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度尾文旦柚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适宜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度尾文旦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 cv. Duweiwendan)叶片矿质营养元素的诊断系统,推演矿质营养平衡诊断体系(BDRIS)共享优化方法。【方法】2016—2018年于产区仙游县选择有代表性且分属于不同管理者的果园20个,采集200个单株叶样及其8 660个单果样,另外采集同叶腋着生的48对孪生异形果(H-FSI正常果与L-FSI裂顶果)果皮;测试叶片与果皮的N、P、K、Ca、Mg、Cu、Zn、Fe、Mn、B、Mo、S元素,果实的内、外观品质与果顶裂宽;并基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与平均裂宽指数(FCAI)差异,构建主要矿质元素BDRIS诊断体系,及其微量元素临界值诊断标准。【结果】由TSS差异分析,富N、P、K与缺Mo显著降低果实TSS。由FCAI12差异分析,除疑似B过量(177 mg·kg~(-1))则显著加剧裂果外,其他矿质元素未见与果实裂顶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但未获得B毒导致裂果的直接证据;另外,孪生异形果果皮元素的成对比较分析,也未见显著差异。经检验筛选建模样本的N、P、K、Ca、Mg元素分布满足BDRIS建模要求P(Normal)≥0.12;据构建BDRIS获得:树龄与BDRIS指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TSS显著正相关,即随树龄增长,树体矿质营养越趋向营养均衡原点,果实品质越佳,其赋予?老树果甜?果树栽培常识新阐释;BDRIS与FCAI12相关性不显著;由相关法筛查,仅当K处于病态过量时才具备果皮增厚减轻裂果可能,对生产矫治裂果无实际意义。建议叶片矿质元素临界值诊断标准?元素(缺乏;适宜下限—适宜上限;过量)?:N(2.29%;2.41%—2.87%;2.99%)、P(0.09%;0.10%—0.14%;0.15%)、K(1.17%;1.39%—2.24%;2.46%)、Ca(1.74%;2.26%—4.21%;4.72%)、Mg(0.20%;0.24%—0.41%;0.46%)、Cu(4 mg·kg~(-1);6—25 mg·kg~(-1);30 mg·kg~(-1))、Zn(24—40 mg·kg~(-1))、Fe(60—140 mg·kg~(-1))、Mn(25—140 mg·kg~(-1))、B(15 mg·kg~(-1);30—65 mg·kg~(-1);150 mg·kg~(-1))、Mo(0.05 mg·kg~(-1);0.1—1.0 mg·kg~(-1))、S(0.2%—0.4%)。研究提供BDIRS诊断参数Mean、Std、r的共享优化算法,有效拓展BDIRS应用范畴。【结论】以丰产、优质群体为样本,建立度尾文旦柚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平衡诊断BDSIS体系,及其微量元素临界值标准;在本研究样例内,度尾文旦柚果实裂顶与植株矿质营养未发现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2.
云南紫仁核桃矿质元素含量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俊    张雨    吴涛    宁德鲁    毛云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6):52-55
测定分析了28份紫仁核桃样品中6种矿质元素,明确各元素含量范围:P 0.17~0.27 g·kg-1、K 0.19~0.45 g·kg-1、Fe 86.95~258.70 mg·kg-1、Mn 71.00~213.20 mg·kg-1、Cu 39.00~154.00 mg·kg-1、Zn 50.00~106.00 mg·kg-1,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为Mn、Zn,变异系数分别为36%、32%;变异系数最小的为P,变异系数为1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724%,基本概括了6种矿质元素的主要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各元素权重值,对紫仁核桃各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价值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其中,紫14号、紫9号、紫10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以重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葡萄主产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目前我国葡萄园土壤养分研究滞后和缺乏科学的施肥指导,逐渐成为制约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速效养分的丰缺状况并提出合理施肥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2018年在我国的葡萄五大主产区(东北冷凉气候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产区、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产区、西北及黄土高原产区、云贵高原及川西高海拔产区)共采集了1 100份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质及速效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并运用ArcGIS软件绘图,明确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pH范围为2.9—9.6,中性土壤在全国占比仅为11.7%;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1.42 g·kg-1(缺乏),有机质缺乏的土壤占比78.8%;大、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速效氮77.8 mg·kg-1(中等)、有效磷97.2 mg·kg-1(丰富)、有效钾214.7 mg·kg-1(中等)、有效钙1 670.8 mg·kg-1(丰富)、有效镁299.0 mg·kg-1(丰富)、有效硫72.5 mg·kg-1(极丰富)、有效铁83.9 mg·kg-1(丰富)、有效铜5.8 mg·kg-1(极丰富)、有效锰16.1 mg·kg-1(丰富)、有效锌6.5 mg·kg-1(丰富)、有效硼2.86 mg·kg-1(丰富)。【结论】我国葡萄主产区适宜葡萄生长的中性土壤较少,面积占比仅为11.7%,有机质含量为11.42 g·kg-1,有机质处于缺乏水平的土壤面积占比为78.8%;速效氮(77.8 mg·kg-1)、有效钾(214.7 mg·kg-1)含量偏低,有效磷(97.2 mg·kg-1)含量偏高;中量元素有效钙、镁、硫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但不同地区之间钙、镁含量差异较大;微量元素有效铜(5.8 mg·kg-1)含量极为丰富,铁、锰、锌、硼含量均处于丰富水平,但部分区域仍存在养分缺乏的现象。各主产区可依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区域性配方施肥,合理补充大、中、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160只5.5 kg 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4只)。各处理组饲粮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分别为0(空白对照组)、10、20、40、80 mg·kg-1。试猪饲养至7、42d时每个重复分别选取平均体重的试猪屠宰并取样测定。【结果】 断奶后8—42 d和整个试验期阶段,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7d,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提高有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 组试验猪肝脏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1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添加大豆异黄酮20 mg·kg-1 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10 mg·kg-1 组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8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试验猪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42d时,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 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肝脏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 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42d,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的空肠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空肠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饲粮大豆异黄酮对空肠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空肠的M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断奶后7、42d对照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成舌状排列,绒毛顶端凹陷且脱落严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损伤程度降低,其中40 mg·kg-1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最完整,成柱状排列。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42d的血液中CD4+的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率、CD8+、CD4+/ CD8+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大豆异黄酮10和20 mg·kg-1组血液中CD4+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对肠绒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断奶仔猪大豆异黄酮适宜添加量为40mg·kg-1。  相似文献   

5.
施用石灰降低污染稻田上双季稻镉积累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稻田上施用石灰(CaO)的效果以及双季稻稻米Cd积累的差异,为早、晚稻季下不同污染程度稻田上的稻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南省选取43个县(区)的典型Cd污染稻田作为试验点,以常规栽培作为对照,研究施用石灰(1 200 kg·hm-2)后,轻度污染(土壤有效镉≤0.2 mg·kg-1)、中度污染(0.2 mg·kg-1土壤有效镉≤0.4 mg·kg-1)、重度污染(0.4 mg·kg-1土壤有效镉≤0.6 mg·kg-1)和严重污染(土壤有效镉>0.6 mg·kg-1)稻田土壤pH、土壤有效镉含量、稻米Cd含量以及稻米富集系数的变化。【结果】(1)从Cd污染稻田整体的角度分析,相比常规栽培,施用石灰能够极显著降低早、晚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31.0%和28.6%。(2)从不同稻季下不同污染程度稻田的角度分析,相比常规栽培,施用石灰能够降低早稻季中度、重度和严重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37.0%、38.7%(P<0.05)和22.6%;施用石灰能够降低晚稻季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2.0%、31.3%(P<0.05)、31.8%和22.9%。不同污染程度稻田施用石灰后能够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使稻米Cd富集系数明显下降,实现对稻米Cd含量的调控。【结论】施用石灰能够有效调控早稻季的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晚稻季的轻度Cd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至限量标准(0.2 mg·kg-1)以下。因此,以石灰施用为基础,结合其他降Cd措施,实施“分稻季分污染程度”和“晚稻优先于早稻”的治理思路,能提高大田生产上稻米Cd含量调控的稳定性并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6.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氮肥减施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的关系,明确氮肥减施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2021年公开发表的90篇论文,按照氮肥减施的比例、种植体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肥料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以及水分管理等)的作物产量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氮肥减施0—40%没有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氮肥减施0—30%没有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但是减氮30%—40%显著降低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减产分别为6.1%和5.4%。不施氮肥区产量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种作物氮肥减施的产量效应。土壤全氮含量>2 g·kg-1时,氮肥减施水稻产量(6.5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3 t·hm-2);土壤全氮含量>1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4 t·hm-2);土壤全氮含量>1.5 g·kg-1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土壤有机质含量>30 g·kg-1时,氮肥减施的水稻产量(6.9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7 t·hm-2);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 g·kg-1以及>20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6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9 t·hm-2);一年两熟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在普通肥料的基础上,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1 t·hm-2)。在旱作条件下,氮肥减施的小麦产量(5.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6 t·hm-2)。【结论】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少30%氮肥施用量可以维持我国三大作物的产量;不同的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减氮后作物的产量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因此,氮肥减施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的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试益生菌肥料在杨梅果树种植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科学施用益生菌肥料与其在杨梅果树上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理化分析技术和氨基酸测定技术分析土壤肥力与杨梅果实氨基酸含量变化,发现施用益生菌有机肥后杨梅树土壤中水解性氮为161.9 mg·kg-1,有效磷为129.2 mg·kg-1,速效钾为249 mg·kg-1,有机质为35.2 g·kg-1,风干后水分为28.14 g·kg-1。益生菌有机肥处理后的杨梅果树果实单果重较未处理组提高13%、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4.60%。施用益生菌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杨梅果实质量,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同时测定的优化流程,对HPLC测定方法中的检测波长、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条件进行了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迷迭香酸、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在5~100 mg·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回收率分别为86.4%、85.6%和88.8%。针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Pine")叶片中鼠尾草酸(25 585 mg·kg-1)和鼠尾草酚(11 823 mg·kg-1)含量最高,大叶迷迭香叶片中迷迭香酸含量最高(7 572.67 mg·kg-1)。小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茎中鼠尾草酸含量(1 570.00 mg·kg-1)、鼠尾草酚含量(1 603.33 mg·kg-1)和迷迭香酸含量(1 304.67 mg·kg-1)在4个迷迭香品种中最高。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且高效,可为迷迭香非挥发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了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检测方法,以三元健康杂交猪为对象,研究了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金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6头大长白三元杂交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禁食组和非禁食组2组,采用三药剂三周期三交叉试验设计,分别按10 mg·kg-1 b.w.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40 mg·kg-1 b.w.灌服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每次给药间隔为7 d,根据试验前设定好的时间点采集血样,分离血浆,进行HPLC-MS/MS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WinNonlin5.2.1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血浆样品用0.1 mol·L-1 Na2EDTA-McIlvaine缓冲液超声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35℃水浴吹干后用甲醇定容,进行HPLC-MS/MS分析测定。色谱柱为CNW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多级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外标法定量。猪血浆中金霉素的检测限为5 ng·mL-1,定量限为10 ng·mL-1,在5—500 ng·mL-1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三个添加水平下,金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6.90%—89.25%,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7%—9.45%、6.16%—13.39%。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测定。【结果】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为(57.42±23.53)mg·h·mL-1,V/F为(5.67±2.12) L·kg-1,MRT为(13.87±2.00)h,t1/2为(19.93±5.26)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34.46±10.28 )mg·h·mL-1和(33.15±12.76) mg·h·mL-1,Cmax分别为(2.48±1.05) mg·mL-1和(2.97±1.88 )mg·mL-1,Tmax分别为(4.88±1.25)h和(3.13±1.55)h,V/F分别为(31.53±15.98)L·kg-1和(32.30±9.69)L·kg-1,MRT分别为(19.93±3.83)h和(17.41±1.80)h,t1/2分别为(16.87±3.49)h和(17.13±3.58)h,F分别为(17.03±0.08)%和(15.82±5.16)%。非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后药动学参数:AUC0-∞为(37.58±21.30)mg·h·mL-1,V/F为(12.59±6.43) L·kg-1 ,MRT为(22.17±14.47)h,t1/2为(27.79±12.82)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20.81±7.46)mg·h·mL-1和(19.72±5.69)mg·h·mL-1,Cmax分别为(1.02±0.38)mg·mL-1和(0.95±0.32)mg·mL-1,Tmax分别为(6.38±4.44)h和(8.00±5.24 )h,V/F分别为(52.40±22.90) L·kg-1和(52.47±19.69) L·kg-1,MRT分别为(24.67±9.52)h和(23.37±4.21)h,t1/2分别为(18.57±10.67)h和(16.64±5.12)h,F分别为(16.07±6.78)%和(15.26±5.26)%。【结论】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及15%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后,药物在猪体内吸收缓慢,分布广,消除较慢,生物利用度低。与禁食组相比,非禁食组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达峰时间更慢、峰浓度更低,但表观分布容积更大,生物利用度偏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表明饲料不影响金霉素在猪胃肠道中的吸收,但会改变金霉素进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河北省太行山区核桃主栽品种‘辽宁1号’叶片矿质元素并对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诊断,为‘辽宁1号’核桃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测定‘辽宁1号’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以确定叶片营养诊断的采样时间;采用组分营养诊断法(CND)建立核桃叶片营养诊断的元素含量适宜值;运用诊断施肥综合法(L-DRIS)、CND法和适宜值偏差百分数法(DOP)对核桃低产园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并提供施肥建议。【结果】河北省太行山区‘辽宁1号’核桃叶片营养诊断采集最适时期为8—9月。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太行山区核桃叶片中矿质元素之间主要存在相互协同作用,K和Mg之间存在较强的拮抗作用。基于CND拐点值法将产量3.64 t·hm-2选择为划分核桃高产果园的临界值,由高产果园确定的太行山区核桃叶片矿质元素含量适宜值范围为:N(13.04—17.04)g·kg-1、P(0.67—1.23)g·kg-1、K(5.94—10.64)g·kg-1、Ca(15.64—22.16)g·kg-1、Mg(3.80—6...  相似文献   

11.
我国畜禽饲料资源中常量元素钙含量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我国畜禽饲料资源中钙含量的分布,为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及精准配制畜禽饲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采集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37种3 862个饲料原料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使用IRIS IntrepidⅡ等离体子发射光谱仪对其钙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谷物籽实中平均钙含量为457 mg·kg -1(范围74.5—832 mg·kg -1),其中大麦的钙含量最高,玉米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21.2%—85.3%;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中平均钙含量为1 090 mg·kg -1(范围为93.4—3 264 mg·kg -1),其中小麦DDGS的钙含量最高,碎米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19.5%—142%;植物性蛋白饲料中平均钙含量为3 987 mg·kg -1(范围为1 742—7 909 mg·kg -1),其中菜籽粕的钙含量最高,花生粕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0.92%—34.6%;动物性蛋白饲料中平均钙含量为14 448 mg·kg -1(范围为115—50 007 mg·kg -1),其中鱼粉的钙含量最高,血球蛋白粉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25.0%—239%;秸秆类饲料中平均钙含量为5 969 mg·kg -1(范围为1 931—13 524 mg·kg -1),其中甘薯藤的钙含量最高,小麦秸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27.6%—39.0%;牧草类饲料中平均钙含量为6 667 mg·kg -1(范围为4 157—13 963 mg·kg -1),其中苜蓿的钙含量最高,羊草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30.3%—94.6%;矿物质饲料中平均钙含量为30%(19.2%—41.2%),其中贝壳粉的钙含量最高,骨粉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2.67%—24.0%。各类饲料原料中钙含量分布规律为:矿物质饲料>动物性蛋白饲料>牧草类饲料>秸秆类饲料>植物性蛋白饲料>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谷物籽实。同一类别不同饲料原料间钙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省(区)为单位,对不同地区玉米、小麦和豆粕中钙含量进行比较,表明不同地区玉米和豆粕中钙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小麦中钙含量受地区性的影响较小(P>0.05)。各省(区)玉米的平均钙含量范围为48.1—155 mg·kg -1,其中山西省玉米钙含量最高,辽宁省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20.1%—321%;各省(区)小麦的平均钙含量范围为362—590 mg·kg -1,其中山西省小麦钙含量最高,湖北省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8.29%—66.1%;各省(区)豆粕的平均钙含量范围为3 001—4 153 mg·kg -1,其中山西省豆粕钙含量最高,江苏最低,变异系数范围为1.30%—21.4%。结论 我国饲料原料中钙含量受种类及地区性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对于生产者了解饲料原料中实际钙含量,精准配制饲粮,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及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检测白术鲜样及干样中井冈霉素和丙环唑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水(9∶1,V/V)提取,Oasis HLB和 Cleanert AQ 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SS T3 超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浓度在0.000 1~0.1 mg·L-1 范围内,井冈霉素和丙环唑在溶剂及基质中的峰面积与其对应的质量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在添加 0.01、0.5、5.0 mg·kg-1 标准品浓度下,井冈霉素在白术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4%~8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9%~6.20%;在添加0.005、0.1、1.0 mg·kg-1标准品浓度下,丙环唑在白术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8.1%~98.9%,RSD为1.4%~4.8%。井冈霉素和丙环唑在白术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1 mg·kg-1和0.005 mg·kg-1。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检测,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度、精密度及检出限均可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大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250 mg·kg-1)大黄鱼脾组织粘病毒抗性蛋白(Mx)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浓度组(50 mg·kg-1)脾组织和低浓度组(10 mg·kg-1)头肾组织的Mx相对表达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浓度组各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链(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各浓度组各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α链(MHCⅡ-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后各浓度组大黄鱼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50 mg·kg-1的PNS连续投喂14 d未能明显增强大黄鱼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4.
建立婴幼儿辅食果泥中细交链孢菌酮酸、腾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交链孢酚和交链孢烯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待测样品经乙腈-水-甲酸混合液(79∶20∶1,V/V/V)提取,4 g 无水硫酸镁、0.5 g 无水乙酸钠和0.5 g 氯化钠脱水盐析,100 mg C18净化,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2.1 mm×100 mm, 1.8 μm)液相色谱柱分离,以5 mmol·L-1 的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条件下进行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在0.1~200 μg·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8,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 μg·kg-1 和0.3 μg·kg-1。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3.8%~118.0%,相对标准偏差为2.3%~8.5%。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准确、灵敏,适用于婴幼儿辅食果泥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确证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环境氧气(O2)浓度对鸭梨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为鸭梨采后生理病害防控,延长贮藏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自河北石家庄地区的鸭梨经缓慢降温后置于气调试验箱,设置1.0%、2.0%、3.0%、5.0%及10.0%等不同O2浓度梯度,CO2浓度为0.5%,以空气处理为对照,分别于贮藏150、210和270 d及货架7或10 d,调查鸭梨虎皮指数和黑心指数,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抗坏血酸(AA)及色泽变化情况,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果肉和果心组织乙醇含量变化情况,监测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产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鸭梨乙烯合成关键基因PbACSPbACO表达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低氧处理显著降低了鸭梨贮藏期间果实黑心指数和虎皮指数,贮藏270 d及货架7 d,鸭梨采后生理病害发病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K>10.0% O2>5.0% O2>1.0% O2>3.0% O2>2.0% O2;同时,延缓了贮藏早期果实TA和AA下降,推迟了果实果面转黄。气调贮藏150 d,果肉和果心乙醇含量显著升高,O2浓度与乙醇含量呈负相关,乙醇含量范围为150.89—806.12 mg?L -1,货架后乙醇含量下降;对照果实贮藏270 d,果实乙醇含量快速积累,衰老褐变加剧;同时,5.0%及以下O2显著抑制了贮藏后乙烯产量,推迟了乙烯释放高峰;1.0%—3.0% O2处理显著抑制了果皮组织中PbACO1PbACO3PbACS1的表达。【结论】1.0%—3.0% O2处理更好地抑制了鸭梨采后虎皮病的发生,推迟了乙烯释放高峰,延缓了果实TA和AA下降,显著抑制了果皮组织中PbACO1PbACO3PbACS1表达,更好地维持了果皮亮度及白度,鸭梨贮藏期明显延长。但1.0% O2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鸭梨贮藏末期黑心病风险,建议生产中鸭梨最佳O2浓度参数为3.0%—5.0%。  相似文献   

16.
在吐鲁番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粘土、壤土、沙土无核白葡萄园6块试验地,采集葡萄叶片,测定了氮、磷、钾、硼、钙、镁等6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3种土质葡萄叶片氮(33.277、34.547 g·kg-1和38.511 g·kg-1)、钙(13.875 、14.144 g·kg-1和14.477 g·kg-1)、镁(2.854、3.128 g·kg-1和3.490 g·kg-1)的含量在处于适宜值范围。磷在粘土、壤土质地葡萄叶片含量是3.096 g·kg-1、3.309 g·kg-1处于适宜值范围,在沙土质地葡萄叶片含量是4.77 g·kg-1 稍微偏高。钾在3种土质含量是15.955、15.134 g·kg-1和18.536 g·kg-1高于适宜值范围。微量元素硼在3种土质含量是0.114、0.14 g·kg-1和0.113 g·kg-1低于适宜值范围。  相似文献   

17.
树冠覆膜对沙糖橘采后保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冠覆膜对沙糖橘果实品质和保鲜性能的影响,为规范沙糖橘树冠覆膜技术的应用、合理采收和采后生产,以及延长沙糖橘的市场供应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林产区的沙糖橘为试材,树冠覆膜为处理组,未覆膜的留树果实为对照,分7个时期采样,测定果实的色差值、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初生代谢物、呼吸速率、激素水平、果面蜡质组分、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失重速率及采后腐烂率。【结果】与对照相比,树冠覆膜延缓了果面光泽度下降速率,果皮颜色更红,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37%—3.37%,固酸比提高1.87—8.12,果实呼吸强度降低1.93%—16.45%,内源ABA含量提高13.48—15.04 ng·g-1,蜡质总量提高1.14—3.47 μg·cm-2,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如CER1CER26等表达量高于对照、失重率降低22.24%—29.27%,采后腐烂率下降1.06%—17.65%。覆膜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沙糖橘果面光泽度及果实固酸比从12月底一直降至2月28日,3月份略有回升,果皮颜色也由鲜红色逐渐转黄并于3月份再转为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失重速率呈上升趋势;采后腐烂率逐渐增加,2月3日、2月28日和3月16日采后贮藏25 d的腐烂率分别为19.26%、32.06%和30.00%;且桂林产区的沙糖橘开花时间多为3月下旬,过晚采收可能会影响树体的开花坐果。【结论】树冠覆膜能显著提高沙糖橘脱落酸含量(ABA)和果面蜡质总量,降低采后腐烂损耗,改善沙糖橘的保鲜性能,但过晚采收会降低果实的保鲜性能,广西桂林产区的沙糖橘采收期最晚应控制在2月下旬前。  相似文献   

18.
秸秆添加量对土壤生物固氮速率和固氮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添加量对土壤固氮速率及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我国秸秆还田及化肥减施增效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除对照(C0: 0)外共设5个秸秆添加梯度(C1:0.2 mg·g-1;C2:1.0 mg·g-1;C3:2.0 mg·g-1;C4:4.0 mg·g-1;C5:10.0 mg·g-1),采用15N2标记的方法,在黑暗条件下培养28 d后收集土壤样品,进而对生物固氮速率进行定量,利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固氮功能基因nifH的丰度及群落特征。【结果】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有下降趋势。同时,生物固氮速率显著增加,C3、C4及C5处理在培养期间(28 d)潜在固氮速率为87—96 kg N·hm-2·a-1,相比于对照提高了38.1%—52.4%。各处理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拷贝数变化范围为5.48×107—9.20×107 copies/(g soil),其中,相比于C0,C4及C5处理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拷贝数均显著提高(P<0.05)。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C4、C5水平的香农-威尔指数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P<0.05),其他4个处理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显示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因秸秆添加量差异而聚集为不同组别。固氮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分为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螺旋体菌(Spirochaetes)。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蓝细菌相对丰度有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属水平上,不同优势菌属对秸秆添加量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为数量最丰富菌属,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C5相较于C0、C1、C2、C3水平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显著增加了12.07%—14.13%。与生物固氮速率呈正相关的贺氏伪枝藻属(Scytonema hofmanni)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其相对丰度逐渐增加,但当秸秆添加量达C5水平其相对丰度反而降低(P<0.05)。同时,最小偏二乘路径分析(PLS-PM),冗余分析(RDA)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固氮速率和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受秸秆添加量和NO3--N含量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生物固氮速率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对固氮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秸秆添加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进而促进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贺氏伪枝藻属(Scytonema hofmanni)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等固氮菌属微生物的生长。根据本试验结果计算,相比于不添加秸秆,添加秸秆4.0 mg·g-1后,土壤生物固氮速率约增加26 kg N·hm-2·a-1,可显著降低我国氮肥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玉米主产区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现状、区域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各地玉米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指导。【方法】以全国玉米主产区为研究区,于2017年玉米收获季开展大规模土壤采集和农户调研工作。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探究土壤养分的区域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根据相关分级标准,评价玉米主产区当前土壤肥力现状;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引起土壤养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气候和肥料施用)进行探讨。【结果】中国玉米主产区耕层土壤pH中值为 6.9,养分含量的中值分别为有机质21.0 g·kg-1、全氮1.5 g·kg-1、有效磷22.4 mg·kg-1和速效钾164.5 mg·kg-1,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7%、48.5%、50.0%、83.6%和52.0%,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中等至极高肥力水平,共占主产区总面积的93.5%。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东北春玉米区最高,分别为32.0 g·kg-1、2.2 g·kg-1、32.3 mg·kg-1,在西北春玉米区最低,分别为17.2 g·kg-1、1.2 g·kg-1、16.2 mg·kg-1;速效钾含量在西南玉米区最低,其他3个区域无显著差异。在国家尺度上,土壤pH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25%),其变异主要受自然因素(土壤质地和降水)影响;有效磷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75%),其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肥料施用)影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25%—75%),其变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结论】东北区土壤肥力高,玉米生产应适量减少施肥量,以节约肥料成本;华北区土壤养分含量适中,应严格控制氮、磷化肥投入,以增加肥料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西北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可以适当增加肥料用量进一步实现玉米增产;西南区内土壤肥力变异较大,各亚区应采用适宜的施肥方式,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