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高雷暴记录观测质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实践经验归纳出提高雷暴记录观测质量的方法,包括:整体判断雷暴系统,记录起止时间与方向;借助积雨云或闪电方位判断雷暴系统;观测和记录方法;雷暴天气的编发报;雷暴观测和记录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提高雷暴记录观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正确判别雷暴系统及观察雷暴移动路径的方法,并分析了几种特殊雷暴的观测和记录,以期为雷暴的观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雷暴的形成条件和雷暴来临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介绍了雷暴观测和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仪器、人身的防雷要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以期为防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09年陇东地区环县、庆城、西峰、镇原、华池、正宁6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从9年的观测资料中挑选出了192个雷暴记录。由于所选站点比较集中,1个站点发生雷暴就认为该地区有发生雷暴。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1—2009年5—9月MICAPS 8:00、20:00 500 h Pa高度场,对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得到了陇东地区雷暴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槽后西北气流型、横槽型、槽过境型、低涡后部型、阻塞高压型。其中,最有利于陇东地区发生雷暴的天气型是槽后西北气流型或横槽型,其次是槽过境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越西县近30年来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的方法,分析了的越西县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果表明:越西地区多雷暴天气,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约71.6d;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可能;雷暴日数主要发生于4~9月,平均出现60.7d,占全年平均雷暴日数84.78%;15时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6—2015年广河国家气象观测站雷暴观测资料,挑选出了208个雷暴记录。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6—2015年5—9月MICAPS 8:00、20:00 500 h Pa高度场,将雷暴过程进行划分,得到了广河县雷暴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槽后西北气流型、横槽型、槽过境型、低涡后部型。其中,最有利于广河县雷暴发生的天气型是槽后西北气流型或横槽型,其次是槽过境型。  相似文献   

7.
从在雷电资料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参考相关文献,明确了雷暴、雷电、闪电的定义、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时间记录方式,并找出了地面雷暴、闪电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定义的“雷暴日”的实质性差异并给出区分这种差异的方法。最后建议地面雷暴、闪电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应互为补充;同时,在防雷工程设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防雷减灾工作中应优先使用地闪监测网监测的地闪密度。  相似文献   

8.
在天气复杂多变的季节,对积雨云和雷暴的观测至关重要。结合实际观测经验,分析积雨云和雷暴的形成特征,总结观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提高观测质量,为观测人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积雨云和雷暴是大气探测中必有的项目,更是大气探测实行自动化后仍然由人工进行的观测项目,真实准确地观测好积雨云和雷暴,须了解积雨云和雷暴形成的过程及特征并掌握正确的观测方法.本文重点从积雨云和雷暴的形成、具备的特征、观测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进而为做好这两个项目的观测奠定基础.笔者通过14年的地面观测,积累了一些观测技巧,供气象同行在业务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10.
积雨云和雷暴的观测辨认,要真实准确地观测好积雨云和雷暴,需了解积雨云和雷暴形成的过程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该现象本身的演变,然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9年济南6测站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数年月分布和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及初终日的绝对变率、相对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济南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市雷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济南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余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为-2.5~-3.9d/10a。雷暴只发生在3~11月,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8月次之。中部山前平原较北部冲击平原和南部丘陵山区雷暴初日出现偏早,而雷暴终日结束偏晚,初终间日数延长;南部丘陵雷暴初日、终日均较平原区稳定。  相似文献   

12.
认识雷暴气候要素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是雷电灾害防御的基础。利用遵义市所辖13个县(区、市)地面气象站1960—2018年的资料,对遵义市整体区域、各县(区、市)的年、春季、夏季、3—8月等时间尺度的雷暴气候要素(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雷暴期)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遵义整体区域属于多雷区,13个县(区、市)中9个属于多雷区、4个属于中雷区。遵义整体区域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4 d,春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6 d,夏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8 d,3—8月各月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13个县(区、市)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3~6 d,春季、夏季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遵义整体区域初雷暴日有向后推迟的趋势,12个县(区、市)呈不同程度向后推迟趋势,1个县有提前趋势;遵义整体区域终雷暴日有明显提前的趋势。遵义整体区域雷暴期每10年缩短6.58 d,13个县(区、市)雷暴期均呈不同程度缩短趋势;年雷暴日在1988年左右发生一次减少突变;雷暴初日在2008年发生推迟突变;雷暴终日在2011年有一次提前突变;雷暴期在2009年发生一次缩短突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14.
张娟  杨金玲  林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6+1410-1376,1410
利用1981~2010年招远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招远地区雷暴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招远地区雷暴日数总体表现为缓慢减少的趋势,累计雷暴日638d,年平均雷暴日21.2d,年雷暴日最多37d,出现在1982年;一年中夏季雷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的28.8%。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经验频率法等分析方法,揭示大连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近60年来增加了约3 d;夏季雷暴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概率很小;雷暴初日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82 d/10年,60年来提前了近21 d;雷暴终日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5 d/10年,60年来推迟了近22 d。4月雷暴初日发生的保证率迅速上升,雷暴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升较快,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032 d/10年,近60年来延长了约42 d。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1年镇江市雷暴日监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年来镇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雷暴日最多、冬季最少;各县市月平均雷暴日均呈单峰型,7月雷暴日数最多;镇江市雷暴日存在6年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镇江市雷暴日突变年为1966年。  相似文献   

17.
李锁玲  孟瑞娟  孙秋生  侯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3-16264,16291
[目的]研究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菏泽市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菏泽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年际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菏泽市年均雷暴日为25 d,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1.9 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月最多。初终日间隔最少86 d,最多264 d。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9月16日。雷暴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雷暴的预测、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曾清江  王祥明  谢良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66-1967,1982
利用浙江省瑞安市1960~2006年4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分析了瑞安市雷暴日数的年、季、月变化,雷暴持续期及不同保证率下的雷暴初、终日,并利用马尔柯夫概型统计方法对2007年的雷暴日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瑞安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 d;平均初日为2月2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6日;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以8月最多,12月最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988年以来,每年雷暴发生的日数有减少的趋势。应用马尔柯夫链预测2007年瑞安市的雷暴日数为32~38 d,并就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和预测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海省海南地区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雷暴资料,采用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结果表明,近50年来青海海南地区雷暴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2.7d,但各地变化特征不一致。年雷暴日数少的地区雷暴日数的减少趋势明显,而雷暴日数多的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提前趋势;雷暴期呈显著缩短趋势,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