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年母兔耳部皮肤上皮细胞为核供体,对家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融合、激活以及不同来源受体卵母细胞的选择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电场强度对重构胚胎融合率、分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V/mm电场强度时重构胚胎的融合率(82.53%)显著高于160V/mm(59.73%),但与240V/mm(79.56%)无显著差异;200V/mm时重构胚胎的分裂率(71.43%)显著高于160V/mm(49.43%)和240V/mm(57.80%)。来源于输卵管卵母细胞组成的重构胚胎的融合率(84.71%)和裂解数与来源于卵巢大卵泡(78.75%)的无显著差异;但来源于输卵管的重构胚胎分裂率(73.68%)显著高于来源于卵巢大卵泡的(56.35%)。将646枚2~4细胞期重构胚移植到38只同期化及非同期化的受体后无幼仔出生。  相似文献   

2.
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生殖时期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以此建立了适于早期小鼠转基因胚胎体外培养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并用PCR法对体外培养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小鼠转基因胚胎进行了外源基因整合检测。结果表明,在受孕初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无论是原代还是传代细胞)上,培养的小鼠1-细胞期胚胎的囊胚率显著高于发情间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P<0.01);在相同生殖时期猪输卵管原代和传代上皮细胞上,培养的小鼠1-细胞期胚胎的囊胚率差异不显著;在转基因胚胎不同发育阶段,PCR检测呈阳性的胚胎比率分别为:2-细胞期为96%,4-细胞期为63%,8-细胞期为43%,囊胚期为19%。由此可见,受孕初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可促进与之体外共培养的小鼠早期胚胎的发育;随着早期小鼠转基因胚胎的发育,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基因胚胎的比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兔胚胎细胞核移植(NT)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电场强度100 V·mm-1,脉冲时间15μs,电脉冲3~4次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融合前激活卵母细胞,分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融合后激活(P <0.05);当用8~16-细胞胚胎的卵裂球作供核时,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致密桑椹胚卵裂球为供核组;当重组胚在含3%发情牛血清(OCS)的TCM199中培养48 h后,转入含10% FCS的TCM199中继续培养,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一直在3% OCS或10% 胎犊血清(FCS)中培养的重组胚(P < 0.05)。将22枚2~4-细胞期重组胚移入同期发情的受体母兔输卵管内,34 d后产下NT仔兔1只。结果表明,电融合参数和供体胚胎的发育阶段以及受体卵母细胞的状态对NT效果有显著影响,在NT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血清种类和浓度可提高其胚胎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核移植的效率,采用SHIMADZU生产的SSH-2电融合仪进行小鼠卵母细胞电激活及2-细胞胚胎电融合,结果表明:(1)不同脉冲的卵激活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2次脉冲和30μs的脉冲宽度的条件下,脉冲强度以0.1kV/cm最好,激活率达76.9%;(2)不同脉冲强度、脉冲次数和脉冲宽度的胚胎融合率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最佳融合参数为0.1kv/cm,30μs的脉冲宽度及2脉冲,胚胎融合率达84.6%。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融合参数对猪手工克隆(HMC)重构胚发育效果的影响。本试验比较了胞质与胞质之间不同黏合方式以及不同的电融合参数对融合效率的影响,以及融合参数对HMC重构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卵-供体-卵的黏合方式有利于提高胞质的融合率;融合参数3(2 k V/cm,80μs,1次)和参数4(2.2 k V/cm,80μs,1次)的对胞质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其他参数,两个参数对HMC重构胚卵裂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参数3的囊胚率以及囊胚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参数4。参数3更适合用于HMC重构胚的融合,并能提高重构胚的囊胚发育率以及囊胚的细胞个数。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小鼠胚胎内部活性氧含量影响,探索共培养克服胚胎发育阻滞机理。用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合子进行共培养,DCFDA测定胚胎内部H2O2含量,以外源性H2O2对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胚胎进行阴性对照,用Hochest 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MTT法测定输卵管上皮细胞活力。结果表明,共培养能显著提高2-细胞发育率、降低胚胎内部H2O2含量(P<0.05),提高4-细胞率及降低胚胎内部H2O2含量(P>0.05)。外源性H2O2能够使合子凋亡甚至死亡,导致共培养细胞活力下降(P<0.05),未能显著地促进胚胎发育(P>0.05)。结果表明共培养能够降低胚胎细胞内部活性氧,克服胚胎发育阻滞,促进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野生盘羊(Ovis ammon)和萨能奶山羊转基因(GFP)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细胞,分别以绵羊卵母细胞和普通山羊卵母细胞为受体细胞进行了核移植,对不同种类核移植重构卵进行电融合处理,发现盘羊重构卵电融合参数为1.4kV/cm、20μs/次、间隔1s时的重构卵融合率最高;对于转基因(GFP)萨能奶山羊重构卵的处理,电融合前先放入融合液中于38.5℃下平衡5min,融合时电融合参数为1.5kV/cm、20μs/次、间隔1s时的融合率最高。实验中发现将融合后的两种重构胚胎先置入IVM培养液中于38.5℃下平衡4h,可降低重构胚胎的死亡率,提高发育质量和卵裂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牛体细胞克隆的效率,比较了不同融合电压对核移植胚发育的影响,其中1.7kv/cm电场强度,获得了较高的融合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7.14%,76.59%和29.16%。比较了血清饥饿处理体细胞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血清饥饿处理体细胞后,融合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8.91%,74.79%和28.26%,与非血清饥饿处理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60.96%,71.91%和20.31%,P>0.05)。而且胚胎移植后的怀孕率和产犊率也没有差异(分别为29.17%,8.33%和33.33%,16.66%,P>0.05)。另外,通过加强克隆牛的产后护理,可以提高克隆牛的成活率。总之,优化生产克隆牛的各环节因素,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克隆牛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对兔胚胎干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受体卵子的去核方法、供核兔胚胎干细胞的预处理及电融合的场强等操作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压迫式去核方法的去核有效率达85.71%,略高于注吸式.当电融合场强为1.6或1.8 kV/cm时,重组胚的卵裂率和桑、囊胚率较高,分别达到33.3%和16.67%.在操作液中添加PVA对獭兔干细胞核转入融合与后期囊胚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囊胚发育率显著提高.将11个融合胚及5枚发育囊胚移植到受体兔体内,未发现妊娠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山羊2-细胞胚胎的电融合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融合率、卵裂率、胚胎死亡率三个指标综合衡量,电场强度1.2kV/cm,脉冲时程40μs是适宜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猪2—细胞胚胎电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白猪为试验动物,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猪2-细胞胚胎电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融合液的离子强度,电场强度,脉冲时程和交流电处理等均影响电融合的效率,以非电解质的甘露醇溶液为融合液,融合前交流脉冲处理,直流电场强度为1500-2000V/cm和脉冲时程为40-60μs时可获得较高的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制作克隆胚胎时,供核细胞直接制约着重构胚的融合数量和发育潜力。研究供核细胞对绵羊体细胞对克隆效率的影响。【方法】从供核细胞的静置时间,研究传代次数与周期处理,供核细胞不同克隆株,不同羊源细胞等,以重构胚融合率和囊胚发育率为检测指标,判定单因素供核细胞对克隆胚胎的影响。【结果】在供核细胞静置时间方面,供核细胞静置15~30 min内完成重构胚制作的融合率极显著高于静置2 h左右的供核细胞组(90.10% vs 78.84%)(P< 0. 01),但囊胚率差异不显著(15.58%vs 14.65%)(P>0.05);在供核细胞传代次数(d1~d3)和汇合期生长时间方面(24 and 48 h ),各组的融合率差异不显著(70.37%、76.03%、71.92% vs 72.97%)(P>0.05),但囊胚率有增高的趋势(5.96%、9.06%、15.85% vs 20.16%);在同一供核细胞不同克隆株方面,供核细胞对融合率和囊胚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影响;在不同个体方面,供核细胞株对融合率和囊胚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15~30 min内的静置供核细胞、传代3次并延长汇合期细胞生长时间(48 h),多选细胞株更有利于克隆胚的制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培养基及共培养对克服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阻滞的影响,用不同成分组成的5种常用培养液对小鼠早期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后以KSOM作为基础培养基,KSOMFBS为对照,分别与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MOEC)和卵丘细胞(CC)进行共培养,观察从2细胞发育到4细胞的胚胎数和囊胚数的变化。结果发现5种培养液中从2-细胞发育到4-细胞的胚胎率为30.5%~43.5%,差异不显著。KSOM组囊胚率为40.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7.9%~30.0%)。共培养后,各组中克服发育阻滞的胚胎数和囊胚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添加胎牛血清组4细胞胚胎数和囊胚数显著高于不添加组,输卵管上皮细胞组显著高于卵丘细胞组。结果显示共培养对克服小鼠2-细胞发育阻滞作用明显,添加胎牛血清效果明显好于不添加,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效果好于卵丘细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1997年2月,Nature报道了世界首例应用成年绵羊体细胞———乳腺上皮细胞,经过核移植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克隆后代———“多利”后,许多国家政府和科学家为之震动,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这一研究成果在我国也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日本在核移植领域的研究当属世界领先地位,1998年12月,Science报道了日本近代(Kinka)大学的角田教授应用一头牛卵丘细胞和输卵管上皮细胞获得8头克隆后代。日本政府也十分关注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5.
猪胚胎细胞核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杜洛克2 ̄16细胞期胚胎卵裂球作核供体,湖北白猪卵母细胞作核受体,通过显微操作和电融合法构成重组胚。体外培养时,以融合前2h、1h激活及融合前不激活的卵母细胞做核受体的重组胚,发育率分别为64.6%,55.3%和34.5%。  相似文献   

16.
从屠宰场收集黄牛卵巢,取皮质深层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促卵泡素(FSH)(10 IU/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 IU/mL)和17β-雌二醇(17β-E2)(1μg/mL)对卵母细胞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能力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等量牛卵泡液(BFF)与初生犊牛血清(NCS)效果差异不显著,以添加15?F为最宜。颗粒细胞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均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发育率,颗粒细胞 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克服胚胎阻滞现象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鸡胚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代用蛋壳体外培养方法,对不同时期鸡胚胎换蛋壳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发育率为10%。X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出雏率为1.2%;孵化1日龄胚胎体外培养的出雏率为7.9%;去1/4壳的鸡胚出雏率为3.7%;鸡胚胎换蛋壳以后,添加6-8mL稀蛋白对换壳鸡胚发育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质量及胚胎对共培养细胞活力和基因转录量的影响,探索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促进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机理,建立纯化的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系并对合子进行共培养,用DCHFDA测定胚胎内部的H2 O2含量,以MTT法测定输卵管上皮细胞活力,用RT-PCR检测CAT及GPX的转录状况.结果表明:1)共培养能够提高2-细胞早期、4-细胞期胚胎发育率(0.951 3% VS 0.903 3%,0.857 6% VS0.700 5%,P<0.05)和囊胚发育率(0.537 9% VS 0.573 3%,P>0.05);2)2-细胞早期胚胎内部的H2 O2含量显著降低(0.047 9 VS 0.068 2,P<0.05);3)Ⅰ和Ⅱ型阻滞胚胎的比例降低(0.158 3% VS 0.192 6%,0.213 3% VS0.433 9%,P>0.05),Ⅲ型阻滞胚胎的比例提高(0.621 6% VS 0.373 3%,P<0.05);4)共培养细胞活性上升(0.216 7 VS0.195 7,P>0.05);5)CAT及GPX的转录量增加(1.202 0 VS0.984 9,1.310 1 VS 0.998 3,P>0.05).结果显示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增强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利用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胚胎细胞内部的活性氧,提高胚胎质量,促进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9.
家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改进了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技术体系,并对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培养以及克隆胚胎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去核率为88.9%(8/9),重组胚融合率为76.7%(176/229),将融合的重组胚与兔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其2 ̄4细胞发育率、8 ̄16细胞发育率以及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65.7%(23/35)、28.6%(10/35)、22.9%(8/35),显著高于“TCM-199+10%FCS”系统培养的43.3%(13/30)、26.7%(8/30)、16.7%(5/30)。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到产仔,将111枚重组胚移植给9只同期处理的受体母兔,2只妊娠,其中1只产出2只足月克隆仔兔,1只在产前1周(妊娠22d)流产。  相似文献   

20.
小麦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的次生胚状体发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首次通过幼胚和成熟胚培养,对小麦体细胞胚胎的次生胚状体发生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幼胚培养效益显著优于成熟胚,主要体现为成熟胚外植体存在严重的难以克服的微生物污染难题,其平均污染率达50%以上,而幼胚仅为0.97%。同时.叶状体化愈伤组织发生率和植株再生率.幼胚极显著高于成熟胚(P〈0.001)。对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物的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成熟胚愈伤组织的细胞大、多呈长形或不规则形、胞质稀薄或空囊状、胞间排列松散,没有明显的分生组织区;而幼胚愈伤组织的细胞小、多圆形、胞质浓密、染色深、胞间排列紧密、具有明显的分生组织区,能分化形成体细胞胚胎,并且还发现材料“Fan-33”具有体细胞胚胎的次生体细胞胚胎发生潜力。这种优异的体细胞无性克隆特性,对优化小麦遗传转化系统,提高转基因工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