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6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19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6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胰蛋白酶酶解鹿血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胰蛋白酶对鹿血的酶解作用,以酶解产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分析了酶浓度(酶∶蛋白)、底物浓度(鹿血∶水)、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因素对酶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是酶浓度为8%,底物浓度(鹿血∶水)为1∶3,pH值为7.5,酶解时间为3 h,酶解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可达91.63%和94.32%.  相似文献   
32.
狍胎毛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目微尺和光学显微镜测量比较了距出生还有10~15d的狍颈部、背部、腹部、臀部、后肢上部的胎毛密度、毛长度、髓质长度、毛细度、髓质细度,并对鳞片和髓质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狍胎毛的发生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顺序性,即毛的发生从头颈部向体后扩展。不同部位胎毛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臀部>颈部>背部>腹部>后肢上部;毛直径和髓质指数都为颈部、背部、臀部显著大于腹部、后肢上部(p>0.05);腹部与后肢上部胎毛髓质指数的平均值都为0.67,皮质层发达;腹部毛长度和髓质长度最长,分别为(7146.5±713.0)μm和(5150.0±652.8)μm;胎毛毛干先端鳞片类型都为扁平型。不同部位之间胎毛形态出现的功能分化,为狍出生后加强对身体的保温和对抗机械损伤做了相应准备。  相似文献   
33.
提高梅花鹿再生茸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0年3月-6月分别在黑龙江省海林县三部落鹿和吉林省松花湖鹿场进行试验。用止血,提高动物营养和人工降雨增加鹿舍相对湿度的三种方法对梅花鹿再生茸生产生长的影响和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进行锯茸止血或提高动物营养对再生茸的产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在止血和提高动物营养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可明显中再生茸的产量175±28g(P<0.01),使锯口愈合时间提前4.6±0.4d  相似文献   
34.
1997~2000年,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用高浓度静松灵注射液(10 %)对马鹿、扭角羚、野骆驼进行了麻醉试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用药量0.03 mL/kg(马鹿)、0.004 mL/kg(扭角羚)和0.03 mL/kg(野骆驼)下,肌肉注射给药后,动物在1~5 min出现反应。制动诱导期为:马鹿3~12 min,扭角羚1~5 min,野骆驼5~15 min。麻醉持续时间为马鹿32±7.60 min,扭角羚120±18.44 min,野骆驼28±6.57 min。恢复时间为马鹿3±1.05 min,扭角羚2±0.30 min,野骆驼5±3.18 min。使用后均未出现中毒现象。实验表明,该药对这3种野生动物具有良好的保定效果。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F#-1代杂种鹿的能育性进行了研究。从F#-1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Ag—NORs的观察表明,F#-1双亲鹿的染色体高度同源,差异只涉及一个罗伯逊易位;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显示出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能很好的配对,形成31个完整的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1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染色体的三价体和XY双价体。三价体的顺式构型有利于同源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产生平衡配子;睾丸组织切片证实了F#-1的生殖腺生长发育正常。所以,F#-1两性皆育。说明其亲本鹿之间隔离机制不完善。这两种鹿应属同一个孟德尔群体。  相似文献   
36.
梅花鹿品种(品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目前培育成的三个梅花鹿品种(品系)间在外型差异上并不显著,单从形态学特征尚不能达到品种(品系)鉴别的目的。当今分子遗传标记被公认为能够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及群体遗传信息。提出了可用于品种(品系)鉴别的几种分子生物学策略,并且对其进行了评估。分子生物学策略将为梅花鹿品种品系鉴定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
鹿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疫苗免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鹿源牛病毒性腹泻分离株CCSYD核酸疫苗体液免疫效果,应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其细胞免疫效果,并与鹿源牛病毒性腹泻分离株CCSYD灭活苗和标准株C24V灭活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鹿源牛病毒性腹泻分离株CCSYD核酸疫苗产生了较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前后免疫应答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8.
应用变态反应方法诊断鹿结核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牛型新,旧结核菌素(PPD,OT),禽型旧结核菌素(OT)为变应原,采用变态反应点眼法进行了鹿结核病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变应原以牛型OT为最好,其敏感性高于禽型OT,检出率高于牛型PDD;一次二回点眼的阳性率可达92.33%,且较一次一回的检出率高44.6%;判定最佳时间为3,6,9h。用牛型OT一次二回点眼法抽检了11个鹿场2450余头成年鹿,其阳性率最高者为99.8%,最低者为1.1%,  相似文献   
39.
海南坡鹿饲草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与喜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测定海南坡鹿饲草的喜食性;采集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并分析其与饲草喜食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饲草的喜食性显著提高,海南坡鹿优先摄取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饲草.灌木类饲草的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分别为12.24%、265.44、61.43、26.72和17.82mg/kg,均显著高于草本类饲草含量(依次为9.39%、142.67、34.05、13.67和9.44mg/kg).灌木是海南坡鹿旱季长达半年多时间里在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得以维持平衡的生态营养需要的重要营养源.对海南坡鹿饲草资源量的研究表明,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坡鹿喜食的灌木类饲草的可采食资源量在逐步减少,这是由于它们被坡鹿长期选择性采食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0.
围栏内海南坡鹿饲草相对可采食资源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用样方法测定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经常采食的18种草本和18种灌木类饲草的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研究表明,坡鹿对植物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采食,对草本植物只采食植株上部约1/2段;对灌木只采食主枝条上部约2/5段上的青绿叶片和小枝梢上端约3 cm处.按干物质计算,草本类饲草的生物量为0.74 kg/m2,灌木类饲草的生物量为0.22 kg/m2.无论草本还是灌木类,饲草的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相差很大,最小为1.16%,最大为16.68%.各种饲草相对可采食资源量的差异性与坡鹿在围栏内对饲草的选择性采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