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广东省主产烟区烤烟样品的糖含量、氮含量及其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和施木克值较高,总氮、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适宜,蛋白质含量较低,糖碱比的变异系数(32.28%)最大,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11.62%)最小。烤烟总糖、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施木克值在不同等级间差异极显著,还原糖含量在不同等级间差异显著。烤烟还原糖、总氮、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极显著。总氮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还原糖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牧草叶绿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牧草中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分别测定了苜蓿、聚合草、串叶松香草3种牧草初花期的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并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品种间的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存在差异,牧草叶绿素a、b、a+b含量及a/b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苜蓿、聚合草、串叶松香草中蛋白质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显著相关,从综合效应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0.677。表明,影响牧草蛋白质合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叶绿素a/b,其次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为富硒玉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同一环境中48块样地土壤及其收获的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及玉米的硒含量,分析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土壤平均硒含量增加,玉米平均硒含量随之增加;玉米平均硒含量与土壤平均硒含量的比值为0.196 3~0.201 6,玉米对土壤硒的吸收稳定。【结论】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在发展富硒玉米时,选择硒含量较高土壤种植玉米,以保证玉米产品的高硒含量。  相似文献   

4.
辣椒素含量测定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通过试验筛选出了煤油-丙酮溶液为测定辣椒素的理想提取液,并对比色中的波长进行了选择,最佳吸收波长为760nm,测定浓度的控制范围为2.5-μg/ml,同时对辣椒的果皮、果实、种子不同部位的辣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了西藏林芝地区农田土壤中有效铁的含量,并分析了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对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农田pH值平均为7.14,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7 g/kg,有效铁平均含量为14.83 mg/kg(属2级),土壤有效铁随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随pH值的增多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小麦子粒戊聚糖含量及与蛋白质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2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选用有代表性的18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小麦子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采用最远距离法对参试的18个小麦品种子粒的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以及蛋白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三类。  相似文献   

7.
水分含量对近红外测定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分含量对近红外测定小麦蛋白质含量结果的影响。[方法]以全籽粒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近红外品质分析过程中水分含量对小麦蛋白质含量预测结果的影响。在连续改变样品水分含量的条件下采集小麦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并用预测模型测定它们的蛋白质含量。[结果]水分对近红外光谱吸收及预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小麦水分含量的升高使其在整个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吸收都明显增大,直接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测定误差随样品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当样品水分与建模样品水分含量相近时,样品水分差异引起的测定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结论]在用近红外测定小麦蛋白质含量时,应使待测样品保持合适的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了桑叶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富硒桑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选择安康市部分地区的桑叶及对应的土壤,对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桑叶硒含量为0.015 3~0.289 6 mg/kg,对应的土壤的硒含量为0.250 6~1.614 6 mg/kg。对桑叶和土壤硒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增加土壤的硒含量,可使部分区域的桑叶硒含量升高,但不适用于所有区域,部分区域中二者呈现负相关,说明桑叶对硒的利用,除与土壤硒含量有关,还与其他条件有关。硒富集系数的差异也说明生长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桑叶,其富集硒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了重庆市50余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及部分蔬菜中硝酸盐与钾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约20种主要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过或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对食品中硝酸盐的限量标准;②不同品种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③蔬菜中的钾与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回归模型为指数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10.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速效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9个蛋白质、油分及二者总量含量高低不同亲本的23个组合,研究了亲子代及F#-1、F#-2和F#-3世代间均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类型品种间的杂交均以双亲含量高的,其后各世代的表现较好,双亲中只要有一亲较好,其后代的表现不会太差。父母本含量的高低对后代表现的影响基本相似,同母本上伴随着父本或同父本上伴随着母本含量的提高,其后各世代的含量提高,但也有一定的父母本之间及含量与世代的互作。蛋白质和总量含量的遗传可能无细胞质效应,但油分含量在少数组合中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籽粒含糖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6个新选甜玉米自交系及其15个F1组合在授粉后不同时间籽粒含糖量的遗传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授粉后不同时间籽粒含糖量有极显著差异,以授粉后20 d籽粒含糖量较高;要获得含糖量较高的甜玉米组合,需要选择双亲含糖量均表现优良的亲本材料进行组配,亲子遗传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含糖量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非加性基因的作用相对很小,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控制含糖量遗传的增效基因为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小麦高蛋白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原则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二所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F1~F5材料及其中4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分析,探讨了小麦高蛋白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的原则和效果。结果表明,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在F2有超亲分离;世代之间各组合的群体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籽粒恒白质含量的遗传力因估算方法,群体大小、材料特点等不同而有变化,依遗传力大小看,群体>个体、后期世代>时期世代、高蛋白组合>低蛋白组合;选择效果与亲本特点有密切关系,不同选择方法对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效果因杂交组合类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用19个亲本配制的6个组合,研究了 F_2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后代与亲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组合 F_2代的蛋白质含量都呈正态分离;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后代有广泛的变异,超亲现象普遍,遗传力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好;MP 与 F_2显著正相关,在亲本和中亲值相似的条件下,遗传丰度大的组合后代遗传变异广泛。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亲本在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F2、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GCA和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二个世代的gcaMs/scaMs值大于1或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明显增加,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在F2的胚乳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很大,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种子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种子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配合力效应两世代间相关不显著,亲本稻米直链淀含量的高低与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20-2622
[目的]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形指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果形指数遗传均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分含量、淀粉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与广义遗传力差异较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可以在早代进行表型混合选择;而蛋白质含量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其狭义遗传力与广义遗传力差异较大,以晚世代选择为好。各品质性状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在同一组合中同时提高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非常困难,选育专用型品种的育种策略是品质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番茄对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04957(感),04968(感),L3708(抗)和Wva700(抗)4个抗感不同的番茄品种,按Griffing(Ⅰ)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置组合,接种番茄晚疫病,调查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不同品种、不同组合间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②供试品种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Wva700,L3708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二者在配制抗性组合时是较为优良的杂交亲本。Wva700×04957,Wva700×04968组合特殊配合力最高,有进一步研究利用的价值;③抗性遗传中加性效应是主要的,同时存在部分显性,存在细胞质效应;④广义遗传力为90.64%,狭义遗传力为81.48%,均较高,说明亲代对后代的影响作用较大,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基因累加的方式在后代中表现出来,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马铃薯野生种S.demissum与普通栽培品种Katahdin回交一代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细胞效应,以2份回交一代材料、2个栽培品种按GiffingⅢ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应用细胞遗传效应分析方法,对正反交两种组配类型的回交一代群体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细胞质遗传效应、组合的细胞核效应在所有测试性状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组合的细胞质核互作效应在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其他4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同一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值在不同亲本间差异较大,并且同一性状的细胞核效应值和质核互作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差异亦较大。亲本间正反交两种不同回交改良方式对回交后代群体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3种不同类型大豆杂交组合F2至F4代为材料,采用混合选择和系谱选择按成熟期及种粒大小进行集团定向选择,以比较两种方法的选择效果及其与组合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选的材料成熟略晚1~2日,平均百粒重较大,且变异系数高;而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选的材料有成熟略晚、种粒较大倾向,但是两种选择方法均能选出相似的生育期类型及种粒大小类型。大豆种间杂交后代随着向大粒方向选择,植株变矮、茎秆增粗、倒伏性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性状得以改善。在F2代根据植株个体表现进行熟期或种粒大小分组定向选择,这种趋势能有效地保持到高代。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易于选取高产高蛋白个体;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易于选取植株形态与产量性状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