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5篇
  免费   744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林业   860篇
农学   650篇
基础科学   676篇
  1219篇
综合类   5710篇
农作物   867篇
水产渔业   494篇
畜牧兽医   2126篇
园艺   837篇
植物保护   54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605篇
  2020年   572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00篇
  2017年   510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608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682篇
  2012年   958篇
  2011年   1006篇
  2010年   989篇
  2009年   907篇
  2008年   826篇
  2007年   836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548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51.
尼氏真绥螨是多种害螨特别是叶螨的主要天敌,由于其个体小,尤其是刚毛和一些细微分类特征构造难以观察和判断,常常难以准确鉴定。本文报道了尼氏真绥螨雌螨和雄螨的体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并配绘了光学显微镜下的线条图,以供尼氏真绥螨鉴定及其性别区分参考。  相似文献   
152.
杨玉帅  李泽  金天明  杨升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10):2924-2933
旨在提高烯丙孕素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烯丙孕素原药的生物利用度,使用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进行包合。本试验使用冷冻干燥法来制备烯丙孕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此来解决烯丙孕素在临床使用中因其水不溶性而受到限制及其使用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进而拓宽烯丙孕素的药用途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烯丙孕素包合物进行表征,并用溶解度法对包合物进行溶解度测定。以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优的包合物制备条件。结果显示:经筛选,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在55℃,ALT与SBE-β-CD的投料摩尔比为1:6,包合时间为5 h,溶液pH为8,溶剂量为15 mL(当以ALT投药量为0.1 g时计);以最优制备条件制备所得的包合物中ALT的平均包合率为(90.90±1.80)%(n=3),平均载药量为(4.30±2.30)%(n=3),包合物的收率为(93.19±1.67)%。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包合物进行表征,可证实成功制得包合物。溶解度法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较烯丙孕素原药提高了988.86倍,且该包合物稳定性好,可满足不同剂型的要求。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达到了增加药物溶解度的目的,且该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易于产业化生产,有利于烯丙孕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3.
本研究以玉米花丝为原料提取多糖。选取花丝类型、花丝和水的比例、温度和时间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两次重复。结果表明:玉米花丝多糖提取的最佳方法为:采用老花丝,花丝和水比例为1:6,60℃水浴2.5 h,提取率为3.65%。通过浓缩、离心、沉淀等过程,并去除蛋白质、色素等杂质,得到玉米花丝粗多糖。将粗多糖进行甲醇分级纯化,得到4种纯化多糖。再将4种多糖各配制成6种浓度,对活化后的8种细菌和4种真菌进行抑菌试验,测量抑菌圈直径,比较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花丝多糖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1.5 mm。其中,以40%甲醇浓度,4000 r/min和45%甲醇浓度,5000 r/min进行离心分离的多糖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4.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155.
本试验旨在研究荞麦秸秆经不同酶活纤维素酶处理对其发酵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微生物数量以及滩羊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酶处理试验,第2部分为饲养试验。酶处理试验共设计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每组3个重复。荞麦秸秆在发酵罐中密封贮存30 d后取样,然后测定其处理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数量。饲养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宁夏滩羊24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8只。日粮精粗比为30∶70,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正饲期结束后,每组选择5只体重接近的羊只禁食24 h后屠宰,测定羊肉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 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完整,经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2) 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中荞麦秸秆的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8.71%和13.78%,中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9.75%和17.81%(P<0.05);3) 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荞麦秸秆中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能够显著提高肌肉熟肉率(P<0.05),纤维素酶I和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后使得羊肉剪切力分别显著降低9.31%和11.84%(P<0.05);5)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的羊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2%和14.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纤维素酶处理荞麦秸秆可以有效破坏秸秆细胞壁结构,改善秸秆营养成分,提高秸秆饲料品质和肉品质。在本试验日粮条件下,纤维素酶I处理荞麦秸秆的饲喂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56.
将成年塞北兔公兔随机分成3组:常温组、热应激组(基础日粮)和地衣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10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常温组温度为20~25℃,其他2个组人工模拟夏季温度。在试验期间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甲状腺质量,计算甲状腺指数;观察光镜下甲状腺组织、透射电镜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变化。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可极显著降低热应激公兔皮质醇含量,提高热应激15 d后公兔甲状腺质量和指数(P<0.01);明显改善甲状腺滤泡结构,膜结构较为清晰,降低细胞核萎缩和胞质内细胞器损伤;降低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中线粒体空泡化程度。结果表明,在塞北兔公兔日粮中添加10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热应激公兔血浆皮质醇含量,缓解对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损伤,对保证塞北兔公兔正常生殖机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7.
本试验旨在研究枸芪多糖对育肥猪肠黏膜免疫调控的关键基因,阐明其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可能作用机理。选用80~90日龄的健康育肥母猪18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枸芪多糖,试验期90 d。采集育肥猪的空肠肠段,提取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免疫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枸芪多糖差异表达的免疫基因有75个,其中有26个上调基因和49个下调基因。2)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和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以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为主的免疫信号通路。3)通过对肠黏膜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原癌基因Jun(JUN)和原癌基因Fos(FOS)的探究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细胞介素-18(IL-18)、补体5(C5)、JUN和FOS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Jun和Fos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枸芪多糖可提高肥育猪的肠黏膜免疫功能。枸芪多糖通过调节JUN、FOS、IL-18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IL-17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以此来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8.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利用气相色谱快速检测瘤胃体外发酵液中三甲胺浓度的方法。瘤胃体外发酵试验设置2个组,对照组(n=4)和试验组(n=4),试验组每个发酵瓶中添加0.0414 g三甲胺盐酸盐,发酵24 h。采用10 mol/L氢氧化钾溶液对发酵液样品进行预处理,使用WEL-PEG20M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对三甲胺进行分离和检测。利用无三甲胺背景值的发酵培养基上清液配制不同浓度的三甲胺标准液,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三甲胺的标准曲线在0.1~1.0 mg/mL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 2≥0.993),平均回收率为98.44%~100.27%,三甲胺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mg/mL。对照组0和24 h发酵液均未检出三甲胺。试验组0 h发酵液三甲胺浓度为0.65 mg/mL,24 h发酵液三甲胺浓度为0.12 mg/mL,说明三甲胺被瘤胃微生物大量利用。综上所述,本试验建立的三甲胺检测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准确度和灵敏度相对较高,能够快速准确监测发酵液中三甲胺浓度的变化,为瘤胃微生物三甲胺代谢研究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9.
为了解黄河源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和植被群落CO2释放和固定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二者的影响因子,本文通过调查黄河源建植19年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CO2通量和植被土壤特征变化发现:藻和地衣结皮CO2通量均显著小于苔藓结皮(10.58 μmol·m-2·s-1)(P<0.05);苔藓结皮对应的植被群落CO2通量(11.55 μmol·m-2·s-1)显著低于藻和地衣结皮(P<0.05);藻和地衣结皮下的土壤CO2通量显著大于苔藓结皮(约2倍,P<0.05)。苔藓结皮叶绿素初始荧光参数F0(Minimal Fluorescence)和最大荧光参数Fm(Maximal Fluorescence)均最大;藻和苔藓结皮的PS 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Optimal/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 Ⅱ)均高于地衣结皮。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相似,均与禾本科高度、土壤铵态氮含量正相关,与pH负相关。因此,在研究草地碳平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物结皮的贡献,同时需注意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的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60.
动物通过皮毛携带、搬运等方式对种子在空间上的扩散产生不同影响,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的重要途径。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模拟及控制性试验,测定了马、牛、羊皮毛附着和保留种子的能力,以及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能力,分析动物对醉马草种子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马、牛、羊模型种子的附着率:羊 > 牛 > 马(P<0.05),种子掉落率:羊 < 牛 < 马(P<0.05);随着行走天数的延长,种子在马、牛、羊皮毛上的附着率呈下降趋势。马的背部以及牛、羊的背、侧部最易附着种子;种子的侧部最易附着在皮毛上,以种子顶部附着的种子最不易掉落。24 h内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扩散范围分别为0~15 cm和0~40 cm。综上所述,家畜对醉马草种子起到远距离扩散作用,且羊比马、牛更容易增加种子的扩散强度。蚂蚁、鼠类对醉马草种子起到短距离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