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工作是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在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引进高校入驻,并以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引进高校科技与人才资源,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教育部、科技部的建设要求,结合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随着新农村服务基地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其成效逐渐显现,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在选择18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问卷调研对其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是教育部、科技部为切实提升高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能力和水平,整合高校优势资源,服务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南京农业大学依托江苏农村发展学院,对接地方需求,加快其实质性运转,通过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定向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建立新农村服务基地、提供政策咨询和搭建信息化平台等措施,建立了“立足江苏,服务江苏”的地方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4月由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设立(教技函[2012]39号),是国家首批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设有专职管理人员18名、专职推广人员125人,有350余名多学科专家常年在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服务工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按照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以科教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创新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机制,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  相似文献   

4.
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4月由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设立(教技函[2012]39号),是国家首批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设有专职管理人员18名、专职推广人员125人,有350余名多学科专家常年在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服务工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按照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以科教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创新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机制,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国内18个省区以及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相似文献   

5.
<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4月由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设立(教技函[2012]39号),是国家首批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设有专职管理人员18名、专职推广人员125人,有3 50余名多学科专家常年在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服务工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按照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以科教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创新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机制,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国内18个省区以及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体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协同创新联盟激发了农业服务的多元动力,相关部委的举措释放了高校农业服务的活力,这些都为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高校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教师考评激励制度、基地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不少现实的挑战。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通过加强落实法律法规及政策、不断凝练和创新工作内容与方法、健全教师考评与激励制度、加强基地组织机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举措更好地利用机遇,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强化大学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优化国家农技推广体系,自2012年以来,国家先后分两批批准39所高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近2年的建设中,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作了积极探索,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持续运行,今后应稳定经费支持渠道、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考评机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涉农高校的智库建设、优化新农村建设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导语"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解决大学农业推广服务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自2012年成立以来,经过四年实践,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农村发展服务载体,让我国的农业科技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直是一道难题。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农业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综述了湖北工程学院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的农科类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从依托重点平台拓展实践教学层次、依托服务项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发挥共建优势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农科类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取得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林高校以科技服务助推"三农"发展的进程,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对农林科技服务的要求入手,结合国家高等教育"2011"计划实施方案,对农林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服务"三农"工作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林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浙江农林大学要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中心建设进程,有效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它在农业自主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进自主知识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集成服务创新等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政策措施,为发展中的高等农业院校提供借鉴,对切实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服务点都是服务农村、农民的桥头堡,也是衔接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等农业院校自主创新与服务新农村能力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它在农业自主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推进自主知识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集成服务创新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政策措施,为发展中的高等农业院校提供借鉴,对切实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农业高校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并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示范基地牵引模式、产学研用结合模式、科技园区带动模式、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博士工作站模式、转化市场培育模式、专家团队协同服务模式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提出了拓展农业教育培训功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化建设、建立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促进转化机制、建立多样化农村服务基地等进一步完善农业高校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活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得到政府和社会愈来愈高的认同,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学院的事迹,学院被社会誉为“京郊农民致富的导师,产业结构调整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正>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2013年有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的,也是全国第二批获准成立的国家级新农村研究院之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功能就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通过研究院的运行,大力推进校局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的基地,应采取各种发展对策,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包括重新研究办学定位和方向、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及就业导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探讨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社会的成效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0):159-160
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五年来,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社会服务面临的困难,如缺乏明确任务、评价机制不完善、基层缺乏支撑等,提出明确任务、稳定经费支持、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与基层农业部门对接和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2013年由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的,也是全国第二批获准成立的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功能就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通过研究院的运行,大力推进校局、校地、校企、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