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抗菌肽crunstin A(Lvcrustin A)在毕赤酵母菌中的表达情况,为研发出一种基于重组蛋白crustin A的新型水产药物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法(PAS)合成Lvcrustin A基因,然后将Lvcrustin A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YE-GAPα,所得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TOP10,以质粒提取试验盒提取的重组质粒p YE-GAPα-Lvcrustin A电转至毕赤酵母菌GS115;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析融合蛋白Lvcrustin A的表达情况,并通过保护试验验证融合蛋白Lvcrustin A对副溶血弧菌的抵抗作用。【结果】以构建的重组质粒p YE-GAPα-Lvcrustin A电转毕赤酵母菌GS115,获得的重组菌株在30℃下摇床(220 r/min)培养24 h即可获得融合蛋白Lvcrustin A,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增多。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纯化的融合蛋白Lvcrustin A能被抗His抗体识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Lvcrustin A对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抵抗力。【结论】利用表达质粒p YE-GAPα和酵母菌GS115可成功重组表达获得Lvcrustin A,且获得的Lvcrustin A具有促进凡纳滨对虾抵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及研制具有粘膜免疫佐剂活性的无毒重组LTB,采用PCR方法从产毒型大肠杆菌H44815菌株扩增获得LTB完整编码区DNA,将其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分泌信号肽基因下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IC9K-LTB;重组质粒经核苷酸测序确认并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菌株KM71,PCR筛选转化子,并以小量诱导表达筛选高效表达工程菌株,最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甲醇诱导上清中的LTB及采用亲和层析和HiTrap Desalting预装柱脱盐纯化蛋白。结果表明,PCR克隆获得的LTB编码DNA序列与GenBank登录DNA序列完全一致,定向插入pPIC9K载体,可获得表达LTB的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K-LTB;电转化后的重组酵母菌KM71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甲醇诱导的培养基上清中含LTB,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2006—2007连续两年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30%~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边眼睛浑浊、突出及伴有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发病班点叉尾鮰分离到CMS003~CMS005、CMS009~CMS012共7株代表性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症状相同。通过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研究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6.
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罗非鱼O reochrom is nilotica被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疫苗免疫前后正、反两个淋巴细胞cDNA差减文库,富集了免疫过程中表达谱发生变化的淋巴细胞基因,并对文库进行了斑点杂交筛选、测序和ESTs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文库富集了高丰度的差异表达基因,阳性率较高。正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1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上调的基因,其中1个基因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0个基因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1个基因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9个为未知新基因;负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4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下调的基因,其中3个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5个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6个为未知新基因。进一步功能注解发现,正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免疫信号传导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肿瘤免疫相关蛋白和淋巴细胞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升高,提高了机体免疫抵抗力。负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细胞免疫相关蛋白、感染相关蛋白和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降低,可以降低机体感染和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复方蜈蚣藻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作用,将复方蜈蚣藻分别按1%、2%、3%的比例添加至饲料中,以其投喂罗非鱼,并在饲养20d后以链球菌悬液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以添加复方蜈蚣藻的饲料投喂罗非鱼,其增重率显著高于未添加复方蜈蚣藻的对照组,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且随添加比例的增加,罗非鱼增重率呈上升趋势,而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链球菌攻毒试验结果也表明,投喂添加复方蜈蚣藻饲料的罗非鱼的抗病力亦高于对照组,且添加比例越高,其抗病力越强。  相似文献   
8.
氟苯尼考单用及联用对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爱德华氏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大黄、黄连、连翘、黄芩等8种药物单用或分别与氟苯尼考联用对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氟苯尼考与其他7种药物联用的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8种药物体外单用对爱德华氏菌均具较强杀菌能力,其MIC依次为:氟苯尼考0.13μg/mL、环丙沙星0.03μg/mL、恩诺沙星0.25μg/mL、多西环素0.31μg/mL、黄芩13.33mg/mL、连翘20.00 mg/mL、黄连30.00 mg/mL、大黄33.33 mg/mL;药物联用时,氟苯尼考分别与多西环素、黄连联用时呈相加作用;分别与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大黄、连翘及黄芩联用则均呈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患暴发性败血症的六须鲶Silurus soldatovi身上分离到致病菌株(FY-024),用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对其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均符合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特征。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致病菌的分类地位,对其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距离距阵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共扩增出1 417 b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GQ924477)。系统发育结果显示,菌株FY-024与鲶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达99.6%~99.9%,聚为同一分支,进一步确认致病菌是鲶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和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Y-024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药物高度敏感,按Reed和Muench氏法计算LD50=1.08×106 cfu/尾。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患刺激隐核虫病组织病理变化。组织切片结果可见,感染鱼的鳃和体表受到直接机械损伤;鱼体在缺氧状态下,入侵的刺激隐核虫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某种毒素,也可能因刺激隐核虫感染而引发细菌或病毒继发性感染,造成肝、脾和肾脏不同程度的间接性损伤。表现为鳃部机能严重受阻,肝脏脂肪肝变性严重,肝索紊乱,血窦缩小或消失;脾脏组织结构不清晰,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等症状;肾脏结构不清晰,肾小管及肾小体缩小,肾小管细胞融合(黏连),组织间隙松散扩大,局部细胞坏死,存在脂肪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