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38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882篇
林业   707篇
农学   1078篇
基础科学   233篇
  710篇
综合类   7844篇
农作物   711篇
水产渔业   607篇
畜牧兽医   3897篇
园艺   760篇
植物保护   1223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523篇
  2022年   509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500篇
  2016年   622篇
  2015年   569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808篇
  2012年   1106篇
  2011年   1187篇
  2010年   1070篇
  2009年   1102篇
  2008年   1258篇
  2007年   1015篇
  2006年   841篇
  2005年   701篇
  2004年   499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太湖地区水稻土优势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组成与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反硝化细菌常在百万/克干土以上,占细菌总数的50—80%。同一类型土壤中,肥力高者含菌数多于肥力低者。各类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与细菌总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优势种中,以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等出现的机率最高,占反硝化细菌的10—50%;地衣芽孢杆菌及坚强芽孢杆菌等出现的机率较少。具有使NO3-还原为N2O的菌株和使N2O还原为N2的菌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7%和56%;使15NO3-异化还原为15NH4+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92%,其中以蜡质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这种能力特别强。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在缺氮条件下,CO2倍增对大豆(GtycinemaxL.)Bragg及其等基因突变体超结瘤大豆nts382和不结瘤大豆Nod49生长和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氮条件下CO2倍增明显提高大生物量和根系结涵量,但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则随幼苗的生长而异。播种后25天取样结果显示CO2倍增条件下,Bragg和nts382的固氮比活性和单株固氮活性都显著提高,而其后3天取样的结果没有表现出增加趋势,固氮比活性在nts382反而明显降低。两种CO2浓度条件下,nts382单株固氮活性高于Bragg,但固氮比活性低于后者。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说明植物对CO2倍增的反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表明,CO2倍增对植物生长和固氮的促进作用不能长期维持。这可能与生物固氮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有关。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在未来全球环境变化、CO2倍增条件下,共生固氮植物可能在生态系统氮素平衡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通过育种技术改良固氮农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93.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相似文献   
994.
苏云金杆菌cry7Ab8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杀虫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对鞘翅目害虫有毒力的Bt新菌株GWS7的cry7Ab8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表达和杀虫活性的研究.利用全长PCR方法克隆cry7Ab8基因,将cry7Ab8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b,获得重组质粒pETcry7Ab8,转化E.coli BL21(DE3),诱导后表达130 kDa的蛋白.将cry7Ab8基因连接到...  相似文献   
995.
苏云金芽孢杆菌SHJ-5菌株是从黑龙江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的新菌株,对其伴孢晶体形状、基因型、蛋白表达以及杀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菌株SHJ-5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为钝菱形;利用PCR-RFLP技术对该菌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1Aa、cry1Ea、cry1Be、cry1Ah、cry1Ai、cry2...  相似文献   
996.
以山西六地区黑豆种子为原料,对9种化学活性物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黑豆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糖,富含红色素、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维生素E、薯蓣皂苷与芦丁的品种,其中以静乐与河曲黑豆种子蛋白质、脂肪、维生素E、薯蓣皂苷和芦丁含量最为丰富.由于受地理、气象、温度以及栽培条件等影响较大,山西各地黑豆种质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处于海拔较高与温周期现象明显的静乐与河曲两地区,其黑豆品质具有区域性优势,其生化质量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适合黑豆种植与适用于黑豆系列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997.
利用Arazyme蛋白酶酶解章鱼下脚料,以酶解液中的多肽含量为指标,研究加酶量、酶解时间、料水比3个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确定酶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加酶量300 U/g,料水比1∶15,酶解时间3 h,酶解液中的多肽质量浓度达5.079 8 mg/mL。  相似文献   
998.
豆脑粉脱皮:为减少活性微生物酶的作用,先将大豆用脱皮机脱皮。加热:加热处理使脂肪氧化酶完全钝化。方法是将脱皮后的大豆铺成3cm厚,用80~95℃的蒸汽(汽源可据生产能力任选)处理35min使之软化。将软化后的湿大豆用粉碎机破碎成2~3片(细  相似文献   
999.
以大豆蛋白为原料,采用复合蛋白酶Protamex与木瓜蛋白酶酶解,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Protamex酶与木瓜蛋白酶配比为6∶4,pH值为7.0,底物质量分数为5%,酶解时间为8 h,温度为60℃且水解度达到34.59%,为最佳酶解工艺。  相似文献   
1000.
核桃仁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谷蛋白是核桃蛋白的主要成分,但含有较多的疏水性氨基酸,溶解性差,严重限制了核桃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采用复合蛋白酶,有控制地水解得到富含多肽的核桃浆,并以其为母液研制出核桃肽乳营养饮料,同时以多肽浓度为评价指标,重点探讨了蛋白酶的筛选与复配及酶解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最佳酶解条件为三酶复合(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的比例为1:1,酶用量共为5000U/g,Flavourzyme酶用量为1000U/mL),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180min。水解过程中采用内切蛋白酶和外切肽酶组成的复合蛋白酶,基本消除了核桃浆中的苦味。核桃肽乳营养饮料调配的最佳配方为:蔗糖量为6%,苹果酸为0.1%,β-环状糊精量为0.6%,复合稳定剂为0.3%。所得产品富含生物活性多肽,含量高达20.89mg/mL,口感良好,极易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