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4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321篇
林业   40篇
农学   805篇
基础科学   353篇
  488篇
综合类   2599篇
农作物   1053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178篇
植物保护   93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6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赵娜  贾景丽  周芳  张昱 《湖北农业科学》2016,(24):6364-6366
引进13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薯13号、克新22号和克新23号生育期在90 d以内,为中早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95.7、2 583.2、3 063.1 kg,较对照增产57.37%、35.70%、60.90%,比较适合在二季作地区种植推广;克新18号、克新19号和中薯17号生育期在90 d以上,为中晚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22.9、2 871.0、2 505.5 kg,较对照增产53.54%、50.81%、31.61%,适合在一季作地区推广种植。克新21号、中薯1号、中薯7号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紫甘薯是天然抗氧化物花青素的重要来源。鉴定‘宁紫薯1号’花青素(PSPC)组成成分,探索紫甘薯花青素对高脂诱导肥胖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紫甘薯新品种‘宁紫薯1号’的花青素组分;采用p H示差法测定制备的样品中总花青素含量。建立因高脂摄入过多导致机体产生营养性肥胖的动物模型,并灌胃不同剂量的紫甘薯花青素比较其预防肥胖效果。每周定时测量大鼠禁食6 h后的体重,通过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样品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瘦素(Leptin)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下丘脑样品瘦素及其受体的m 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瘦素及其下游蛋白的信号表达。【结果】分离鉴定出11种PSPC组分,其中10种为已知的矢车菊素和芍药素酰基化衍生物,峰1为新发现的1种化合物。制备的花青素样品中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含量为17.4%。体重指标直接表明高剂量花青素组预防肥胖效果最好,为(358.2±20.1)g,中剂量组其次,为(371.6±16.3)g;效果最差的为低剂量组,体重为(384.0±7.2)g。紫甘薯花青素各剂量组大鼠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3项血生化指标均趋于正常水平,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血清瘦素检测结果显示,高脂组比对照组多释放65.50%;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紫甘薯花青素组血清瘦素含量分别为(3.13±0.05)、(2.84±0.12)和(2.64±0.06)ng·m L~(-1),与高脂组相比均显著下降。同时不同剂量紫甘薯花青素组下丘脑中瘦素及瘦素受体的m RNA表达均显著高于高脂组。而高剂量紫甘薯花青素组可以调节下丘脑中瘦素信号,从而降低下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的磷酸化。【结论】高剂量紫甘薯花青素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中leptin/AMPKα信号通路有效抑制高脂诱导肥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3.
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饲用品质的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对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饲用品质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I)进行整体评定。经测定的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I)分别为1.48、1.65与0.30,其中红薯藤、花生藤的GI均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青干草的GI(1.10),但低于苜蓿干草的GI(1.72)[18],表明红薯藤、花生藤均为山羊的优质秸秆饲料。本研究油菜秸秆的GI要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玉米秸秆与谷草的GI(分别为0.20与0.17),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的0.42[18],表明油菜秸秆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肉羊秸秆饲料。  相似文献   
994.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种植的第一大国,但由于栽培水平、加工水平、物流体系和消费习惯等众多因素限制,致使马铃薯主粮化过程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介绍了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经典SCP模式分析得出,马铃薯主粮化项目具备现实条件,但受"不与三大主粮抢水争地"的限制;通过SWOT分析得出,推进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的战略重点是科技创新驱动、市场需求拉动、制定种植区域规划和综合扶持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995.
Phytophthora infestans, the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late blight in potato and tomato, is a rapidly evolving and highly adaptable pathogen. Following the appearance of a new clonal genotype in Kenya (KE‐1 lineage) in 2007, there was a need to document possible displacement of the US‐1 genotype by the newer lineage. Samples from Kenya (260) collected on potato and from Uganda collected on potato (134) and tomato (32) were genotyped with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and mitochondrial DNA haplotype (mtDNA) markers. Results show that, four years after its discovery, the KE‐1 lineage has completely displaced the US‐1 lineage on potato in Kenya. The KE‐1 lineage has also migrated into Uganda through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that borders western Kenya. All potato samples from eastern Uganda were of the KE‐1 lineage. Moreover, samples from eight fields in western Uganda were also of the KE‐1 lineage,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an ongoing westward displacement. However, the new lineage has not displaced the old lineage on tomato, as all samples from tomato were US‐1.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A) scatter plots revealed clustering that indicated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ineages and also between the subpopulations of the US‐1 lineage on potato and tomato.  相似文献   
996.
昆虫共生体对不利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昆虫及其体内所包含的共生菌组成了昆虫共生体。温度是影响昆虫及其体内共生菌最为明显的一个环境因子,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昆虫,还通过其体内的共生菌间接影响寄主昆虫。昆虫共生菌种类多样,功能不一,其对不利温度的响应具有复杂性。有些共生菌能够协助寄主昆虫抵抗不利温度,增强寄主对环境的适应性;但也有共生菌在不利温度胁迫下含量会降低甚至消失,进而导致寄主昆虫对不利温度的抵抗力下降。本文综述了蚜虫、粉虱等昆虫体内各种共生菌对不利温度的不同响应,重点探讨了共生菌在高温下对寄主昆虫的保护作用与机理,以及某些共生菌对高温敏感并削弱寄主昆虫适应性的内在原因。昆虫与其体内共生菌共同应对环境的变化,今后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多生物组成的整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97.
吡虫啉与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静  张薇  李海平  周晓榕 《植物保护》2016,42(6):225-228
本文探讨了吡虫啉分别与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复配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治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复配剂对其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采用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混配对马铃薯桃蚜防治有明显增效作用。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复配比例为2∶3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达276.82;吡虫啉与氰戊菊酯以6∶1复配时,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种类,在不同种植区采集储藏期和育秧期病样,描述其症状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储藏期甘薯发病可导致薯块表面腐烂的占总病薯的59.09%,端部腐烂的占40.91%;薯块带有褐色轮纹病斑的占61.36%,病斑没有轮纹或者轮纹不明显的占38.64%;发病初期薯块内部病斑浅、黑褐色的占27.27%,发病后期薯块内部形成空腔、布满白色菌丝的占72.73%;病斑带有苦味的占59.09%,病斑没有苦味或苦味不明显的占40.91%;在育秧田发病导致薯秧溃疡,表现为主茎基部呈点片发生黑色或者褐色病斑,部分有开裂。分离的病原菌能够同时侵染薯块和薯秧;病原菌单瓶梗产孢,大型分生孢子稍弯,两端钝圆,多数3~7个分隔,顶细胞钝圆,基细胞足跟较明显。其rDNA-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和98%。初步确定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solani。  相似文献   
999.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温湿系数的棉蚜发生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棉蚜发生等级的预报,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为研究区,在收集和获取该区2004—2013年气象资料和棉蚜发生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棉蚜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研究,构建棉蚜发生等级预报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棉蚜发生发展呈现3个阶段:5—6月为发生期、7月为高峰期、8月为衰退期;温度、湿度、蒸发量、日照与棉蚜发生等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2、0.34、-0.06和-0.05,表明影响棉蚜发生等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和湿度,但二者与棉蚜阶段发生等级之间的回归拟合优度为0.55,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探索性地融合温度和湿度构建温湿系数,以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发生期相对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的回归拟合优度为0.65,高峰期和衰退期直接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的回归拟合优度分别为0.89和0.91,均呈线性关系。用2014年研究区棉蚜数据验证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整体准确率达87.5%,可满足棉蚜发生等级预报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