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长大莱商品猪65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性别对猪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30~100 kg期内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母猪组与阉公猪组相比,达100 kg体重的活体瘦肉率提高6.47%(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提高26.08%(P〈0.05)和7.37%(P〉0.05),平均背膘厚、皮脂率和骨骼率分别降低16.11%、9.11%、12.79%;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6.38%(P〈0.05)、9.35%(P〈0.05)、7.96%(P〈0.05)、7.92%(P〈0.05)、10.53%(P〈0.05);亚油酸含量提高38.76%(P〈0.05);棕榈酸和油酸含量以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母猪组提高8.74%(P〈0.05)和19.68%(P〈0.01)。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辉瑞动物保健集团异普克公猪异味控制疫苗获农业部批准上市。据悉,该疫苗注射后,能暂时性抑制睾丸功能,阻止公猪异味物质产生,并可替代公猪手术去势。相关人称,该疫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公猪异味,而且可以显著改善猪只的饲料转化率、降低背膘、提高胴体瘦肉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枣庄黑盖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种质特性,研究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105 kg、115 kg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各10头,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95~115 kg体重阶段,随着枣庄黑盖猪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皮厚、平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105 kg体重组平均背膘厚显著高于95 kg体重组(P<0....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7,(5)
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甜菜碱对金华猪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华猪饲粮中添加甜菜碱1 250 mg/kg对生长期金华猪日增重、料重比没有影响;但可提高肥育期金华猪日增重12.42%~18.31%,料重比下降7.59%~10.76%;全期提高金华猪日增重6.26%~9.54%,料重比影响不大,差异均不显著(P0.05)。甜菜碱可提高金华猪胴体瘦肉率2.79%~3.15%(P0.05),降低3点平均背膘厚11.49%~13.35%(P0.05),对肉质没有影响。全程添加甜菜碱对提高金华猪瘦肉率、降低3点平均背膘厚的效果优于肥育期添加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在肥育阶段金华猪饲粮中添加甜菜碱1 250 mg/kg即可达到改善胴体品质较为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日粮蛋白水平对乌金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乌金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及最佳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所需的日粮适宜蛋白水平。选取体重15妇左右的乌金猪9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头。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在15~30、30~60和60~100kg阶段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最高蛋白水平(HHP,18%、16%和14%)、中高蛋白水平(HMP,17%、15%和13%)、中蛋白水平(MMP,16%、14%和12%)、中低蛋白水平(MLP,15%、13%和11%)和最低蛋白水平(LLP,14%、12%和10%)。试验期至体重达100kg,统计日增重及料重比;分别在30、60和100kg体重时屠宰,测定胴体组成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定系统分析并确定最佳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日粮适宜蛋白水平。结果表明,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各生长阶段的日增重逐渐降低,料重比逐渐升高,15~30k阶段(除HHP与LLP外)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30~60和60~100kg阶段日增重差异显著(P〈0.01或P〈0.05),由高到低5个蛋白水平达100kg体重的时间分别为163、168、173、179和185d。胴体品质在30kg体重时,除板油重和眼肌面积外其他性状无明显差异(P〉O.05)。在60和100kg体重时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瘦肉重、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脂肪重、脂肪率和背膘厚增加,高、中、低蛋白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无脂瘦肉重为指标,通过拟合曲线确定15~30、30~60和60~100kg阶段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日粮适宜蛋白水平分别为15.95%、14.30%和11.81%。以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为评定胴体品质的代表指标,通过综合评定确定30、60和100kg体重时最优胴体品质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16.47%、13.71%和10.72%。综合评定无脂瘦肉重和胴体品质,15~30、30~60和60~100kg阶段乌金猪获得最佳无脂瘦肉重和胴体品质的日粮适宜蛋白水平分别为14.98%、11.34%和11.71%。研究结果为乌金猪的合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屠宰体重对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23头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100 kg组(组1)、115 kg组(组2)、130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能: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3点平均背膘厚、3点平均皮厚和眼肌面积这6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数值均以组3最高,组2居中,组1最低。其中,胴体重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组3屠宰率比组1高出5.30个百分点(P0.05);组3胴体长极显著高于组1和组2(P0.01);3点平均背膘厚、3点平均皮厚和眼肌面积组3均极显著高于组1(P0.01);皮率以组3最高,分别比组1和组2高出1.93个百分点(P0.05)和1.91个百分点(P0.05)。2)肉品质:宰后1 h背最长肌pH、L、a和b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00~130 kg之间,屠宰体重对其胴体性能有显著影响,而对其肌肉pH和肉色影响不明显;结合胴体性能和肉质,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恩施黑猪的种质特性,本研究对104头9月龄左右的恩施黑猪体尺、胴体、肉质等性状进行了测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恩施黑猪9月龄平均体重为95.44±10.74 kg、胴体重62.80±8.13 kg、屠宰率为65.75±3.28%、总乳头数14.07±1.70个、成对乳头数6.21±0.91对、三点平均背膘厚3.56±0.69 cm、肌内脂肪含量为3.37±2.60%、肉色评分4.27±0.61、于背最长肌内主要检测到18种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为33.58±2.91 mg/g,不饱和脂肪酸为50.35±2.72 mg/g,单不饱和脂肪酸38.52±4.61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12.23±3.53 mg/g,硬脂酸含量比亚油酸高;阉公猪与母猪间肉色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他性状无显著差异;体重与肌内脂肪、背膘厚、胴体重极显著正相关;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与胴体重显著正相关;背膘厚与胴体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头长、管围、滴水损失显著负相关;臀中肌中点处的背膘厚与3点平均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成对的乳头数与肋骨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恩施黑猪种质特性的鉴定以及品种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屠宰生猪1988头,利用FOM肉脂仪测定胴体瘦肉率(LEAN)、最后肋骨处膘厚(P2)、倒数3、4肋骨之间膘厚(RF)和眼肌厚(RM)。并称量每头猪的胴体重(WT)。利用SAS软件分析胴体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程度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内生猪胴体品质较差,主要表现为背膘较厚、眼肌厚度薄、胴体瘦肉率低、胴体重偏轻,且各性状的变异程度大;胴体性状间存在较高的表型相关,LEAN与P2、RF、WT呈强烈负相关,P2、RF、RM、WT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LEAN与RM之间具有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出栏前停用预混料对猪肉重金属残留、生产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出栏前7d停用预混料,能有效降低猪肉及猪肝中的重金属残留(P〈0.05),对猪的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和平均日增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平均背膘厚与板油质量呈增加趋势。出栏前15d停用预混料,猪肉及猪肝中重金属残留量进一步降低(P〈0.05),但趋势较缓,对胴体性状与生产性能影响显著,表现为屠宰率、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明显降低,平均背膘厚与板油明显增加。2期试验中,对照组采食量与料肉比明显低于试验组,但停用预混料提高了养殖效益,特别是“玉米+麸皮”型日粮组养殖效益增幅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猪生长激素释放因子(pGRF)基因质粒对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大白×长白二元杂交去势公猪平均体重(17.25±0.62)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经臀部注射0、4.0 mg、6.0 mg和8.0 mg的pGRF基因质粒。结果表明:注射4.0 mg和6.0 mg的pGRF基因质粒有提高猪宰前活重、眼肌面积、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及降低背膘厚的趋势,其中6.0 mg组宰前活重和胴体斜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注射pGRF基因质粒对猪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月龄的安格斯阉牛,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同时出栏,分析饲喂不同青贮料对不同月龄对其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低月龄[15~20月龄、体重(246.10±38.25) kg]的安格斯牛5头,高月龄[20~25月龄、体重(294.20±96.21) kg]的安格斯牛5头。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365 d。结果表明,高月龄组的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背膘厚和背膘脂肪厚均显著高于低月龄组(P0.05);两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肋间脂肪厚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月龄对安格斯牛的背最长肌pH值、粗脂肪、剪切力、滴水损失和熟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试验条件下,随着月龄的增加,安格斯牛胴体性状变化较大,高月龄组的胴体性状明显好于低月龄组,但是月龄因素对肉质性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模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48头平均初始体重为(61.4±2.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根据体重按随机区组设计分到自由采食组(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喂频率组(每天饲喂2次)。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结果表明:限制饲喂频率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胴体重、屠宰率和平均背膘厚均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饲喂模式对猪肉品质相关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限制饲喂频率组脂肪组织中苹果酸酶(M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活力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限制饲喂频率组脂肪组织中FAS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 RNA表达量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综上分析,限制饲喂频率降低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脂肪沉积,但对肉品质无显著影响,其中限制饲喂频率主要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减少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6.
体重相近的杜洛克生长母猪54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研究脆茎全株水稻(3个水平0、10%和20%)用于生长肥育猪日粮,对猪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猪阶段(29~52kg)对照组、10%组和20%组的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肥育猪阶段(54~85kg)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2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生长猪阶段10%组和20%组各种养分的消化率都低于对照组;而肥育猪阶段,两组NDF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它养分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10%组和20%组屠宰率有所下降,而瘦肉率提高,眼肌面积增大,背膘厚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10%组和20%组的背最长肌蛋白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其中2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滴水损失和大理石纹及肉色评分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0%组宰后24h的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7.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18.
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肥育猪屠宰重对胴体品质、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0、120、140kg的"杜×长×大"肥育猪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40kg组胴体重比100、120kg组高(P0.05);100kg组屠宰率显著高于120、140kg组;140kg组背膘厚、板油重显著高于100、120kg组(P0.05);140kg组亮度L*45min低于120kg组(P0.05),黄度b*45min低于100、120kg组(P 0.05),其他肉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屠宰重的背最长肌眼肌面积、pH、滴水损失、剪切力、大理石纹以及水分、肌内脂肪、粗蛋白质、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屠宰重的增加,脯氨酸显著增加(P0.05),140kg组羟脯氨酸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氨基酸和肌苷酸无显著变化(P0.05);屠宰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存在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回归关系(P0.01),与胴体重、背膘厚、板油重、红度a*48h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屠宰率、b*45min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知,屠宰重对100~140kg杜长大肥育猪肉品质无显著影响,对胴体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测定了不同性别杜长鲁烟三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稍高,平均日增重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08%(P〉0.05);不同性别杜长鲁烟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背膘厚、脂肪率和骨骼率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3.00%(P〉0.05)、19.18%(P〉0.05)和1.03%(P〉0.05);瘦肉率以杜长鲁烟母猪较高为66.90%,比杜长鲁烟阉公猪提高3.10%(P〉0.05)。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组提高1.62%(P〉0.05)、1.75%(P〉0.05)、1.76%(P〉0.05)、0.16%(P〉0.05)、0.15%(P〉0.05);4种脂肪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商品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宰后的胴体性状和肉质表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内在联系。在具有秋季典型气温时间(2012年8月20日),选取120头商品猪,猪只运输时间约为2h,运输到屠宰场后休息1.5h后屠宰,取血液样品测定皮质醇含量,取背最长肌测定肉质指标,并测定猪只的胴体重和背膘厚。根据测定得到的皮质醇浓度,将猪只分成三个组,低皮质醇组(〈120ng/mL)、中皮质醇组(120~130ng/mL)和高皮质醇组(〉130ng/mL),比较三组之间肉质和胴体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肉质指标方面,除中皮质醇组猪只的24h的电导率有升高的趋势(P=0.08)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在胴体性状方面,高皮质醇组胴体重极显著高于(P〈0.01)低皮质醇组,高皮质醇组背膘厚显著高于(P〈0.05)低皮质醇组,与中浓度皮质醇组差异均不显著。猪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胴体重和背膘厚度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和0.274。各肉质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其中PH与电导率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H与肉色的L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45min时测定的肉色L值与滴水损失相关系数为0.234,猪只胴体重和背膘厚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6。结果提示,无法通过猪只血浆皮质醇浓度的高低来评估宰后猪肉品质,但一定程度内较高的皮质醇浓度会有利于个体增重和背部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