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抑制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16种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杀菌活性及其对9种植物病害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中特比萘酚对8种真菌(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橡胶炭疽病菌和冬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8种真菌的EC50为0.03~0.24 mg·L?1,盐酸特比萘酚对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和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EC50为0.03~0.22 mg·L?1。盆栽活体实验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农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浓度为100 mg·L?1时均能100%控制豇豆白粉病;在浓度为400 mg·L?1时均能够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小麦白粉病、黄瓜靶斑病、黄瓜白粉病和玉米大斑病,防效达到90%~100%。  相似文献   
2.
植物寄主根部及其根际微生物等释放的化学信号物质在根结线虫寻找寄主、配偶及逃避危险等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明确根结线虫预侵染阶段的化学信号物质以及相关的分子靶标,以期开发得到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引诱剂及驱避剂,是国际线虫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重点综述了根结线虫的趋化性及化学信号物质,概括了线虫诱饵效应与诱捕现象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平面琼脂及其改进模型、Pluronic凝胶模型以及沙土/土壤模型在根结线虫趋化性测试中的应用,讨论了根结线虫趋化性研究的意义和难度,并对未来根结线虫趋化性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南鱼藤(Derris fordii Oliv.)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8种真菌的抑制活性;运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为探究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利用香蕉果实接种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利用盆栽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豇豆白粉病的活体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C50=0.24~1.33 g·L?1),其中,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在2.00 g·L?1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2.15%。同时,中南鱼藤乙酸乙酯萃取相浓度为1.00 g·L?1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89.92%。另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蕉果实接种实验中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浓度为3.20 g·L?1时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71.11%;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及其正丁醇相萃取物在浓度为1.00 g·L?1下对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67%和94.07%。可见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找出天然杀线虫先导生物碱Waltherione A的关键药效基团并简化其结构,以2,3-二甲氧基苯甲醛和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形成苯并七元氧桥环,并用不同的取代基与桥环相连,合成了12个Waltherione A类似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已报道的具有优异杀虫活性的肟醚苯甲酰脲类化合物NK-17进行结构改造,得到化合物(E)-N-((4-((叔丁氧亚氨基)甲基)苯基)甲氨基甲酰基)-2,6-二氟苯甲酰胺(以下简称为“HN-21”),以改善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HN-21和对照药剂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对草地贪夜蛾几丁质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N-2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72 h的致死中浓度为0.681 mg/L,显著低于虱螨脲(10.052 mg/L),受试昆虫均死于蜕皮过程中。受试昆虫用虱螨脲10.052 mg/L处理24 h时,几丁质合成通路基因(sfTRE1、sfTRE2、sfGFAT、sfUAP、sfCHS1)表达量明显下降,早于用HN-21 0.681 mg/L处理组,但48 h时两组昆虫基因表达量下调程度已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苯甲酰脲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