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明确球孢链霉菌JK-1抗菌物质的基本理化性质.[方法]以稻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球孢链霉菌JK-1发酵滤液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度、蛋白酶K处理和硫酸铵盐析之后的抑菌活性;采用硫酸铵盐析对抗菌物质进行初步提纯,并通过超滤的方法初步测定该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球孢链霉菌JK-1产生的抗菌物质在高温和蛋白酶K处理的情况下抑菌活性显著降低,在pH2 ~ 11条件下抑菌活性无显著变化,而pH≥11的强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显著降低.饱和度为50%的硫酸铵即可将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完全沉淀下来,超滤发现其分子量在10 ~ 30 kD.[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球孢链霉菌的田间应用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小艳  刘玉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04-7205,7222
[目的]确定既适合B2菌株生长又能产生较强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方法]在不同的温度、pH值、NaCl浓度和各种碳源培养条件下,进行菌体生长状况研究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菌株B2在4~37℃、pH值2.0~11.0、NaCl浓度为1%~6%,以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淀粉为碳源时都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最适NaCl浓度为1%,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结论]当pH值为5.0、温度为28℃,以麦芽糖作唯一碳源时,产生的拮抗物质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氮源利用试验,优选出合适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中麦芽糖、温度和pH值3个因素的取值范围,根据Box-Benhe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子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各因子对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建立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最佳菌丝生长条件为麦芽糖含量2.46;、温度31℃、pH值7.0.在此条件下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速率达到0.480 cm/d,比优化前提高了24.7;.[结论]生长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高山被孢霉的菌丝增长速率,为更好地利用高山被孢霉菌丝的生长促进有机质废弃物降解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地区的4株有害疣孢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双孢蘑菇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采自山东、甘肃、河南、四川的双孢蘑菇湿泡病菌有害疣孢霉菌菌株SD2、GS36、HN15和SC7为供试材料,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对4株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凹玻片法分析了温度、pH、光照和相对湿度对4株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丝分别在蘑菇提取液培养基、25℃、pH6.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SD2和HN15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株SC7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菌株GS36的最适碳源为蔗糖;菌株HN15和GS36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株SD2的最适氮源为玉米粉,菌株SC7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铵。有害疣孢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30℃,pH为6.0,相对湿度为100%;光照对有害疣孢霉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小。【结论】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扁桃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ria)的生长特性,明确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扁桃叶斑病菌7d,测量其菌落直径大小或者菌丝净生长量,观察其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采用统计软件DPS7.01分析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病菌在5~35℃均能生长,在20~30℃生长较为适宜;菌丝在pH值3~13间均能生长,两个菌株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8;两个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长势最差;病菌以果糖、葡萄糖、乳糖和木糖为碳源均生长良好,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氮源处理下菌落生长状况良好,不同菌株间对不同氮源要求有一定差异.[结论]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果糖和木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绿豆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菌丝生长范围在5~35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尖孢镰孢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 ℃,0 ℃以下不产生孢子。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范围在10~35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尖孢镰孢菌在pH为6.26时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立枯丝核菌在pH为5.35时生长最快。尖孢镰孢菌孢子在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立枯丝核菌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尖孢镰孢菌的菌丝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而在以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立枯丝核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尖孢镰孢菌在以硝酸钙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而在以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立枯丝核菌在以L-半胱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8.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玉米顶腐病致病菌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b.&Reiking)Nelson]和玉米鞘腐病致病菌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镰孢菌在Czapek、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多种碳源、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亚粘团镰孢菌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层出镰孢菌最适碳源为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氮源为牛肉膏。两种镰孢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为25℃,40℃菌丝不生长。在pH 5~12范围内均可生长,pH 6时生长最快。在pH 4~8范围内层出镰孢菌生长快于亚粘团镰孢菌,而pH 9~12范围内则相反。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白头翁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头翁叶斑病病原菌银莲花壳二孢(Ascochyta anem ones Kab.et Bub.)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白头翁叶煎汁+PDA,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6,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9,在黑暗下易于形成分生孢子器,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pH在7~9较适,在光照下易于萌发,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门冬氨酸;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10 m 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法,研究了甜瓜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SA和PDA培养基最适合病菌菌丝的生长,麦芽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孢子的产生;菌丝在5~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适的温度是25℃和30℃;菌丝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9,菌落产孢的适宜pH值为5~7,全光照条件可促进菌丝的生长。在测试的碳源中,麦芽糖最适宜菌丝生长,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最适宜产孢;氮源中以蛋白胨、酵母膏和牛肉膏最适宜菌丝生长,硝酸钾和尿素最适宜产孢。甜瓜黑斑病菌对淀粉的利用能力很强。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抑制作用,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陈燕  张祥林  王翀  刘彬  王文正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1):2054-2060
[目的]研究向日葵茎溃疡病菌(Phomopsis helianthi)生态适应性中的营养和培养条件,以期建立常规生物学检测方法,以便有效采取检疫处理措施.[方法]不同营养和培养条件下(包括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酸碱度和光照),对该菌培养7d,测量其菌落直径大小和观察其生长状况.并用SPSS 12.0软件进行相应的计算处理、统计分析.[结果]向日葵茎溃疡病菌在PDA、CM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改良的查彼培养基和W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该病菌能充分利用酵母膏和硝酸钾.在6~34℃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适宜生长pH 3.0~12.0,最适pH 5.0~10.0.在全光照培养条件下有助于菌丝的生长.[结论]通过不同营养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知该病菌的最适生长条件,有助于对该病菌进行有效的检疫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向日葵黑茎病菌Phoma helianthi Taberosi生态适应性中的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常规生物学检测方法,以便采取有效检疫处理措施.[方法]不同营养和培养条件下(包括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酸碱度、光照),对该菌培养7 d,测量其菌落直径大小和观察其生长状况.并用SPSS 12.0软件进行相应的计算处理、统计分析.[结果]向日葵黑茎病菌在PDA、HL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W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该病菌能充分利用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钾.在温度4-32℃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适宜生长的PH4.0-8.0,最适PH5.0-7.0;在全光照培养条件下有助于菌丝的生长.[结论]通过不同营养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知该病菌的最适生长条件,有助于对该病菌进行有效的检疫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确定了小米5 g、高粱5 g、麦麸5 g、玉米秸秆2.5 g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明确了该菌株在加入1%硝酸铵、1%蔗糖的培养基中,20℃黑暗条件下,接种量8%、含水量80%、静置培养15 d,得到的除草活性物质活性最强。【结论】固体发酵适合于灰葡萄孢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 carotae)是作者在国内首次报道的新种。该病原引起胡萝卜斑枯病(新病害),生产损失巨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病原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温度、酸碱度、光照、碳源、氮源对该病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5℃ 30 min或50℃ 10 min;菌丝的致死温度是65℃ 30 min。该菌在pH 4~12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8~10,孢子萌发的最适pH 7~9;该菌不能在以尿素和天门冬酰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但以麦芽糖、葡萄糖、乳糖、淀粉、甘氨酸、组氨酸和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时,菌丝生长快、产孢量大;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结论】初步掌握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株来源于新疆吐鲁番市葡萄病叶上真菌的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观察菌株的培养性状,测量初生分生孢子和次生分生孢子的大小,基于ITS、LSU基因片段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该纯化菌株活化培养至不同培养基种类、光照条件、pH值和培养温度等4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下培养,混合正交试验,分析最适生长条件。【结果】培养基种类、光照条件、pH值和培养温度等4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菌株Pt4-1菌落生长具有显著影响,菌株Pt4-1在PDA、SDA培养基上较CMA培养基生长更快,菌株在 SDA培养基、半光照、pH5、温度25 ℃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最大,平均生长速率为2.29 cm/d;菌株Pt4-1在CMA培养基、半光照、pH 5、温度25 ℃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最小,平均生长速率为0.55 cm/d。【结论】菌株Pt4-1为蓝色刺孢霉Quambalaria cyanescens;菌株Pt4-1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态不同,在PDA、S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分泌紫色色素,在CMA培养基上生长但不分泌色素;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色素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放线菌C28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及对盆栽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对该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琼脂块法、生长速率法研究放线菌C28对靶标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C28对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C28的分类地位。【结果】①放线菌C28对供试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拮抗性,拮抗圈直径为10.0~22.5 mm;其无菌发酵滤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及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菌率分别高达95.0%,90.0%及93.1%。②用放线菌C28无菌发酵滤液稀释104倍处理甜瓜种子后,甜瓜胚轴、胚根长度较对照(无菌水处理)增加37.1%和12.5%;种子简明活力指数高达141.7,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③用C28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喷施处理后,甜瓜蔓枯病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42.4%和40.0%。④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放线菌C28鉴定为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结论】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C28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性,对甜瓜蔓枯病具有良好的抑菌和生防效果,对瓜类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黑核桃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生物学特性,以病原菌为靶标进行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实验,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备选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碳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结果】病原菌在供试的8种不同碳源培养基均可生长,在PDA、PSA、PCA和胡萝卜培养基培养基上长势好于其它4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其中病原菌在PDA上生长最好,其次为PSA、PCA和胡萝卜培养;病原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在(25±1)℃;病原菌在pH值3~10均能生长,其中在pH值5.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病原菌在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24 h黑暗三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其中24 h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较快,而在其它2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缓慢;12种供试药剂对黑核桃腐烂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10%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大,EC50值为0.001 mg/L,其次为16%苯甲中生,EC50值为0.017 mg/L,而47%春雷王铜毒力最小,EC50值为2 481.10 mg/L。【结论】在供试8种培养基中,最适合核桃腐烂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5,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光照。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苯甲中生和多锰锌,3种药剂可作为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的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