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净化是有效控制我国猪瘟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丘惠深 《猪业科学》2010,27(3):119-119
<正>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种猪的引进、生猪转运量的增加,猪的传染病也就越来越多,对疫病的控制难度也就越来越大,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巨大。我认为当前所有疫病中,恐怕猪瘟仍然是首位的,我国兽医界及养殖界也有所共识。  相似文献   
2.
猪瘟的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带毒母猪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丘惠深 《养猪》2004,(3):29-3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甚高,危害极大,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用从北京地区分离的牛轮状病毒(BRV_(6555))免疫BALB/c 小鼠,取其脾细胞与 SP_2/o 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后,得ⅢA_(10)、IG_(10)、ⅡE_1三株杂交瘤细胞系.其染色体数,平均分别为93、93、94对.经间接ELISA 证明,能稳定地分泌抗 BRV_(6555)抗体.其中ⅢA_(10)、IG_(10)的重链为 IgG_3,轻链为 K.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能追踪出细胞中所感染的 BRV_(6555).用间接ELISA 证明,此三株单抗不仅可以鉴别牛轮状病毒与猪、人轮状病毒,而且可区分牛轮状病毒的不同毒株.这对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猪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RT-PCR及测序获得了16株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对其6株已发表的猪瘟病毒毒株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构建了猪瘟病毒遗传发生树。结果可以看出所绘制的遗传发生树分为2个组群,每个组群分为3个亚组群。13株猪瘟流行毒在2个组群中均有分布,猪瘟石门系强毒和C株属于同一组群、同一亚组群。70~80年代分离的4株猪瘟病毒755和Alfort株(法国)在同一组群,25%和Brescia株(意大利)是同一组群,90年代分离的9株猪瘟病毒33.3%和Alfort株(法国)在同一组群,66.7%和Brescia株(意大利)是同一组群。13株猪瘟流行毒株中7株和C株在同一组群,其中70~80年代的1株,90年代的6株。其余的6株猪瘟流行毒株均在另一组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材料C-株疫苗的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一定的差异,GPE株与中国的C株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而法国的Thiverval株则与中国C株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的结果对了解我国猪瘟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69年 Mebus 等首先在腹泻犊牛的粪便中发现一种形态和某些性状类似于呼肠孤病毒的病毒颗粒。但这种病毒在血清学上与呼肠孤病毒并不相关。至1973年,Bishop 等用电镜于患急性非细菌性肠炎幼儿的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现一种类环状病毒。不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患肠炎的幼儿粪便中也发现了类呼肠孤病毒的粒子。以后,在许多动物中也有类似的报告。Davidson 等建议将  相似文献   
8.
从湖南3个高热病发病猪场11头病死猪的病料组织中均分离出了大肠杆菌,经血清学鉴定,鞭毛抗原(K88、K99、987P和F41)全为阴性反应。经过157种菌体抗原血清学检测,血清型为5、6、15、22、32和83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大多数常用药物耐药,对氟喹诺酮和头孢类药物敏感。将其中4头猪原代分离的大肠菌培养物以原倍(2×107个/mL)、104和108稀释的菌液分别感染18~22 g小白鼠,原倍菌液感染的小白鼠12/30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死亡,而104和108稀释菌液感染的小白鼠均健活;将未经除菌的病死猪组织悬液、过滤除菌的组织悬液、大肠杆菌、过滤除菌的组织悬液及大肠杆菌分别感染30日龄左右的健康小猪,除未经除菌的组织悬液感染猪3/3发病,2/3死亡外,其余所有感染猪只出现体温升高,升幅达1~2℃,减食,精神萎靡,但没有死亡;将死亡猪再次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感染小白鼠和猪,小白鼠12/15出现死亡,感染猪只出现体温升高(超过1℃),没有出现死亡。结果证明:大肠杆菌在高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只起协同诱发作用,引起猪发病死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9株猪瘟分离毒株的致病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9株临床表现强、中、低致病特点的猪瘟野毒分离株第3代细胞毒作为种毒,按3mL/头剂量分别注射猪瘟抗原及抗体阴性猪,再用上一代传代猪发病后的血毒作为下一代接毒用种毒接种试验猪1头或2头,或上一代传代猪发病后,同圈放入1头或2头试验猪进行同居感染.如此进行,GDGZ1/95、BJCY1/96和JL1/94传至8代;FJFQ1/99传至7代;HeBHH1/95、HeNBY1/96、BJTX3/96、GXBH1/98和HeNXH2/98传至3代.结果显示:上述分离株传至3~5代过程中均表现出毒力增强的趋势,从3~5代传代到8(7)代的过程中毒力进一步增强并保持稳定,且均超过了标准石门强毒株的发病特点.所有试验猪均出现较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解剖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死后或解剖后的各种脏器经HCFA检查均为强阳性,这种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猪是猪瘟病毒的敏感动物,各毒株之间毒力没有明显差异.对其中7株分离株传代血毒部分代次E2基因主要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仅GDGZ1/95株从F1~F8代中的F6代有2个核苷酸的差异,引起1个相应氨基酸的变异,其余毒株的不同代次没有碱基发生变异,初步说明猪瘟病毒基因型表现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猪瘟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丘惠深 《猪业科学》2007,24(2):64-69
猪瘟一直困扰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其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疫苗预防与净化方案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猪瘟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