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PPA──ELISA检测ILT抗原吕敏娜(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inkedim-muncoorbentasszy简称ELISA)是Engvall和Pelmann于1971年提出的应用于检测抗原或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病病毒血清6型毒株(EHDV-6),掌握分离毒株的遗传特征。【方法】对设立于我国云南和广东省的哨兵动物定期采血,进行EHDV感染情况监测与病毒分离培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分离EHDV的血清型,采用一步法RT-PCR对分离的EHDV-6毒株基因节段2、3、6(Seg-2、-3、-6)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2012—2016年,从云南省和广东省的哨兵动物中分离出25株EHDV毒株,其中,11株为EHDV-6型。中国EHDV-6型毒株的Seg-2、-3与-6均属Eastern型,核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1%、98.9%和98.8%,在系统发生树上分别聚为1个独立的中国支系。在日本引起疫病暴发的EHDV-6型毒株与中国EHDV-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日本EHDV-6型毒株在系统发生树上处于中国支系内部,Seg-2、Seg-3与中国毒株的核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5%和93.9%。【结论】云南和广东省流行的EHDV-6型毒株核酸与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日本和中国的EHDV-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提示中日之间可能存在EHDV的流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我国EHDV-6型毒株流行病学分析、致病性、病原学诊断与疫苗制备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ELISA诊断方法研究──SPA─ELISA检测ILTV抗原方法的初步建立彭万强,黄承锋,吕敏娜,孔庆飞,朱治远,幸桂香,杨海金(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葡萄球菌A蛋白(SaphylococcusProteinA─S...  相似文献   
4.
新孢子虫dNcSRS2重组蛋白间接ELISA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晶  余劲术  刘群  汪明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10):1036-1041
利用新孢子虫体外重组表面蛋白dNcSRS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对各项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判定标准,建立了检测新孢子虫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对多例血清检测表明,所建立的诊断试剂盒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进口的IFAT及两种商品化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符合率均达到92%以上。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236份奶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进行检测,阳性率为22%。这是国内首次利用重组蛋白建立的诊断试剂盒,该方法的建立将为牛新孢子虫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给11日龄雏鸡分别口服接种鸡传染性腔上囊炎(IBD)弱毒疫苗(法贝灵,IBD-Blen)1和3头份后,于不同时间采集脾和腔上囊组织,分离纯化淋巴细胞,常规方法抽提总RNA,以鸡伊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两种组织中鸡Toll样受体7(ChTLR7)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接种IBD弱毒疫苗前,试验鸡脾和腔上囊组织中均有ChTLR7的微量表达,疫苗接种后第7h,脾中ChTLR7 mRNA的表达开始显著上调,至接种后第12h达峰值,此后迅速下降,至第130h时降至疫苗接种前的水平;而腔上囊组织中ChTLR7 mRNA的表达自接种后第12h开始增加,第24h时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约72h后恢复至疫苗接种前水平。表明ChTLR7可能参与了IBDV感染早期的天然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广东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广东省牛羊蓝舌病(BT)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与2014年的4月~7月在广东省13个市的不同牛场和羊场随机采集716份血清样品。采用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对这些血清样品进行BT病毒(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TV抗体的阳性率为56.70%(406/716)。其中牛和羊BTV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9.62%(362/520)和22.45%(44/196),表明广东省牛羊普遍存在BTV感染,而且牛的感染率比羊高。通过对新生犊牛的BTV抗体跟踪,分析其母源抗体的存在以及其维持时间,结果显示新生犊牛能够获得7周以上的被动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广东地区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的血清型、耐药状况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从规模化鸭场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利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试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核心基因组遗传进化树。【结果】共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168株,血清1、2、3、5、6、7、8、10型均有流行,血清1型的菌株高达54.17%(91/168),其次为2型,占27.97%(47/168)。48株代表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盐酸环丙沙星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均超过80%;对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于30%。受试菌株对5~12种药物耐药,共有44种耐药谱型。成功获得46株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共检出6种耐药基因,其中,耐药基因erm(F)和tet(X)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3.91%(34/46)和82.60%(38/46),同时携带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95.65%(44...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6-PI)的生化特性,本研究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原核表达。根据NCBI已公布的E.tenella Houghton株G6-PI的基因序列(GI:298161921)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扩增EtG6-PI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ColdI、pCold43a中,构建重组质粒pColdIEtG6-PI、pCold43a-EtG6-PI,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Rosetta(DE3),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E.tenella G6-PI的ORF序列(1650 bp),编码550个氨基酸;重组菌pColdI-EtG6-PI、pCold43a-EtG6-PI均能成功诱导表达,其中pCold43a-EtG6-PI表达部分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物纯化后可用于酶生化特性分析。柔嫩艾美耳球虫G6-PI基因的成功克隆表达为该酶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疫里默氏杆菌 (Riemerellaanatipestifer,简称RA)病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anatipestifer,简称PA)病、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新鸭病 (Newducksyn drome)、鸭败血症 (Ducksepticemia)、鸭疫综合征 (Anatipestifersyndrome) ,Segers于 1 993年通过对其分子生物学分析而改称为RA。它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 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ckson和Hibe…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简称RA)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它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大多数鸭场均发生此病,且日益明显,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