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澄湖养蟹网围内外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阳澄湖养蟹网围及湖区3组对照点中轮虫群落结构及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了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利用多种参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经鉴定,共采集到轮虫83种,隶属于12科30属。研究表明,网围内3个采样点的年平均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低于湖区3个采样点,生物密度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月份受不同环境变量的影响,除4月份外,环境变量对生物密度的影响在采样点之间无差异。相似度分析表明,网围内及相邻湖区的轮虫优势种相似性高。水质分析表明,6个采样点均为富营养化、β-α中污染水体,东湖网围C1和中湖网围A12采样点程度稍轻,但6个采样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与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得出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27日至5月6日对西藏多格错仁盐湖进行了58个站点的采样调查,对比分析了表、底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和不同经纬度浮游植物种类分布等的差异。结果显示:表层浮游植物121种,优势种为菱形藻未定种(Nitzschia sp.)和舟形藻未定种(Navicula sp.);底层189种,优势种为菱形藻未定种、舟形藻未定种、菱板藻未定种(Hantzschia sp.)和两尖菱板藻(H. amphioxys),均属硅藻门且该门的物种数占比均超过60%;表、底层物种为中等不相似。底层水体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密度(68. 43×104个/L)和生物量(0. 819 8 mg/L)远远高于表层的生物密度(8. 44×104个/L)和生物量(0. 102 1 mg/L),但表层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显著高于底层(P 0. 05)。聚类分析可知盐湖底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表层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园白莲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白莲泾生态环境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的重点建设项目.2006年3月至9月对白莲泾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关系.共检出浮游藻类181种,隶属于7门82属,主要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湖泊鞘丝藻、巨颤藻、小席藻和扭曲小环藻;浮游藻类密度年平均值为21.03×10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4.027 mg/L;浮游藻类的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为0.94~2.47,丰富度指数为0.58~2.75,均匀度指数为0.39~0.78;涨潮时生物密度均值为17.60×104 ind./L,生物量均值为0.775 mg/L;落潮时生物密度均值为24.78×104 ind./L,生物量均值为1.569 mg/L.  相似文献   
4.
涡湖水质调查与富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4月-2005年4月对涌湖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pH值、DO、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无机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年内变化规律。采用涌湖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其富营养化程度,并对比了20年来该湖富营养化状况。研究表明,涌湖水体夏季DO为3.98mg/L、生化需氧量年均值为4.98mg/L、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为4.59mg/L、总无机氮年均值为1.37mg/L、总磷年均值为0.209mg/L;除南部部分水域属中-富营养后期外,大部水域营养状态处于富营养期,且富营养化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氮磷物质含量明显上升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水质恶化和网围养殖过密造成水质污染和湖泊环境功能破坏,从而导致氮磷累积。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艾比湖、青海格尔木、青海尕海、河北乐亭、河北沧州、河北南堡六个品系卤虫卵的孵化质量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南堡、艾比湖、沧州、乐亭、格尔木、尕海卤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2.7%,80.2%,75.3%,66.O%,62.2%,10.1%;孵化的同步性分别为4.8,11.2,17.0,11.2,11.5,23.2h。孵化质量最好的是河北南堡的卤虫卵。  相似文献   
6.
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1-12月在青草沙水库设置11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22种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4科19属,其中多毛类7种、寡毛类4种、节肢动物3种、软体动物6种、线形动物1种;主要优势种类为圆锯齿吻沙蚕(Dentinephtys glabr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55.99±92.61)ind/m2,年均生物量为(0.52±0.35)g/m2,丰度和生物量在采样站点、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BI)时空差异不显著。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群落相似性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群落结构得出: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或干扰较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对元荡湖水域水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于2013年对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后生浮游动物共有11属20种,包括轮虫11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唇形叶轮虫(Notholon lab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尾猪吻轮虫(Dicranophorus caudata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 fimbriatus)和模式有爪猛水溞(Onychocamptus mohammed)。调查数据显示,元荡湖后生浮游动物生物密度最高峰出现在秋季,达184.7 ind/L,生物量最高峰在春季,达1.193 mg/L。[结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轮虫B/T指数、后生浮游动物E/O值和污染指示种等综合判断,元荡湖水域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洋山港是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小洋山位于洋山港海域北侧。2012年1月-12月对小洋山近岸水域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3种,隶属7门77属。其中硅藻门为主要类群,共51属143种,占物种丰富度的78.14%。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7.01±6.26)×104cell/L。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为全年优势种,细长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leptopus)、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菱形缝舟藻(Rhaphoneis rhomoide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常见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J)全年均值分别为2.59±0.75、4.00±1.44和0.55±0.15。硅藻商全年均值为1.06±0.20。冗余分析(RDA)表明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盐度、水温、溶解氧和悬浮物浓度。  相似文献   
9.
陈立婧  王武  孙家平  周红艳  赵丹 《水利渔业》2008,28(1):78-79,104
比较了南漪湖建闸前(2003年7月)和建闸后(2004年7月)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的变化.建闸前共鉴定藻类7门、101属、169种,建闸后藻类为6门、112属、215种.藻类的细胞密度较建闸前增加2.26倍(西部)和1.27倍(南部),建闸对南漪湖水生态系统中的藻类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对西南漪湖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析了建闸后水质下降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鲵是一种濒危两栖动物,尽管目前对它各种状况的研究尚未清楚,但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CITES的附录Ⅰ中。主要介绍了大鲵的分布状况、栖息环境、繁殖和人工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价值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生物学的建议和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群众中人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完善法律制度、严禁在大鲵生活区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强大鲵的生态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同时认为人类对其生境的严重破坏和过度的捕杀使其种群分布和数量遭到大幅度下降。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鲵生存的概况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