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1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665篇
林业   2882篇
农学   1940篇
基础科学   2642篇
  903篇
综合类   12584篇
农作物   808篇
水产渔业   755篇
畜牧兽医   6548篇
园艺   2045篇
植物保护   629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720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772篇
  2015年   963篇
  2014年   1790篇
  2013年   1943篇
  2012年   2096篇
  2011年   2079篇
  2010年   1647篇
  2009年   1546篇
  2008年   1991篇
  2007年   1586篇
  2006年   1289篇
  2005年   1553篇
  2004年   1524篇
  2003年   1481篇
  2002年   981篇
  2001年   1066篇
  2000年   793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440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262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82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3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资源利用过程中,灭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灭菌效果直接影响餐桌剩余食物是否可以用来做饲料原料。灭菌不彻底会对养殖动物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选择合适的灭菌工艺则能保证彻底灭菌,有利于产业化推广,对保障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的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生产工艺中不同灭菌工艺的优劣,以期为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灭菌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采后UV-C处理对树莓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eptember"树莓果实为材料,采用0.43、2.15、4.3和6.45 kJ/m2的UV-C进行辐照处理,并在4℃下贮藏,通过测定贮藏期间果实腐烂指数、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研究UV-C处理对树莓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能够显著抑制果实腐烂指数、失重率的上升,减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酚含量的下降,增强果实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果实较好的品质。在4个UV-C处理剂量中,4.3 kJ/m2UV-C处理组果实的腐烂指数、失重率最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适宜剂量的UV-C处理(4.3 kJ/m2)能维持树莓果实采后品质,增强抗性,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23.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在适当条件下复苏,成为生产中潜在的病害初侵染来源。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种子温汤浸种和低温储藏等条件,分别设定了50℃、55℃高温和4℃低温对西瓜嗜酸菌AAC00-1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平板培养法分别检测菌体活性和可培养性。结果显示,不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诱导西瓜嗜酸菌AAC00-1进入VBNC状态,其中55℃高温20和30 min的两个处理,所有活菌均进入VBNC状态。将处理后的AAC00-1接种西瓜子叶,接种植株未表现出果斑病症状,且不能从接种部位分离得到可培养菌体。表明本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A. citrulli菌体不能通过短时间活体接种复苏。本研究分析了西瓜嗜酸菌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进入VBNC状态的能力,为解析病害可能的初侵染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葫芦科作物果斑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基于药剂浸苗处理和药剂行沟土壤处理两种施药方法,比较各药剂对黄芩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力。结果表明:300g/L 醚菌·啶酰菌悬浮剂1000 倍液做浸苗处理和做行沟土壤处理的防效均最高,分别为74.58%和67.92%;250g/L 嘧菌酯悬浮剂800 倍液两种处理方式下防效均最低,分别为55.03%和41.22%;各药剂浸苗处理的防效均高于行沟土壤处理,其中药剂30%噻呋·嘧菌酯悬浮剂1000 倍液和250g/L 戊唑醇水乳剂800 倍液做浸苗处理时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分别为73.12%、71.74%。  相似文献   
25.
以茶树品种‘龙井43’作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从茶树的cDNA中克隆得到1个编码蛋白激酶的基因,命名为CsCIPK。序列分析表明,CsCIPK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341 bp,编码44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14234。蛋白功能域预测和多重对比显示,CsCIPK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N端激酶结构域和1个相对不保守的C端调节结构域,即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和NAF结构域。理化性质、亲/疏水性、无序化分析显示,CsCIPK属于疏水性蛋白,理论等电点为7.04,有4段无序化区域,其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主要由α螺旋、不规则卷曲组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龙井43’和‘安吉白茶’中的CsCIPK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龙井43’中CsCIPK的相对表达量在高温、干旱及盐处理4 h、低温处理24 h时达到最高。‘安吉白茶’中CsCIPK的相对表达量在高温及盐处理4 h、低温及干旱处理1h时达到最高。CsCIPK在‘龙井43’的根中,‘安吉白茶’茎中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的GA和IBA处理‘龙井43’茶苗,结果显示0.2 mmol·L-1 GA处理后,CsCIPK表达量先升高后下降,6 d时处理组为对照组的62倍;0.6 mmol·L-1 IBA处理后,CsCIPK的表达量在3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GA和IBA处理后,9 d时CsCIPK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26.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四川局部地区油菜根肿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油菜安全生产。以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为防治对象,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利用其筛选的有益生防菌,选择双低和高芥酸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和绵油309,对其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分别在无和有根肿病史的水旱轮作地,开展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益生防菌包衣处理的菌核病发病率均低于没有包衣处理;包衣处理的不同品种产量均高于没有包衣处理,但品种间有差异;包衣处理过的高芥酸油菜品种绵油309的产量高于包衣处理过的双低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在有根肿病史试验田种植的菌核病发病率低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产量高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种植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原有的农业生产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影响到了农业发展,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以下主要分析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望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为探索水稻减量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模式,笔者开展了施乐健配套处理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健康增产作用、增强长势和抗逆性、改善品质,以及农药减量控害效果等多方面的效果研究,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2005年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3S"技术,借助于ERDAS 9.2和ArcGIS 10.5软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对研究区的森林覆盖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该地区地貌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ETM遥感影像应用于巴宜区森林覆盖统计监测的最佳波段组合和融合处理技术,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森林覆盖信息,并对分类结果与相应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相比较。结果表明,监督分类校正结果显示2005年巴宜区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2.61%,监督分类对林地统计结果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统计结果相比较,两者仅相差3.83百分点,分类精度达89.27%。利用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技术对森林资源的统计分析,可为森林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