同摊放时间对夏秋蒸青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热蒸汽杀青方法进行杀青时,杀青前鲜叶自然摊放时间为6~7 h、摊放叶含水量为68%~70%时,可较明显地减轻夏秋绿茶的苦涩味,并改善香气,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青过程中老茶鲜叶品质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嫩度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沸水杀青处理后的杀青效果以及各主要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嫩度较好(四级)的茶鲜叶采用蒸汽杀青、沸水杀青均可行,但较老茶鲜叶(六级以下)采用沸水杀青效果更好。鲜叶经蒸汽杀青后,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成分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8.6%、12.1%、24.9%。而且沸水杀青叶中水溶性成分损失高于蒸汽杀青叶,茶  相似文献   

16.
不同加工技术对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名茶鲜叶不同摊放程度,不同形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鲜叶摊放至含水量705左右时,其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下降;以茶树大中叶种为原料加工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加工的卷曲形或针形名茶则含量相对较低;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加工的名茶大多数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炒青工艺。  相似文献   

17.
加工工艺对茶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简报)王云李春华杨亮材(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成都610066)以福鼎大白茶(中叶种)和云南大叶茶的1芽1叶初展春梢为原料,采用相同的处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理条搓条,旋转搓团,理直搓条),烘焙而成扁形、...  相似文献   

18.
不同加工方法对名优绿茶香气成分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在。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充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机,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中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应适度摊放,时间6-10h,摊放至含水率70%左右;高温适度杀青,杀青叶含水率60%左右为度;短时轻压搡捻5-8min;理条投叶量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5-8min为宜;高温薄摊快速初烘,温度120℃左右,时间5-8min;适温二次复烘,第一次温度100℃左右,中间充分摊晾,第二次温度90℃左右,充分足干,含水量5%以下。  相似文献   

20.
袋泡绿茶原料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袋泡绿茶原料加工过程中揉捻和切碎工艺对品质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揉捻的加重 ,原料末茶率增大 ,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一次浸出量增加 ,香味鲜爽度变低 ,色泽绿色度下降 ;在制品经过切碎后再干燥更有利于主要品质成分的有效浸出及滋味浓度提高 ,切碎工序宜在杀青后或初干后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