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3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林业   344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91篇
  196篇
综合类   1318篇
农作物   164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355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本文介绍用紫外线法消毒的海水对文蛤、花蛤、缢蛏进行净化的中试生产工艺技术及其净化效果。通过对该三种净化贝净化前后的各种安全指标以及其净化过程中大肠菌群数和砂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检测,认为原料符合SC/T 3013-2002规范的文蛤、缢蛏、花蛤经24小时的净化其大肠菌群都能达到DB35/575-2004净化海水贝类标准的要求(≤300MPN/100g贝肉),同时大肠群菌数较低的贝类可以缩短净化时间;根据其含砂量的不同净化时间可控制在8~16小时;要通过净化来大量降低贝类的重金属、农药及贝毒的含量似乎是不可能的;根据贝类品种的不同,其净化过程的死亡率在1.1~3.5%,产品得率90~98%;其净化产品在8℃~10℃贮存与流通可贮藏7天。  相似文献   
102.
紫红笛鲷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海水土池或网箱养殖三龄以上的紫红笛鲷成鱼,于催产前三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 20.0℃以上的春、夏季,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释放激素(LRH-A_(2-3))进行催产,混合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盐度27.9-33.5,水温26.5-30.5℃,pH8.2的水环境中经15-17h孵化。开口仔鱼在土池水温27.2-35.5℃.盐度:23.5-35.6.pH8.0-9.5的条件下,经28-30d培育.鱼体全长为2.5-3.2cm,仔鱼变态完全,成为幼鱼。  相似文献   
103.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影响水分入渗和转移、土壤肥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对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晋西北朱家川流域内7个坝控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农地)下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提取样点地形因子,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借助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理化因子对于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西北朱家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团聚体稳定性从高到低顺序为:林地>草地>农地。分形维数和小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处于流域下游的后会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中游柳树咀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最优。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海拔高度,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7和-0.229,决策系数分别为0.168 0,0.085 6。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9个水稻品系,进行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GY908、GY1128、GY1124和GY2888属籼稻类型,GY926和GY2750属偏籼类型,GY726、GY770、GY1134属偏粳类型,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说明通过籼粳渐渗手段,培育中间型水稻品系,对丰富水稻新材料的遗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梨斑点病田间病情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四定”跟踪观察方法对梨树新病害梨斑点病田间叶部症状表现、发生规律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梨斑点病田间叶部症状表现斑点小,群体数量大,叶面、叶脉、叶柄均可发生,发病中后期全叶呈黄绿相间黄化脱落;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发生重,反之则轻;品种依发病程度不同可明显分为轻、较轻、中等、重等类型,其中‘蜜雪梨’、‘明福’、‘黄花’、‘清香’ 等品种发病轻,发病程度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随坡段自下而上呈由重向轻的变化趋势,且位于梨园边行的植株发病较轻;综合管理水平高、树势长势稳健的梨园发病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不同基因型特色烤烟品种的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基于对不同基因型烤烟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差异的探索,以毕纳1号、云烟87、K326和南江3号4个烤烟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烤烟烟叶油分表征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试验表明,云烟87和南江3号的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总体好于K326和毕纳1号,云烟87、毕纳1号、K326和南江3号烟叶含钾量均偏低,云烟87、毕纳1号和K326的上部叶烟碱含量高,南江3号和云烟87的中、上部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相对较高.[结论]研究可为烟叶质量偏低、油分差的烟区选育和推广优良烤烟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7.
甜玉米穗位叶面积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穗位叶面积有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单株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77个位点全长868.7 cM的玉米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1.28 cM。在F2群体中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玉米全基因组上检测穗位叶面积QTL,共检测到4个与甜玉米穗位叶面积相关QTL,分别位于玉米第4、5、9染色体上,可解释5.98%~11.12%的表型变异。这一结果将加快高产、耐密和抗倒伏甜玉米育种进程,实现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08.
造林密度和修枝对‘欧美107杨’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造林密度‘欧美107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年份胸径、树高、枝下高等,来分析造林密度及修枝对‘欧美107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美107杨’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即3种造林密度‘欧美107杨’2a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株行距3m×12m、5m×6m、3m×6m,而树高生长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修枝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树高生长和提高枝下高,有利于提高杨树木材质量.  相似文献   
109.
以番荔枝为材料,通过颜色反应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初步鉴定番荔枝果肉的黄酮类物质.以芦丁为标准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黄酮含量,并利用响应面法对番荔枝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为51%、料液比为1∶10(W/V)、提取温度为81℃、提取时间为2.5 h下,番荔枝中提取的黄酮含量为735 mg/100g.此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用于提取番荔枝果肉黄酮.  相似文献   
110.
在宁夏中部干旱区,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时期、方式及膜色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栽培相比较,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水分。早春双垄全膜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沟内白膜18.10%和黑膜19.73%,节水18.66 mm和38.46 mm,半膜覆盖白膜17.94%和黑膜16.70%,节水16.77 mm和1.89 mm;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块茎生长期生育阶段,2010—2011年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较裸地高,早春白膜双垄全覆膜处理节水39.23~40.65、24.51~31.08 mm和21.75~30.88 mm,早春黑膜双垄全覆膜处理节水56.85~20.21、37.81~-4.72 mm和29.06~-3.26 mm,播期白膜双垄全覆膜处理节水84.04、88.46 mm和58.87 mm,播期黑膜双垄全覆膜处理节水94.90、60.59 mm和71.94 mm,早春白膜半膜平覆处理节水45.53~-12.25、22.95~6.28 mm和44.97~32.45 mm,早春黑膜半膜平覆处理节水-7.42~18.15、-15.83~16.53 mm和15.85~-17.12 mm,播期白膜半膜平覆处理节水24.03、-3.79 mm和20.32 mm,播期黑膜半膜平覆处理节水-5.2、-40.42 mm和-3.34 mm。各处理0~200 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0~40 cm土壤水分最活跃层次,无明显变化规律,40~80 cm土壤水分变化呈现出规律变化,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高—低—高—低,水分蓄墒层,80~120 cm土层水分缺墒层,120~200 cm深墒 稳定层。地膜栽培能提高马铃薯产量,早春白膜双垄全覆膜模式马铃薯鲜薯产量35 007.85 kg·hm-2,较裸地增产29.31%,降水生产效率116.35 kg·hm-2·mm-1,提高36.15%,早春黑膜双垄全覆膜模式33 823.75 kg·hm-2,增产24.9%,降水生产效率105.7 kg·hm-2·mm-1,提高25%。在干旱地区应推广提早覆膜、双垄全覆膜、膜色黑膜或白膜的抗旱节水栽培模式,该模式节水、增产、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