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分离自青海患病刺儿菜中具有除草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HL-1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适合该菌株生长的碳氮源、固态发酵基质、接种量和固-液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材料中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浸膏;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中的最大产孢量是5.79×108 CFU·mL-1;而在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混合培养基中,它的最大产孢量是 4.81×109 CFU·mL-1。菜籽饼为HL-1在供试材料中产孢最大的培养基质;在体积分数为40%接种量下,它的产孢量最大。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发现该菌株在培养温度27.5 ℃,培养基质含水量37%,发酵时间8 d条件下,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160只5.5 kg 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4只)。各处理组饲粮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分别为0(空白对照组)、10、20、40、80 mg·kg-1。试猪饲养至7、42d时每个重复分别选取平均体重的试猪屠宰并取样测定。【结果】 断奶后8—42 d和整个试验期阶段,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7d,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提高有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 组试验猪肝脏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1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添加大豆异黄酮20 mg·kg-1 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10 mg·kg-1 组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8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试验猪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42d时,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 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肝脏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42d,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的空肠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空肠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饲粮大豆异黄酮对空肠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空肠的M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断奶后7、42d对照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成舌状排列,绒毛顶端凹陷且脱落严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损伤程度降低,其中40 mg·kg-1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最完整,成柱状排列。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42d的血液中CD4+的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率、CD8+、CD4+/ CD8+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大豆异黄酮10和20 mg·kg-1组血液中CD4+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对肠绒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断奶仔猪大豆异黄酮适宜添加量为40mg·kg-1。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豆高隆象(Ergania doriae yunnanus)是我国南方大豆田间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一株高隆象自然致病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该菌株对大豆高隆象成虫的毒力,为大豆高隆象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材料。【方法】对采集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提取真菌DNA进而扩增rDNA-ITS,利用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鉴定田间致高隆象自然死亡的真菌种类;设置不同培养温度,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方法测量计算真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配置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Edy1孢子悬浮液,采用浸虫处理法测定对大豆高隆象的毒力,与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毒力进行对比;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评价高隆象取食后的致死效果。【结果】致使高隆象田间自然发病死亡的真菌为球孢白僵菌,菌株命名为BEdy1。该菌株在22—28℃有较高的生长速率,26℃下生长速率最高,达4.34 mm·d-1;在20—26℃有较高的产孢量,22℃下产孢量最大,为4.63×106孢子/mm2。浓度为1.0×105、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的BEdy1孢子悬浮液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分别为49.33%、77.33%、88.67%和98.00%,对照死亡率仅为10%。1×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下,LT50为(6.79±0.13)d,僵虫率为74.67%,发病严重度最高。10 d的LC50和LC95分别为4.80×104和3.57×107孢子/mL。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为58.00%,僵虫率为4.67%,极显著低于同浓度的BEdy1处理。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后喂食高隆象,10 d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63.33%,LT50为(5.27±0.35)d。【结论】适当环境条件下,球孢白僵菌菌株BEdy1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大豆高隆象成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获取对松树天牛高致病的生防真菌为目标,从黑龙江省森林土壤中初步分离得到18株虫生真菌,分别采用爬行法测定其对松树天牛幼虫、成虫的致病力,同时测定高致病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对高致病力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8株虫生真菌对松树天牛幼虫、成虫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其中菌株M14-1、H2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在处理天牛幼虫、成虫的6 d,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菌株M14-1、H2菌落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在90 mm×15 mm(直径×深度)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培养15 d时,菌落直径分别为5.68、4.91 cm,产孢量分别为3.86×108、4.1×108个·板-1。在孢子浓度为107个·mL-1时,菌株M14-1、H2对松树天牛成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15、4.31 d。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14-1、H2皆属于金龟子绿僵菌(Mertarhizium anisopliae)。  相似文献   

5.
三种侵染柑橘木虱的蜡蚧菌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ZJLA08、ZJLP09和ZJLSP07为从柑橘木虱虫体中分离纯化的蜡蚧菌属真菌,经鉴定分别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及1个新种Lecanicillium sp.,均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为明确这3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温度、光照和紫外照射等条件对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30 ℃是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光照对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适当的光照有利于菌株产孢,如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7 d后,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量依次为6.72×108、6.13×108、10.38×108个·mL-1;紫外照射对3个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如紫外照射60 min对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抑制率分别达38.32%、51.17%和32.41%,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1.43%、87.35%和78.14%;湿度高有利于菌株孢子的萌发,如在相对湿度为62%时,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孢子萌发率相比饱和湿度条件下分别下降了84.31%、86.21%和77.47%。在测试的3个菌株中,菌株ZJLP09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菌株,且其对高温、低湿和紫外照射等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6.
常用杀菌剂及其组合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常用的杀菌剂及其组合对湖南省辣椒炭疽病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l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好力克和苯醚甲环唑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最高,其对尖孢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044 0,0.203 4和0.623 6μg/mL,对胶孢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0.020 9、0.062 9和0.363 8μg/mL.联合毒力测定表明,咪鲜胺与多菌灵、灭菌丹、甲霜·恶霉灵配比混合,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鲜切油菜包装的需求,采用不同透气率和不同面积的气调窗与包装袋相结合进行试验,通过对鲜切油菜包装袋内感官品质、气体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研制出鲜切油菜最适宜的气调包装袋。结果表明:鲜切油菜适宜选用O2和CO2透过速率分别为4×105和1.6×106 cm3/(m2·d·atm)的气调窗,所需要气调窗的面积为2~6 cm2/kg;综合计算气调窗和薄膜的透气量可知,适于鲜切油菜包装袋O2和CO2的透过量应分别为2.08×103~2.99×103和0.96×104~1.32×104cm3/(kg·d·atm),达到鲜切油菜的适宜气体浓度,O2为6.50%~9.69%,CO2为6.46%~7.10%;此类型包装袋在4℃条件下至少可延长货架期5天。研制的气调包装袋可有效改善鲜切油菜贮藏品质,使鲜切油菜处于适宜的气体状态,可很好地解决包装袋内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异味问题,且保留原有的鲜切油菜气味,延长其货架期,为鲜切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方法】选取3种花育系列花生品种(花育25号、花育33号和花育36号),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1.2×105、1.5×105、1.8×105和2.1×105穴/hm2)处理进行列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主茎高、侧枝长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筛选最佳种植密度。【结果】密度为1.2×105~1.5×105穴/hm2主茎高要显著大于密度为1.8×105~2.1×105穴/hm2;密度处理为1.5×105穴/hm2的侧枝长比其他处理显著高出1~6.8 cm;单株果数和饱果数均在低密度下最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种植密度对总分枝和结果枝影响差异不显著;花育33号在种植密度为1.5×105穴/hm2时产量为最大,为4 555.58 kg/hm2,其次是花育36号、密度为1.8×105穴/hm2处理,第三是花育25号、密度为1.5×105穴/hm2处理。【结论】花育系列花生品种种植密度为1.5×105~1.8×105穴/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4种微生物药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于应急防控的微生物药剂。结果表明,80亿孢子·mL-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7.2×104亿g·hm-2和4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18×104亿g·hm-2对稻飞虱有较好防效;30亿PIB·mL-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25×104亿g·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0.
陈丽霞  郑服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66-8567,8631
研究了芒果炭疽病菌的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不同的温度、光照、营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情况,研究菌丝体的致死温度和时间,筛选抑制野生型生长的最适潮霉素B和抗除草剂PPT浓度范围。结果表明:糖量多的培养基有利于生长和产孢,菌丝体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明显,但光照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的差异显著。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菌丝体致死温度为60℃下处理10 min。随着两种添加剂浓度的增加,炭疽菌丝体生长受到抑制,其中潮霉素B在50 mg/kg的浓度下可抑制野生型的生长,抗除草剂PPT在0.02%浓度下抑制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究茶多酚、白藜芦醇、丁香酚、氟康唑4种化合物对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活性及对病原菌漆酶基因家族成员转录水平的影响,为该家族在寻找杧果炭疽病菌潜在抑菌化合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抑菌化合物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同时测定这4种抑菌化合物对13个漆酶家族成员基因表达量和对胞外漆酶酶活的影响。[结果]在菌丝生长方面,茶多酚、白藜芦醇、丁香酚和氟康唑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5 010、1 109.88、308.26和163.52 (mg·L-1)。从分生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来看,这4种抑菌化合物均对分生孢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而都抑制了附着胞的形成。在黑色素合成影响来看,茶多酚和白藜芦醇均抑制黑色素合成,而丁香酚和氟康唑均促进黑色素合成。qRT‐PCR结果显示,100 mg·L-1的茶多酚和168 mg·L-1的白藜芦醇对2/13漆酶家族成员转录调控有抑...  相似文献   

12.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柱花草炭疽病是热带牧草柱花草的主要病害,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的T-DNA插入突变技术,可使炭疽病菌基因组上被插入部位的基因丧失功能,是研究柱花草炭疽病菌致病机理的重要方法.在先前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柱花草炭疽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4 616个转化子的突变体库,从中随机选取部分突变体,对其T-DNA插入拷贝数、遗传稳定性、生长速度、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转化子多为单拷贝,能稳定遗传.一些转化子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与野生型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常用杀菌剂及其组合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常用的杀菌剂及其组合对湖南省辣椒炭疽病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好力克和苯醚甲环唑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最高,其对尖孢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0440、0.2034和0.6236μg/mL,对胶孢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0.0209、0.0629和0.3638μg/mL。联合毒力测定表明,咪鲜胺与多菌灵、灭菌丹、甲霜&#183;恶霉灵配比混合,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铁冬青幼苗对污染土壤中铅、镉的耐受、吸收和累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在铅(Pb)、镉(Cd)污染土壤上生长的耐受性及其对Pb、Cd的吸收累积能力,为Pb、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单一Pb污染(500、1 000和1 500 mg·kg-1)和单一Cd污染(10、25和50 mg·kg-1)对铁冬青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及Pb或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污染土壤)相比,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增加铁冬青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500和1 000 mg·kg-1的Pb处理均显著增加地径和质量指数;1 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降低铁冬青生物量、质量指数和全株N累积量,抑制根系生长,但显著提高根、地上部P含量和地上部K含量;Pb污染处理均显著增加铁冬青全株Pb含量以及根、全株Pb累积量,1 500 mg·kg-1的Pb处理的铁冬青各部位及全株的Pb含量和累积量最大。与对照相比,单一Cd污染对铁冬青生长、根系形态、养分累积...  相似文献   

15.
建立石斑鱼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模型,比较噁喹酸在健康和感染石斑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腹腔注射感染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2×105 g-1鱼体重,在20 mg·kg-1肌肉注射给药剂量下血药达峰时间从健康时的0.5 h延迟为感染时的1.0 h,达峰浓度从15.58 mg·L-1降低为11.32 mg·L-1,消除半衰期从26.451 h延长为55.247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从351.625 mg·h-1·L-1减小为336.470 mg·h-1·L-1,这些结果表明感染哈维氏弧菌影响了石斑鱼对噁喹酸的吸收与代谢。11株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2.0 mol·L-1,表明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其MIC较低。药动学和体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在哈维氏弧菌感染情况下采用20 mg·kg-1体质量噁喹酸给药剂量其Cmax/MIC>8,可达到较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菌药复配可弥补各自的不足,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明确球孢白僵菌SCAUJH19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的相容性及其联合毒力和复配制剂,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甲维盐和球孢白僵菌SCAUJH19混合后对菌株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球孢白僵菌SCAUJH19与甲维盐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并根据最优菌药组合对复配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SCAUJH19和甲维盐有较好的相容性;0.5~20 mg/L甲维盐处理的球孢白僵菌SCAUJH19在第3天时孢子萌发率为96.11%~98.01%;在第7天时0.5 mg/L、2.5 mg/L、5.0 mg/L甲维盐处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的菌落直径分别为42.95 mm、44.50 mm、41.98 mm,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球孢白僵菌SCAUJH19和甲维盐组合1×108孢子/mL+1.5 mg/L、1×108孢子/mL+0.5 mg/L和1×107孢子/mL+1.0 mg/L第7天时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和95...  相似文献   

17.
王庆    刘国宇    张瑞博    李艳    刘安成    王玮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5):88-93
以菩提树扦插苗为试验材料,以园土、蛭石、珍珠岩、育苗土为基质,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9种基质,研究基质理化性质对菩提树容器苗生长的影响,为菩提树容器苗生长基质配方的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9种基质配比的容重范围在0.47~0.87 g·cm-3,总孔隙度范围65.60%~78.20%,pH 7.07~7.77,电导率范围216~318 μS·cm-1,有机质含量范围41.5~149.0 g·kg-1,全N 1.92~3.37 g·kg-1,速效P 13.7~56.8 mg·kg-1,速效K 166~451 mg·kg-1,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7的容重最小,电导率、有机质、全N含量最高,T2速效P含量最高,T3速效K含量最高,T8的全N含量、速效P、速效K含量最低。不同基质配比显著影响菩提树容器苗的生长特性,对其生理特性影响不显著。基质的速效P、速效K与菩提树容器苗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处理T8即V(园土)∶V(育苗土)∶V(珍珠岩)∶V(蛭石)=2∶3∶1∶4,可作为菩提树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沼液富含氮素是其农田利用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沼液中还含有大量的HCO3-。探讨沼液还田过程中HCO3-的转化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沼液替代化肥,实施化肥减量及沼液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设置沼液原液(BS)、去除HCO3-的沼液(BS?B)、去离子水加HCO3-(W+B)和去离子水(W)4个处理,采用13C标记技术,通过水稻苗期盆栽试验,观测CO2释放特征,同步分析水稻光合作用速率、胞间CO2浓度、干鲜重、株高,以及上覆水和土壤pH、HCO3-、NH4+含量等的变化。【结果】 (1)BS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9.55—38.07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4 654.06 mg·kg-1;BS?B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4.55—17.25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780.68 mg·kg-1;W+B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3.93—26.33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1 274.07 mg·kg-1;W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3.22—11.90 mg·kg-1·h-1,累计释放量为2 265.20 mg·kg-1。BS处理下CO2平均释放速率分别是BS?B和W+B的4.18倍和2.44倍,净累计释放量分别是BS?B和W+B的5.96倍和3.65倍,均显著高于BS?B和W+B处理。同时,BS处理下的CO2净累计释放量大于BS?B与W+B两个处理之和,因此HCO3-与沼液中其他组分在对CO2释放影响方面存在协同效应。(2)培养期内BS处理下13CO2的净累计释放量为32.87 mg·kg-1,占土壤-水稻系统CO2净累计释放量的0.71%;W+B处理下13CO2的净累计释放量为13.18 mg·kg-1。相比较而言,BS处理下的13CO2净累计释放量显著高于W+B(P<0.05),这表明沼液中的其他组分促进了HCO3-向CO2的转化。(3)BS和BS?B处理在前12 h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B和W处理;添加培养液后2—7 d,BS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值显著高于BS?B,同时,整个培养期间均显著高于W+B处理(P<0.05),沼液中的HCO3-显著改善了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相比较而言,BS处理前5 d胞间CO2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BS和BS?B处理下水稻株高和水稻鲜重均显著高于W+B和W处理(P<0.05),4个处理间水稻干重无显著差异。(4)BS处理水稻幼苗固定的13CO2量为4.05 g·kg-1,标记物H13CO3-利用率为18.54%;W+B处理的13CO2固定量为3.29 g·kg-1,H13CO3-利用率为14.20%。H13CO3-源的13CO2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有利于水稻生长。(5)BS和W+B处理下CO213CO2释放速率均与上覆水和土壤HCO3-含量、pH显著相关;同时,BS和W+B处理下水稻光合速率均与土壤中HCO3-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沼液还田,大量HCO3-转化显著促进了CO2的释放,有利于水稻光合作用。土壤中的HCO3-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CO2释放和水稻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水稻对沼液中的HCO3-具有更高的利用率,沼液中的HCO3-存在明显的类CO2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抑制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16种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杀菌活性及其对9种植物病害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中特比萘酚对8种真菌(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橡胶炭疽病菌和冬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8种真菌的EC50为0.03~0.24 mg·L?1,盐酸特比萘酚对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和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EC50为0.03~0.22 mg·L?1。盆栽活体实验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农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浓度为100 mg·L?1时均能100%控制豇豆白粉病;在浓度为400 mg·L?1时均能够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小麦白粉病、黄瓜靶斑病、黄瓜白粉病和玉米大斑病,防效达到90%~100%。  相似文献   

20.
建立婴幼儿辅食果泥中细交链孢菌酮酸、腾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交链孢酚和交链孢烯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待测样品经乙腈-水-甲酸混合液(79∶20∶1,V/V/V)提取,4 g 无水硫酸镁、0.5 g 无水乙酸钠和0.5 g 氯化钠脱水盐析,100 mg C18净化,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2.1 mm×100 mm, 1.8 μm)液相色谱柱分离,以5 mmol·L-1 的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条件下进行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在0.1~200 μg·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8,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 μg·kg-1 和0.3 μg·kg-1。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3.8%~118.0%,相对标准偏差为2.3%~8.5%。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准确、灵敏,适用于婴幼儿辅食果泥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确证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