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2009年8月对圆明园九州景区水体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密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大型水生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水治理的途径,旨在为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2.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3.
随着现代化工业以及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以及人为干扰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对红树林湿地的面积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体富营养化的破坏。本文采用酸催化法、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进行甲酯化方法筛选,选取最优甲酯化法对海南红树林湿地保护公园(海南澄迈)内8个采样地点的水体样品的有机溶剂提取物进行甲酯化衍生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选择离子的检测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和归一法分析,并用碳数组成参数和分布特征探索园区内水体油状污染物来源,提出改善园区内水体改善的合理建议,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海南红树林湿地保护公园内水体油状污染物主要成分为烷烃(占比超过70%),其中正构烷烃呈现出以低碳数为主的分布特征,碳数分布范围在C10~C33,其主峰为nC17且L/H分布范围为1.51~2.19,发现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浮游生物和藻类输入。  相似文献   
44.
拉萨河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4-5月对拉萨河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76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4.04×10~4~16.04×10~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10.18×10~4ind/L,生物量变化在0.037~0.37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13 mg/L;浮游动物4门51种(属),密度的变化范围是45.00~125.00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84.09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06 8~0.063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041 mg/L。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种类为主;浮游生物的密度与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循环水对池塘中氮、磷含量、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隶属6门47属;非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0种,隶属6门48属,循环塘与非循环塘均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各塘种类总数的40.86%、42%。两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循环塘为247.68~1133.31(×104ind/L)和3.07~10.83 mg/L;非循环塘为511.68~1773.3(×104ind/L)和4.48~17.34 mg/L。循环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比非循环塘要低,且差异性显著(P<0.05)。循环水鱼塘中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42种,非循环水池塘68属88种,在试验期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是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种数变化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52.38%、33.34%;而非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2.05%、48.86%。其中循环塘72~708.11 ind/L和0.41~1.69 mg/L;非循环塘152.9~208.20 ind/L和0.26~0.46 mg/L。循环塘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非循环塘(P<0.05)。循环塘与非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1.39~1.62和1.16~1.48之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0.50~1.95和1.08~1.45之间。结果表明:循环水对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出现率、丰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6.
47.
淡水池塘虾蚌混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混养池塘罗氏沼虾产量(866.70±214.92kg/m2)极显著高于单养池塘(533.30±104.24 kg/m2)。结果表明,虾蚌混养对池塘中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虽然对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不造成影响,但明显地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并且虾蚌混养可提高虾类产量。  相似文献   
48.
20 0 2年 7月 2 2日对太平湖的浮游生物现状进行了研究。太平湖浮游生物种类共计61个种 (属 ) ,浮游植物有 39属 ,浮游动物为 2 2个种属。太平湖浮游生物量的特点是浮游植物高而浮游动物低。浮游植物量为 33 91mg/l,优势种群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裸藻门 ,从分布上看中、上游浮游植物量明显高于下游 ,上层高于底层 ;浮游动物量为0 45mg/l,优势种群为轮虫 ,其分布规律是上游高于中、下游 ,底层高于上层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为 1 2 66g/m2 ·d ,水柱日毛产量为 2 0 91gO2 /m2 ·d ,浮游生物可提供的鲢、鳙鱼产力为 2 1 1 63kg/hm2 。太平湖为超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49.
三种方法处理后养殖海水的浮游生物变化及培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成波 《水产学报》2005,29(1):137-142
1992年始于福建和粤东、1993年流行于全国沿海地区的大面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我国养殖对虾总产量由1992年的22×104t,锐减到1994年的5×104t,给沿海地区对虾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1-4]。到2001年,我国对虾产量已经恢复到30×104t,主要得益于广东、海南和广西3省区的对虾养殖得到恢复和发展,而我国其他对虾养殖省区对虾产量仍没有恢复到1992年水平。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虾养殖和病害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对虾病毒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5-7]。为探寻更有效的对虾健康养殖模式,有效控制病害的暴发流行,笔者在海南莺歌海洋生物技…  相似文献   
50.
Chemical interaction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ecology of marine foodwebs. Dimethyl sulfide (DMS) is a ubiquitous marine trace gas that acts as a bioactive compound by eliciting foraging behavior in a range of marine taxa including the copepod Temora longicornis. Production of DMS can rapidly increase following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on phytoplankton. Her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grazing-induced DMS elicits an increase in foraging behavior in the copepod Calanus helgolandicus. We developed a semi-automated metho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grazing-mediated DMS 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ime budget tethered females allocate towards slow swimming,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feeding. The pooled data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25 min time budget allocated towards slow swimming between high (23.6 ± 9.74%) and low (29.1 ± 18.33%) DMS treatments. However, there was a high degree of variability between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individual copepods. We discuss the need for more detailed species-specific studies of individual level responses of copepods to chemical signal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opepods and their pr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