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鸡卡氏杆菌引起输卵管囊肿的病理学变化,对9例自然感染病例进行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并采集气管、肺脏、输卵管和卵巢组织,从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卡氏杆菌属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成功扩增出卡氏杆菌目的基因;经PCR鉴定的卡氏杆菌阳性病料经甲醛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呼吸道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输卵管主要表现在膨大和子宫的黏膜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黏膜上皮分泌细胞的细胞核破裂。输卵管的病变可作为该病病理诊断的重要指征之一,为阐明该病的输卵管特征性病理变化及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蛋鸡群卡氏杆菌感染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首次报道了我国鸡场中鸭卡氏杆菌的感染情况。利用流行病学、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血清学等方法研究表明,所调查的12个鸡场均有卡氏杆菌感染,平均抗体阳性率为48.4%,发病期为26~101周龄,典型症状是产蛋下降,病鸡腹部下垂、着地,行走如企鹅状,触之有波动感。剖检变化主要为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或输卵管囊肿。从病鸡的卵巢、输卵管、肝脏等分离的细菌经鉴定为鸭卡氏杆菌,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仅对头孢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而对其余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同时也分离到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结果提示:我国鸡群中的卡氏杆菌感染可能已相当普遍,有必要对其影响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巴州地区绵羊肺炎病原的流行情况,抽检240只患肺炎羊的脏器、血清、眼结膜拭子、鼻腔拭子样品,对脏器和鼻腔拭子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支原体抗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副流感病毒抗体、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采用荧光PCR方法对眼结膜拭子进行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发现,溶血性曼氏杆菌检出率27.1%,链球菌检出率21.6%,多杀性巴氏杆菌检出率17.9%,支原体抗体检出率16.7%,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检出率40.0%,副流感病毒抗体检出率18.8%。溶血性曼氏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副流感3型病毒抗体检出率。表明巴州地区绵羊肺炎为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溶血性曼氏杆菌为其主要致病源。  相似文献   

4.
海兰褐蛋鸡卵巢与输卵管FSHR及LHR基因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鸡卵巢、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漏斗部FSHR及LHR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实验从海兰褐蛋鸡的子宫部、卵巢、漏斗部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获得FSHR、LHR目的基因,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卵巢组织FSHR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子宫部与漏斗部组织(P0.01),子宫部与漏斗部组织FSHR m 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子宫部组织LHR m 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但卵巢、漏斗部组织LHR m 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通过研究鸡卵巢、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漏斗部FSHR及LHR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研究为今后研究禽类生殖生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对来源于AA肉种鸡的鸡胚、雏鸡进行CAV和AL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对来源于山东省3个不同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从而了解CAV和ALV在此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肝脏、胸腺、骨髓、脾脏、肾脏、法氏囊等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两种病毒的阳性检出,其中CAV的阳性率是20.18%;ALV的阳性率13.49%,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是6.24%。而且感染鸡各组织含量也有所差异,其中CAV以脾脏的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时发现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霉形体的混合感染。由此可见,在鸡胚和雏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福清一山羊养殖场发生的山羊肺炎病原进行确诊,为福建山羊溶血性曼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检测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对剖检采取的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随后对溶血性曼氏杆菌、羊口疮病毒、绵羊肺炎支原体和丝状支原体簇等羊常见呼吸道病原进行PCR检测,对分离菌进行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从病死羊肺脏中分离到1株细菌;PCR检测结果显示,除溶血性曼氏杆菌有扩增条带外,未检测到其他病原;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他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同源性为97.1%~100.0%,与溶血性曼氏杆菌美国D171参考株同源性高达100%;以上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溶血性曼氏杆菌,命名为FJ-FQ2018。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环丙沙星等高敏,对氨苄西林中敏,对多粘菌素B、林可霉素低敏。【结论】福建某养殖场引进的山羊发生肺炎后经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溶血性曼氏杆菌感染,分离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某羊场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口疮混合感染的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情况和发病症状进行调查记录;对死亡的羊只进行解剖;无菌采集病羊肺脏组织后,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和绵羊支原体PCR以及羊口疮病毒PCR的方法进行实验室病原诊断。结果表明:死亡羊只嘴角结痂、口腔糜烂,胸膜与心包膜、胸膜发生粘连,肺实质发生肝变,切面呈大理石样,具有典型的羊口疮和胸膜肺炎的特征;绵羊支原体、羊口疮病毒和曼氏杆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小反刍兽疫和口蹄疫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该病例最终诊断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羊口疮病毒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混合感染。本研究通过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羊口疮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介绍,可为今后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PCR鉴定为"PRRSV+CSFV+PCV-2+HPS"混合感染的7份猪只病例中选取病变较典型脾、肺、肝以及淋巴结等组织,肉眼观察其剖检病变之后,制成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将观察结果与PCR鉴定结果相对照。结果显示:"PRRSV+CS FV+PCV-2+HPS"混合感染的7份病例无论是在剖检还是在镜下都具有相似的病变并且与PCR鉴定基本相符;7份病例的病变与其他猪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病变有很大的共性。可见病理学研究,为我们诊断猪群疫病提供了诊断方向和必不可少的依据,但却不是唯一的依据,更多的时候还要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家禽发生多种病原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多种病原共感染常常引起非典型的病变,并进而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性胚胎性疫病病原种类较多,且大多是条件性致病菌,由不同的细菌多重感染诱发的疾病越来越常见,鸡毒性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ricum, MG)、鸡沙门氏菌(Salmonella Avium)、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为三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三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进行了共感染的分析与检测.目的在于研究这三种微生物的共感染的发病情况、病理变化、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其消长规律,以及与单独感染的差别.通过本研究为鸡场中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1日龄SPF雏鸡(10只/组)和11日龄SPF鸡胚(10枚/组)进行3种病原、2种病原、1种病原的感染.随时进行生长情况的观察,对死亡雏鸡、鸡胚进行剖检.结果,无论通过肉眼观察和还是病理学观察,3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和鸡胚病变最严重,出现死亡时间最早,并且死亡率最高,两种病原共感染次之,但是多种病原共感染情况都比一种病原单独感染严重.为了进一步研究发生共感染之后,病原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消长规律,分别对剖检雏鸡与鸡胚取样,进行IFA与PCR的检测,结果表明,支原体的侵袭,气囊感染最严重,肾脏次之,其后是肝脏.波氏杆菌与沙门氏菌在肝脏和法氏囊感染最严重,肾脏和肺脏次之,另外,对于波氏杆菌感染鸡,从皮下也有大量病原菌存在.雏鸡在感染24 h内各病原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36 h之后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在三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的组织中,每种病原的含量与单独感染、双重感染的含量相差不大.鸡胚在感染24 h内各病原含量呈增长趋势,24 h之后下降,多种病原共感染的鸡胚分离得到的单独一种病原的含量略低于单独感染的鸡胚.本研究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检测,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多重感染在禽类胚胎细菌性疫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对控制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胚胎细菌性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种引起蛋鸡产蛋下降的新型黄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蛋鸡临床表现为产蛋下降、卵泡萎缩、卵泡膜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发病蛋鸡的卵巢、输卵管、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到3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产蛋期的蛋鸡能导致蛋鸡产蛋急速下降,卵泡出血和萎缩,并能从人工感染病鸡中回收到病毒;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并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核酸为RNA;PCR或IFA结果排除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在河北省鸡群中的感染状况,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对河北省10个不同地市的677份鸡血清样品进行了鸭源鸡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鸭源鸡杆菌的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不同地区鸡群均存在鸭源鸡杆菌感染,平均阳性率为48.60%,其中血清Ⅰ型抗体阳性率为29.54%,血清Ⅱ型抗体阳性率为29.69%,血清Ⅳ型抗体阳性率为22.16%。不同地市的鸡群血清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张家口和石家庄的鸭源鸡杆菌血清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2.73%和80.95%。  相似文献   

12.
鸡卡氏杆菌的分子鉴定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Christensen等将过去归为输卵管炎放线杆菌、禽溶血性巴氏杆菌及鸭巴氏杆菌的细菌归为巴氏杆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卡氏杆菌属。卡氏杆菌主要引起产蛋母鸡发病,可以导致输卵管炎、卵巢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肝炎、肠炎和呼吸道疾病等。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鸭源鸡杆菌(G.anatis)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参考Gen Bank中G.anatis UMN179的外膜蛋白A(Omp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鸭源鸡杆菌PDS-RZ-1-SLG(RZ)株的OmpA基因进行克隆,并应用相关软件对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mpA基因大小为1 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鸭源鸡杆菌RZ株的OmpA与UMN179、F149及12656/12的OmpA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3.2%、95.2%、92.7%;OmpA蛋白分子质量为38.4 ku,等电点为6.77,具有稳定性,N端有1个疏水性的α螺旋信号肽。  相似文献   

14.
鸡毒霉形体感染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了鸡毒霉形体种内菌株的特异性DNA片段,并用该法对人工感染鸡及野外野群进行了MG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基因扩增及电泳,仅MG出现特生扩增条带,最低能检出18pgMGDNA,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人工感染60只鸡,3d后即可用PCR查出MG阳性,6d后100%为阳性,对照鸡全部为阴性。与分离培养的结果完全一致。PCR对野外鸡群的MG检出率为10.5-3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高辛标记的085 kb 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 C A V) 核酸探针, 对江苏某地区疑为 C A V 的15~30日龄病鸡的肝 D N A 样品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在被检的20份样品中有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30% 。对相同样品根据已知引物(特异性扩增出 C A V 的058 kb D N A) 进行 P C R 扩增, 所得结果与斑点杂交相同。对应的病鸡血清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I F A), 有7份为 C A V 抗体阳性, 与 P C R 扩增结果的符合率为83% 。初步结果表明, 江苏某地区存在 C A V 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6, TRPV6)在蛋鸡卵巢、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的表达分布。【方法】本试验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TRPV6在蛋鸡不同生殖器官的定性表达,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卵巢,TRPV6蛋白主要分布在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在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TRPV6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的纤毛上皮细胞游离端(面向管腔),其中子宫部黏膜上皮的基底层也有少量分布。另外,与卵巢组织相比,膨大部和峡部TRPV6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膨大部TRPV6蛋白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子宫部组织TRPV6 mRNA水平低于卵巢,蛋白水平则相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RPV6在卵巢、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均有表达,且卵巢和输卵管的子宫部表达量较高,提示TRPV6可能参与卵泡的发育成熟,对蛋鸡输卵管的子宫部Ca2+ 转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究人工感染条件下,鸭源小鹅瘟病毒QH-L01株对樱桃谷雏鸭各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以期阐明QH-L01的病理发生规律及特征。实验组以每只0.2 mL(106.54 ELD50)的剂量肌肉接种30只2日龄樱桃谷肉鸭鸭源小鹅瘟病毒,对照组的鸭接种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1、3、6、9 d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感染后1 d,先出现肺点状出血,部分肺小叶扩张,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感染后3 d,脑、肾、胸腺、法氏囊出现病理变化,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和黏膜层轻度坏死、脱落。感染后6 d,脾脏淋巴细胞增多,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等肠道组织绒毛和黏膜层中度坏死、脱落。感染后9 d,各组织病变减轻或者恢复正常。整个感染期死亡率为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济宁青山羊发情周期不同阶段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在输卵管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mRNA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LHR mRNA目的片段回收、克隆及序列分析,检测其表达量的差异,同时做LH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LHR阳性物质存在于发情周期各个阶段的输卵管各段,且主要分布在输卵管的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中。LHR mRNA在整个发情周期的输卵管中均有表达,但以输卵管漏斗部在发情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与其它3个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输卵管壶腹部在发情后期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与其它3个时期的差异显著(P<0.05)。输卵管峡部在发情前期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其它3个时期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LHR及其mRNA在山羊输卵管分布及表达反映LH对输卵管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