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猪遗传改良的策略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勇庆 《养猪》2008,(2):30-32
现代养猪生产中,遗传改良对养猪增产的贡献率约占40%左右,营养饲料约占20%,饲养管理及环境调控约占20%,疫病控制约占15%,其他因素约占5%.  相似文献   
12.
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将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多数育种者将提高猪的繁殖力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并用数学遗传学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对繁殖性状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3.
莱芜猪肌肉组织学特性与肉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2  
本研究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的试验方法,对14头育肥莱芜猪不同屠宰体重及不同解剖部位肌肉的组织结构和肌纤维的组织学特性及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屠宰体重的提高,肌肉纤维直径(DMF),密度(MFD)和宰后僵直肌工降度(SL)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组织学显示的肌肉3种构成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也不显著,但除pH外,其他各测定性状在不同部位肌肉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研究下  相似文献   
14.
猪肉肌内脂肪测定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伟力  曾勇庆 《猪业科学》2008,25(7):102-103
1 猪肉肌内脂肪测定的概述 1.1 肌内脂肪的基本概念 肌内脂肪的国际通用名为Intramuscular Fat,简称IMF,即肌肉结缔组织膜(epimysium)内瘦肉中含的脂肪,是重要的肉质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比较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实验采集 1 日龄新西兰兔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别从 2 种组织中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利用 RT-PCR 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在分离后 2 h 已经贴壁,24 h 时呈现出短梭形的细胞形态,第 2 天细胞变成长梭形,第 3 天进入对数生长期。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后均被油红O 染色,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在诱导分化的第 2 天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P<0.05);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CCAAT 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的表达趋势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第 4 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 6 天,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PPARγ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蛋白脂肪酶(LPL)表达量在第 0天和第 2天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肪酸合酶(FAS)基因第 0、2、4 天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4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模型,并发现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机制和脂肪沉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生殖营养素和中草药复方制剂(商品名"喜满圈")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以往繁殖正常的分娩1周的长大二元经产母猪40头,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试验母猪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管理,试验组做添加饲喂"喜满圈"处理,跟踪测定其发情配种及后续繁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发情配种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经产母猪断奶后14 d内的发情率和受胎率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PO.05)。(2)后续繁殖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猪平均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分别提高1.18头和1.23头,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分别提高10.29%和26.00%,21日龄断奶窝重提高19.78%(P0.05)。(3)母猪及仔猪健康状况:试验组母猪分娩的早产率、滞产率、哺乳期三联症以及哺乳仔猪腹泻发病率分别降低12.5、12.5、25.0和4.71个百分点,断奶母猪和断奶仔猪的体况评分分别提高14.侣%和17.93%(P0.05)。(4)母猪生殖内分泌方面:试验组母猪空怀待配期雌激素的分泌水平提高21.39%(尸O.05),FsH和LH水平有增高之趋势。试验证明:"喜满圈"通过调理经产母猪生殖内分泌机能,能够有效促进断奶母猪的发情和配种受孕,改善经产母猪的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并间接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40-90 kg 6个体重组的莱芜猪和鲁莱黑猪共72头去势公猪为试验对象(每组6头),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内标,分析肌肉组织LPL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结果表明:莱芜猪与鲁莱黑猪肌肉组织中LPL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随体重的增长,莱芜猪50-70kg阶段LPLmRNA表达丰度逐渐下降(P<0.05),80 kg阶段迅速回升出现一个峰值后再次下降;鲁莱黑猪LPLmRNA表达丰度随体重的增加呈缓慢下降趋势,70 kg以后变化不大并维持较低水平,其前期(40-60 kg)与后期(70-90 kg)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莱芜猪肌肉组织LPL基因表达量略高于鲁莱黑猪(P>0.05)。相关分析表明,莱芜猪和鲁莱黑猪肌内脂肪相对含量与肌肉组织LPL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猪肌肉组织LPL是肌内脂肪沉积的重要参与者,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体重发育特征,并对肌内脂肪的沉积具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猪肉质的影响因素及遗传调控与优质肉猪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猪的育种方向经历了高脂肉猪向瘦肉型猪培育的转变,并且正在向优质肉猪培育的方向发展。育种目标从早期的侧重体型外貌到侧重生产性能,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单纯追求生产性能发展到用经济指标和遗传参数来确定数量化的育种目标。在1990年以前养猪发达国家的猪育种目标主要考虑瘦肉率(胴体瘦肉含量)、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三个性状;1991-1995年除考虑这三个性状外,纳入了活产仔数;1996年至2000年期间又增加了肉质性状;在此基础上,现行的育种目标中又开始考虑抗病力。从育种的目标和选择的性状的变化,可以看出猪的育种方向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整个育种指标体系中,肉质性状从无到有,并且对其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小尾寒羊肉品理化性状及食用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研究以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 ,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的试验设计 ,对其不同年龄 ( 1 2月龄和 1 8月龄 )和不同解剖部位 (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 )肉品的理化性状和食用品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年龄因素对肉品的大理石纹、失水率、弹硬度、熟肉率、剪切值、肌内脂肪含量、肌纤维直径和密度有显著 (P <0 .0 5)或极显著 (P <0 .0 1 )的影响 ;部位因素对肉品的失水率、弹硬度、肌纤维直径和密度有显著的影响 (P <0 .0 5)。研究证明 :小尾寒羊的肉品色泽鲜艳、富有弹性、保水性能良好 (平均失水率仅 6.86%) ,同时小尾寒羊肌肉具有良好的质地和组织结构 ,肌纤维细腻和肌内脂肪含量适中而分布均匀 ,说明小尾寒羊的肉品不仅具有较为理想的外观要求和优良的贮存稳定性 ,而且还具有肉质细嫩和多汁味美的良好食用品质。另外 ,研究还对小尾寒羊在不同年龄和部位的肉品科学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