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6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17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31.
【目的】加强对猪瘟(CSF)流行病学信息的统一管理,随时掌握全球CSF数据,分析CSF传播来源,进行疫情预测预报。【方法】将猪瘟流行病学信息数据与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采用ArcGIS Desktop、ArcMapObjects、Delphi和DNAStar 6.0等软件工具,在中国数字地图空间数据的支持下,建立了猪瘟流行病学信息系统,并命名为CSFinfo。【结果】该系统包含754株中国流行毒株、554株中国CSFV E2基因序列和欧盟CSF参考实验室数据库的642株CSFV E2基因序列,使中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这种数据库的国家。【结论】CSFinfo可方便、快捷地对某地某时的CSF疫情进行查询,分析疫病发生规律;由于CSFinfo含有DNAStar6.0序列分析软件,可实现空间数据与基因序列分析应用的完整结合,是该系统的一大创新。CSFinfo的建立对CSF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对CSFV流行毒株总体分布、疫情发生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为政府CSF防控提供可靠的疫情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2.
猪瘟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真核系统表达纯化的猪瘟病毒E2蛋白作为包被物,通过对各个反应条件的摸索和优化,建立了检测猪瘟病毒抗体的猪瘟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E2蛋白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25μg/mL,最佳包被条件为4℃16h;待检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00倍;特异性检测试验证明,该方法与猪常见病原的阳性血清没有交叉反应。通过对大量猪瘟抗体阴、阳性血清的检测,最终确定了本检测方法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3.
部分鸡场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江西、辽宁、广东3个省的鸡场分离到204株大肠杆菌,按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了其对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最高,为92.2%.余下依次为二氟沙星、萘啶酸、磺胺、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洛美沙星、链霉素、达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奥格门丁(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头孢曲松无1例耐药。  相似文献   
134.
为了研究猪瘟病毒E2糖蛋白的立体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将增强型荧光蛋白基因(EGFP)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HCI.V)E2基因经PCR扩增后克隆至pBlueBacHis2A质粒,与杆状病毒DNA共转染后经PCR鉴定获得了含有EGFP和HCLVE2融合基因(GFPTE2)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TE2-339,并将其感染sf9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亮绿色荧光.说明融合基因已初步表达。  相似文献   
135.
从我国南方某猪场高热病死猪的组织中分离出能引起Marc145细胞病变的病毒,经过血清中和试验、RT-PCR测定,确定分离物中存在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将细胞病毒液感染13头55~105日龄健康猪,另有3头健康猪用于同居感染。随意挑取13头中7头再用大肠杆菌培养物加强感染,感染后每天测温,观察临床症状,记录死亡情况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PRRSV单独感染猪6/6发病,5/6死亡;大肠杆菌与PRRSV混合感染猪7/7发病,5/7死亡;同居感染的3头全部发病,1头死亡。所有感染猪于感染后2~4 d内均出现体温升高。两周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直到死亡前体温不再升高。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的34~50d的2周时间内。将圈舍温度升至29℃对感染猪发病无加强作用。死亡猪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间质性肺炎,肢体远端皮表出血。结果表明,虽然PRRSV感染能够引起猪产生高热和高的发病死亡率,但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及某些病理变化上看,和南方猪场的发病死亡猪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猪场的一些激发因子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有关,从组织和细胞分离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6.
猪链球菌通用及2型TaqMan荧光PCR检测技术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设计合成的引物和6-carboxy-fluorescein(6-FAM)荧光素标记的TaqMan水解探针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检测猪链球菌通用和2型的2种荧光PCR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猪链球菌的快速检测和定型。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感染组织模拟试验及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均表明建立的方法快速、特异、灵敏,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时间)可在1.5 h内完成,检测培养物和模拟组织样品的灵敏度可达10 CFU~100 CFU。  相似文献   
137.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禽类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CRD)和火鸡传染性窦炎。目前预防鸡毒支原体感染仍主要依靠抗菌药物,但长期广泛应用抗菌药物造成鸡毒支原体耐药性不断发展。有调查表明,鸡毒支原体临床株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造成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由于支原体分离培养困难,国内外对动物源支原体耐药性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见有鸡毒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以鸡毒支原体S6株为模式菌,研究红霉素和替米考星在体外诱导鸡毒支原体的耐药情况,并分析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V域的耐药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