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鳗鲡疱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葛均青  杨金先  龚晖  林天龙 《水产学报》2014,38(9):1579-1583
为获知鳗鲡"脱粘败血病"与病毒的关系,实验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的欧洲鳗鲡内脏器官组织匀浆液中纯化了病毒粒子,负染后利用电镜观察;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然后,提取病毒DNA,利用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接种匀浆上清液的EO细胞出现细胞融合的病变效应;分离病毒的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约为200 nm;从感染病毒的细胞上清液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鳗鲡疱疹病毒欧洲株(AngHV-1)的序列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利用EO细胞分离了一株鳗鲡病毒,经形态观察和DNA分析,确认该病毒为鳗鲡疱疹病毒,命名为AngHV-FJ。该研究为深入开展鳗鲡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鳗鲡"脱粘败血病"的防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2.
鳖致病性蕈状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眼球溃疡"病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眼玻璃体、心血分离到菌株B1014,经人工感染确定其为致病菌。采用形态特征观察、细菌生化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首次证实该致病菌株B1014是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  相似文献   
43.
3种饲料添加剂对欧洲鳗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使用3种饲料添加剂3个月后对欧洲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特免皇、强肝灵、康力维对欧洲鳗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8.80%、10.67%、13.79%: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1.00%、12.00%、15.00%;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5.59%、3.76%、3.82%;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52%、1.24%、0.45%.结论:特免皇是最佳饲料添加剂,可明显提高欧洲鳗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4.
鳗鲡病毒性疾病病料中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对2006~2012年收集的发病濒死鳗鲡病料进行分类,确定疑似鳗鲡病毒性疾病病料36份,提取病料主要内脏器官(肝、脾、肾)DNA,进行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从"脱粘败血病"、"红头病"、"烂鳃病"的鳗鲡病料中检测到6份阳性结果,表明这些疾病可能是由鳗鲡疱疹病毒引起的。DNA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病毒DNA聚合酶基因片段与分离自台湾、日本及欧洲的病毒株完全一致,表明这些病毒可能为同一病毒株。  相似文献   
45.
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致病性,本实验采用一株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NA16108),研究了其对欧洲鳗鲡幼鳗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注射AngHV的鳗鲡体表出现黏液脱落、鳍条出血、红头等症状;鳃部出现黏液增多、出血,肝脏褪色、肿大,脾脏和肾脏肿大等病变;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鳗鲡的体表黏液及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次级鳃瓣增生、呼吸细胞肿胀坏死,脾脏细胞坏死、黑色素细胞聚集,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变窄等病理症状;这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一致。致死率分析显示,从第4天开始攻毒组鳗鲡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和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26.7%和56.7%;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攻毒鳗鲡肝脏、脾脏、肾脏、肠道、鳃和皮肤黏液中均可检测到AngHV;另外,用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从攻毒鳗鲡主要内脏器官中重新分离出AngHV,表明鳗鲡发生了AngHV的系统侵染。研究表明,AngHV是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致病病原,这为深入开展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抗生素的滥用,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绿色饲料是21世纪饲料工业、养殖业的必然出路。牧乐888系列系江苏扬中市兽药厂在多年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开发生产的中药饲料添加剂,经试验证实可提高多种动物的生产性能,亦能加快鱼类的生长。为进一步验证其应用效果,1998年8月我们对不同规格欧鳗进行喂养试验,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牧乐888-Ⅷ由江苏扬中市兽药厂提供。在鳗鲡选别时,选择规格相近的鳗鲡分成试验组B和对照组A,试验组饲料为基础商品饵料,添加0.2%牧乐888-Ⅷ,对照组不…  相似文献   
47.
1核酸疫苗的技术起源免疫接种是人类和动物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医学方法。小儿麻痹症、麻疹等病毒疫苗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儿童死亡率;牛痘苗的使用最终消灭了令人恐惧的烈性传染病———天花。尽管疫苗学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人类和动物医学还有许多不可征服的疾病,诸如癌症和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多种寄生虫感染,现有疫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采用新科学、新技术加以解决。核酸疫苗技术的诞生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希望犤1犦。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Wolff等与圣地亚哥生物技术公司的Felgner等试…  相似文献   
48.
嗜水气单胞菌重组β-hemA-ISCOMs对鳗鲡的浸泡免疫效果=Immune effects of the eel after immersed with ISCOMs containing recombinant β-hemA of Aeromonas hydrophila[刊,中]/吴宗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龚晖,陈红燕,杨金先,刘晓东,林天龙//水产学报,-2007,31(3),-374~378 应用嗜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制备成免疫刺激复合物(β-hemA-ISCOMs),通过浸泡途径免疫鳗鲡,测定免疫鱼细胞和抗体应答水平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1)β-hemA-ISCOMs在电镜下呈笼格状颗粒,直径约40 nm;(2)一免后第44天,β-hemA-ISCOMs免疫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非β-hemA-ISCOMs免疫组(P<0.05);(3)免疫浓度在30~120 mg•L-1时,β-hemA-ISCOMs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与浓度正相关,且显著高于ISM1312佐剂组与无佐剂组(P<0.05);(4)免疫浓度在30~120 mg•L-1时,β-hemA-ISCOMs免疫组存活率与免疫接种剂量正相关,在同等剂量下,β-hemA-ISCOMs免疫组的存活率高于其它组。因此β-hemA-ISCOMs浸泡免疫可诱导宿主产生细胞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保护性免疫,ISCOMs技术适用于制备浸泡型渔用疫苗。图3表4参13  相似文献   
49.
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本实验利用一株从欧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病毒株,研究了其增殖特性及其对主要鱼类细胞系的感染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热、酸碱、氯仿和乙醚等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结果发现,AngHV感染的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内可见典型的疱疹病毒样颗粒,细胞出现时序性细胞病变;AngHV可在EO细胞系内稳定传代,较适宜扩繁温度为25~27°C,不能在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illoma cyprinid cell line, EPC)、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 line, CO)、胖头逓肌肉细胞系(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 line,CHSE-214)、虹鳟性腺细胞系(rainbow trout gonad cell line, RTG-2)及蓝鳃太阳鱼细胞系(bluegill fry cell line, BF-2)等鱼类细胞内增殖;理化特性分析表明,37°C处理30 min,AngHV滴度降低不明显,而56°C处理30 min可完全灭活AngHV;AngHV对酸(pH 3.0)敏感,而对碱(pH 10.0)较耐受,同时对氯仿和乙醚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AngHV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经济性鱼类之一。为扩充完善大黄鱼体细胞库,丰富其病毒学、细胞毒理学及细胞工程学研究手段,以大黄鱼肾脏组织为材料,进行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探索,构建大黄鱼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黄鱼肾组织细胞系(YCK)。原代培养使用组织块贴壁翻瓶法,标准传代培养是以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使用添加10%胎牛血清(FBS)的M-199,在27℃下进行密闭培养,每72h完全换液1次。该细胞系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在上述培养条件下生长旺盛,经过400多天的连续培养,已经成功传代超过70次,第65代YCK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36.12h。对常用的鱼类细胞培养基进行适应性筛选,确认M-199是最适合该细胞系的培养介质,也可适用于其他大黄鱼细胞的培养。对该细胞系的染色体分析表明:虽然出现了异倍化现象,但该系依然符合2n=48的二倍体细胞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