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51.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2.
The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in trophic structure of the plankton community, as defined by total and relative carbon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PP), bacteria (BA),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HNF), microzooplankton (MZ), and herbivorous (HNZ) and carnivorous net-zooplankton (CNZ),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an inshore–offshore transect from the innermost part of Osaka Bay to the Pacific Ocean off Kii Channel, Japan, in June 1991. Based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ter and topographical features, the transec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rophic areas, i.e. eutrophic, mesotrophic and oligotrophic ones. The average carbon biomass of the total plankton community was highest (438 mg m−3) in the inshore eutrophic area, and declined steeply offshore (141 and 26.6 mg m−3 in the mesotrophic and oligotrophic areas, respectively). In the offshore oligotrophic area, the relative biomass of BA to PP and the relative biomass of small heterotrophs (i.e. BA, HNF and MZ) to the total heterotroph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areas, indicating that the microbial food chain predominated. In the mesotrophic area, the biomass of HNZ (primarily copepods) was conspicuously high, 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PP, suggest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grazing food chain prevailed. Because of this short food chain, a productive fishing ground is formed there. In the eutrophic area, the biomass of HNZ was much smaller relative to the enormous biomass of PP, indicating that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was not utilized directly by the metazoan zooplankton. Howeve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small heterotrophs to the total heterotrophs' biomass was higher in this area, as in the oligotrophic area.  相似文献   
153.
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三,盐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1982-1990年间对盐池生物资源所进行的5次调查的结果,该湖水型一般为NaMgSO4Cl型或MgNaClSO4型,盐度4.95-311.5g/L,pH值为7.5-10.6,碱度2.5-22.4mmol/L。共见到53种浮游植物,47种浮游动物、种底栖动物和1种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类主要有盐藻,隐头舟形藻,舟形藻,孟氏小环藻,小颤藻,普通小球藻,湖生卵囊藻,卤虫,褶皱臂尾轮早,蒙古裸腹Sh  相似文献   
154.
为探究广东韩江潮州市饮用水源保护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潮州段设立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韩江潮州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0种,隶属8门103属,其中绿藻门42属99种,硅藻门21属87种,蓝藻门24属70种。全年有9个月的种类组成以硅藻门为绝对优势种,绿藻门仅在6、9、10月种类数多于硅藻门,表明该江段浮游植物组成为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在0.83×106~1.99×106个/L,月均丰度为0.90×106 个/L,全年以硅藻门丰度最高,占47.01%。优势种11种,硅藻门5种,隐藻门4种,蓝藻门和裸藻门各1种,其中颗粒沟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是绝对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14~5.08,平均值4.4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9~0.99,平均值0.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2.60~6.85,平均值5.08,表明水质为轻度污染。Cluster聚类和NMDS排序分析显示,物种构成可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2019年2–7月,类群II包括2019年8–12月和2020年1月。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水环境因子主要是透明度和亚硝态氮,影响颗粒沟链藻分布的是盐度和水温,影响隐藻门分布的主要是透明度、pH和水温。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韩江潮州段为Ⅱ类水,多样性指数显示为轻度污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物种显示水体为偏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155.
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0.05);与水温、pH、透明度、溶氧、亚硝酸盐、氨氮、总磷和盐度等水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饲料投喂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5);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7(P<0.01)。将饲料投喂量和水质指标与浮游生物量进行RDA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投喂量和总磷分别是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且多元回归数据模型拟合较好,预测模型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解释率分别为65.4%和44.8%,模型分别为Y1=16.07X4+13.60X3+11.10X2+2.22X6-2.20X5-2.06X1-51.57、Y2=2243.92x4+5.54x3+0.90x2+0.006x1-57.48(其中Y1是浮游植物生物量,X1、X2、X3、X4、X5和X6分别是透明度、亚硝态氮、pH、总磷、氨氮和溶氧;Y2是浮游动物生物量,x1、x2、x3、x4分别是饲料投喂量、透明度、pH、盐度)。咸淡水集约化池塘饲料投喂量对池塘总氮浓度和浮游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对池塘氨氮的吸收能力间接影响池塘饲料投喂量,且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饲料投喂是否过量。以上结果提示,在养殖生产中,饲料投喂量需结合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预测模型Y1和Y2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该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在40~70 mg/L为宜,池塘水环境相对较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56.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7.
上海黄浦江倪家浜口浮游生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市黄浦江倪家浜口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园后滩水系和东方体育中心人工湖的重要取水口,其水体状况直接影响世博园后滩湿地、世博园生活与日常杂用水,以及体育中心人工湖水体景观。为评估该地区水体健康状况,为后滩水系和人工湖取水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提供依据,我们根据2007年2月至12月倪家浜口不同潮位调查,分析了该区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45属,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等;浮游动物3门32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等。叶绿素a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分析显示,浮游藻类香农威尔指数为0.88~2.96,浮游动物香农威尔指数为0.92~2.98。数据分析表明,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正比,倪家浜口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处于中-重污带级,且夏秋季水质优于冬春季,当天高潮时水质优于低潮。  相似文献   
158.
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荧光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娜  李赟  任伟成  蔡玉勇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10,34(10):1566-1571
为了探明养殖海区浮游生物与AVNV流行传播的关系,实验自2009年5月至11月,分别从青岛沙子口和荣成桑沟湾两个扇贝养殖海区定期采取50和300 cm两个水层水样,经25、3和0.22 μm 3个孔径的滤膜分级过滤收集3个粒径的浮游生物组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海区浮游生物样品均检测到AVNV,检测的AVNV数量也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沙子口海区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4.11×106拷贝的AVNV,桑沟湾海区浮游生物携带1.49×105拷贝的AVNV。两个海区3个粒径浮游生物组分携带AVNV的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22~3 μm组分、3~ 25 μm组分和大于25 μm组分,但两个水层(50和300 cm)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数量则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养殖期间扇贝摄食浮游生物的特点,研究认为,扇贝在养殖期间可能会通过滤食携带病毒的浮游饵料而感染AVNV,海区浮游生物可能是导致AVNV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9.
全球溪流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寻找一种综合简便的健康评价的指示物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脂肪酸是参与生物体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小分子化合物,是主要能量物质之一。生态系统中脂肪酸的可获得性因初级生产者不同而存在差异,部分脂肪酸在营养级之间的迁移转化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并且生物体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使得其在河流健康评价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脂肪酸的命名规则、分类方式、合成途径及重要生理功能;其次,详细描述了溪流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脂肪酸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及测定方法;归纳了这几种生物类群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外界各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最后,总结了以初级生产者中的脂肪酸组成作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物指示物的可行性,简析了应用消费者中的脂肪酸来指示生态健康变化较少的原因,提出了以生产者(藻类)脂肪酸评价溪流生态健康的方法体系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