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刘波  李岩 《畜禽业》2007,(11):42-42
<正>兔疥癣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于体表而引起,多发于春季,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2005年4月12日,我县某养兔户600只兔,其中1个兔舍100只兔发生兔疥癣病,死亡28只,求诊后经笔者救治痊愈。1流行情况螨在11~20℃的条件下可存活10~14d,在湿润的空气中,疥螨可存活  相似文献   

2.
陈刚 《畜禽业》2004,(7):51-51
兔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兔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县某养兔户虽长期使用氯苯胍作为抗球虫药物,但因兔舍潮湿,饲养管理差,在1~3月龄幼兔中发生爆发性的肠型球虫病,引起大批幼兔死亡,先后发病207只,死亡86只,致死率41郾55%,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鱼─兔─鸭”立体养殖是在池塘上搭盖兔、鸭舍,兔、鸭的粪便除直接作为鲤鱼的饵料外,还可在水中转化为浮游生物后为滤食性鱼类提供饵料。“鱼─兔─鸭”立体养殖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现将试养情况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池塘与兔、鸭舍试养地点在峡阳镇梅照,池塘面积630米2,水深1米,可单独进排水,光照条件好。兔、鸭舍盖在池塘上方,底面离水1米,兔、鸭舍用杉木搭盖,底面用小杉木平铺,两杉木之间间隔5厘米,鸭舍再铺垫稀条竹编,以便兔、鸭排出的粪便直接掉进池塘。兔舍15米2,内放置兔笼16个,鸭舍18米2…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4,(10)
通过对太谷某规模兔场出现的以呼吸道为主的病兔进行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的观察以及对送检病兔病原分离鉴定并进行了致病性研究,诊断为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并介绍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外毒引起的肠毒血病,引起家兔急性水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兔以消瘦,眼球下陷,急性血痢或水样腹泻,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达70%以上。该病在养兔场和农村散养户中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养兔业的发展。发病兔致死率很高,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现将浦城县富岭镇某养兔专业户饲养的肉兔发生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万金 《畜禽业》2010,(6):88-89
<正>断奶幼兔胃肠功能尚未健全、消化能力不强、饲养管理不当、环境阴暗、突然改变饲料配方(加大精料含量)往往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代谢紊乱而发生腹胀、腹泻、痢疾等胃肠疾病。笔者通过对一批断奶幼兔肚胀、腹泻和痢疾病的调查防治,发现兔舍潮湿阴暗、饲料发霉变质,或突然改变饲料配方(人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移福建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前肠(1 C_1)、中肠(1 C_2)和后肠(1C_3)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424、444和414;三组样品的菌群物种丰度没有较大差别,但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群方面,后肠的优势菌群为Haliea属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分别占后肠总菌数的11.97%和10.37%),而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群均是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两者在前肠菌落中的占比分别为27.91%和6.08%,在中肠中的占比分别为33.24%和6.97%。在重复性方面,三组样品的菌落组成都有重叠,重叠率为74.35%,其中前肠与中肠相似度较高,菌株种类有90%以上重叠。本文研究为仿刺参肠道益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3月龄以内的幼兔较易发生一种“干瘦病”。其症状为:病兔食欲减退,被毛暗淡无光或脱毛,弓背行走,眼结膜苍白,逐渐消瘦,最后衰竭而死。存活下来的病兔发育停滞,失去养殖价值。1主要发病原因1.1种野兔严重退化不严格选种、选配,近亲繁殖或早配,造成后代遗传性缺陷;频密繁殖,使仔兔断乳过早或母乳不足,仔兔未能及时补料,造成营养缺乏性干瘦。  相似文献   

9.
谢荣敏  叶寿华 《畜禽业》2006,(16):44-45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外毒引起的肠毒血病,引起家兔急性水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免以消瘦,眼球下陷,急性血痢或水样腹泻,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达70%以上。该病在养免场和农村散养户中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养免业的发展。发病兔致死率很高,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现将浦城县富岭镇某养兔专业户饲养的肉兔发生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浦城县富岭镇某养兔专业户饲养的肉仔兔于2006年6月5日开始相继发病,以急剧下痢、水泻、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至6月10日共死亡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兔病一直是养兔业的大敌,特别是魏氏梭梭菌性肠炎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危害兔群生长,造成经济损失惨重。兔病的防控技术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针对当前情况,将一例肉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0月,利用 PCR-DGGE 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 DGGE 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 Robiginitalea sp.和 Silicibacter sp.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0月,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DGGE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Robiginitalea sp.和Silicibacter sp.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5,(10)
<正>肉兔养殖每年6—8月都有3个月的酷暑期,有些养殖场由于兔舍结构简单,设计布局不合理,加之兔舍肉兔汗腺不发达,调节高温的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肉兔中暑,生产性能下降,出现食欲不振和抗病力降低等情况,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对怀孕母兔和幼兔危害很大。1做好防暑措施6—8月的高温期间,极易造成兔舍闷热、潮湿、通风不良、加之有时饲养密度过大,缺少饮水等都可能发生中暑。一般中暑表现:全身无力,不食,  相似文献   

14.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
草鱼三元病原菌融合子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将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和鱼害粘球菌菌株融合,构建二元融合菌株AM-1,再将AM-1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融合,构建三元融合菌株AM-2。对AM-1和AM-2菌株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抗体效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1活菌椭圆形,无鞭毛,死菌短杆状,AM-2菌株短杆状,有鞭毛,它们的生理生化性状介于3原始亲本菌株之间;用AM-2菌株对当年健康草鱼种进行人工感染攻毒,被攻毒草鱼种具有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的部分症状;AM-2菌株抗原的受免草鱼种对荧光假单胞菌、鱼害粘球菌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达64.90%、68.00%、67.00%,抗体效价最高达1∶256、1∶256、1∶512。测定了AM-1和AM-2菌株及亲本DNA含量并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AM-1和AM-2菌株DNA含量明显高于任一原始亲本。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16.
魏观勤 《畜禽业》2015,(2):88-89
<正>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或E型魏氏梭菌所产外毒引起的肠毒血病,引起家兔急性水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均有感染性,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临床上以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兔消瘦,眼球下陷,急性腹泻、排黒色水样或带血胶冻样粪便,盲肠浆膜有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对养兔业的发展危害极大。现将古田县某规模养兔场暴发兔魏氏  相似文献   

17.
以皱纹盘鲍脓足病致病病原- - 创伤弧菌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体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检测创伤弧菌的双抗夹心ELISA 检测法。结果表明,双抗夹心ELISA 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出含菌104 个/ml 的菌悬液。与创伤弧菌对照菌株有明显的阳性反应不与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河流弧菌等8 株对照菌株产生影响检测结果的交叉反应。应用该法检测30 份病鲍样品,阳性检出率为66 .7 % 。  相似文献   

18.
草鱼肠道微生物对食物改变适应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先饲喂人工饲料再饲喂苏丹草,运用PCR-DGGE的方法,比较了食物改变引起的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饲喂同种饲料的草鱼后肠与前、中肠样品间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TH0-F0=-2.268,P0.05;TH0-M0=-2.470,P0.05),饲喂不同种食物的相同肠段样品间菌群结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后肠样品Shannon指数H'一般不低于4.25,而前、中肠样品H'均未超过4.25。对后肠样品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改变11 d之后,后肠微生物菌群基本达到稳定。结果表明,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菌群结构不同,后肠样品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食物的改变会对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快速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I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0.
3常见鱼类爱德华氏菌病及症状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的鱼类疾病统称为鱼类的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asis),由Etarda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鲶鱼气肿性腐败病(emphysematous putrefactive disease of catfish,EPDC),又称迟钝爱德华菌病;由E.ictaluri引起的则主要是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hannel catfish,ESC)和黄颡鱼红头病 (Red-Head disease of Yellow catf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