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O型口蹄疫病毒已演化出多种谱系.目前应用的疫苗已不能有效保护多谱系口蹄疫的流行,这给我国猪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进一步发展免疫原性好、抗原谱广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候选株,本研究以O/HN/93现用疫苗毒株的感染性克隆为骨架,构建了含VP3(58位)和VP1(43、48、137、139、140、141和142位)氨基酸改造的全长克隆.线性化的全长cDNA和T7RNA聚合酶质粒共转染BHK细胞后获得拯救病毒.RT-PCR和乳鼠致病性试验表明拯救病毒遗传稳定,具有与亲本病毒相似的致病性.用拯救的基因工程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猪28 d后分别用中国谱系、泛亚谱系和缅甸98谱系猪源毒的流行毒攻击,结果均获得了完全保护(16/16).O/HN/93灭活疫苗免疫猪能完全保护泛亚谱系和缅甸98谱系猪源病毒的攻击(16/16),但不能完全保护(12/16)中国谱系猪源病毒的攻击.结果表明基因工程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提高了对中国型猪源谱系病毒的免疫保护,拓展了抗原谱,是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2.
<正>1.疫苗质量方面的因素1.1制苗种毒在口蹄疫疫苗生产中,通过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AC-ELBA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测定口蹄疫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的抗原关系,选择病毒遗传进化树中与流行毒株同源性高、免疫原性好、大规模细胞培养中比较稳定、适应性好的毒株作为疫苗毒株。制苗种毒的稳定性决定着疫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是参与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中和抗原基因,其表达蛋白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VP1基因进行分析,不仅对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毒株型和亚型的分析,甚至对新型疫苗的研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VP1基因一直是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文章就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特性及其在基因分型、诊断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A型塞内卡病毒(SVA)是近年来新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病原,与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所致临床症状也十分相似。为了研发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用于预防塞内卡病毒感染和口蹄疫,以SVA全长感染性克隆pSVA-GX01为基础,在SVA 2A与2B基因之间插入O型FMDV的VP1基因,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获得了重组质粒pSVA-FMDV-VP1-O。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拯救获得重组病毒rSVA-FMDV-VP1-O,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显示,该重组病毒可在细胞中表达O型FMDV的VP1蛋白。对该重组病毒进行体外生长增殖特性以及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重组毒株和亲本毒株在BHK-21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插入的FMDV VP1基因可在细胞传代过程中稳定存在6代。研究结果为开发以塞内卡病毒为载体构建表达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的重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口蹄疫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一种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MDV),它对热比较敏感,当温度高于30℃时,病毒衣壳容易解离为五聚体亚单位而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因此,改善病毒的热稳定性,制备热稳定优良的口蹄疫疫苗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在实验室建立的口蹄疫病毒型内嵌和全长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在结构蛋白引入1个或2个氨基酸突变,分别构建了2种基因修饰的口蹄疫病毒全长重组质粒。全长质粒经NotⅠ线化后分别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以拯救重组病毒。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分析表明,成功拯救到2株口蹄疫重组病毒。重组病毒经RT-PCR和序列测定证实只有1株重组病毒所含的耐热突变可以稳定遗传。热失活试验显示,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耐热特性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在结构蛋白上引入V2090A-S2093F-H30568R的突变,并对口蹄疫病毒的热稳定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为未来发展热稳定的口蹄疫疫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拯救具有高复制特性的G1-like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疫苗候选株,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高复制特性H9N2亚型CZ株(Y280-Like)的6个内部基因(PB2、PB1、PA、M、NP、NS)与H9N2亚型40926株(G1-like)的HA和NA基因进行重配,构建G1-like型重组病毒。通过HA、HI试验及基因测序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并对病毒在鸡胚上的复制能力、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6+2质粒系统成功拯救出G1-Like型H9N2亚型重组流感病毒,并具有良好的复制特性和遗传稳定性;将拯救的重组病毒株灭活后免疫SPF鸡,能刺激产生较高的HI抗体,为防控G1-like型AIV流行提供了技术和疫苗候选株储备。  相似文献   

7.
O型口蹄疫病毒VP1嵌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合成我国O型口蹄疫病毒2个疫苗毒株VP1基因的3个抗原袁位,与另外扩增的流行毒株VP1基因末端273bp片段相连,构建出O型VP1嵌合基因片段(VP1O)。然后,将VPIO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VP1O,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表明。VP1O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表达的VP1O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对表达蛋白通过包涵体洗涤的方法进行初步纯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VP1O蛋白。  相似文献   

8.
为研制针对我国边境地区(尤其是西南边境)流行的A型口蹄疫(FMD)的标记疫苗储备病毒株,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东南亚地区流行的A型口蹄疫疫毒(FMDV)A/VN/03/2009株的P1基因,将其插入含FMDV编码非结构蛋白3A aa91-aa105位缺失的O/HN/93病毒全长重组质粒p OFS/3A_(91-105)中,构建FMDV A型和O型嵌合的全长重组质粒p O/3A_(91-105)-AP1。该重组质粒经Not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中,拯救得到FMDV重组病毒。间接免疫荧光、RT-PCR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拯救的FMDV为正确的A型和O型间嵌合及3A aa91-aa105缺失的重组病毒。病毒蚀斑和一步生长曲线表明拯救病毒的感染性和复制能力稍低于其亲本病毒。该型间嵌合标记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研制防控边境地区A型FMD的储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口蹄疫病毒(FMDV)O/PanAsia毒株VPl蛋白的抗原信息,从而为制备多肽疫苗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O/PanAsia毒株的结构蛋白VP1理化性质、结构功能以及细胞表位进行分析,预测抗原表位以选择合适肽段。应用ProParam、TMHMM Server、ProScale和SignaIP 等在线工具,分析VP1蛋白氨基酸序列,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预测VP1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结构功能以及可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筛选B细胞表位肽段并对VP1的两个主要T细胞表位CTL和Th细胞表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O/PanAsia毒株VP1 蛋白的等电点为9.49,相对分子质量为23 520.83;VP1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8~23、135~149和193~205位氨基酸。预测该VP1有10个CTL和10个Th细胞抗原表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最终筛选出VP1蛋白的5个CTL和5个Th优势表位。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O/PanAsia毒株VPl蛋白为稳定性蛋白,含有T、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本研究为FMDV的进一步研究和疫苗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含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是口蹄疫病毒的主要免疫原性基因。作者将亚洲Ⅰ型FMDV VP1基因首尾串联构建双拷贝的VP1基因(2VP1),实现双拷贝VP1基因的原核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GST2VP1)经Sephadex-G200分子筛层析纯化后,Western blot证实其有反应原性,动物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在加强免疫后能够产生和灭活疫苗相当的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本试验结果为亚洲Ⅰ型FMDV免疫原性研究及GST2VP1蛋白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增强表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中编码T细胞表位肽(aa 21~aa 40)序列连接于猪细小病毒(PPV)VP2的5'端,并插入到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 HTA中,构建成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FMDV-VP1-PPV-VP2,转化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E.coli DH10Bac中,经蓝白菌落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rBac-FMDV-VP1-PPV-VP2,转染昆虫草地夜蛾(Sf9)细胞,并在Sf9中进行了表达。电镜观察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rPPV∶VLP(FMDV)。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与PPV VP2天然蛋白相似的免疫原性。小鼠免疫实验证实,在低浓度FMDV抗原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且该病毒样颗粒能诱导机体产生抗FMD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参与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中和抗原位点,是4种结构蛋白中最易发生变异的。在病毒传代过程中,对VP1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是口蹄疫疫苗研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作者扩增了经不同宿主系(乳鼠、BHK21细胞)连传不同代次的AsiaⅠ型毒株的VP1基因,并对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4%~99.8%,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100%;制苗毒株经过不同宿主系有限传代后,与传代前的原毒(MF1)相比,VP1基因未发生大的变异,主要抗原位点较稳定,说明以此种方式获得的制苗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是稳定的,适用于该毒株流行区域内相关家畜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经公布的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VP1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O型口蹄疫病毒标准毒株扩增得到VP1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VP1,对重组表达质粒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正常表达,所表达的融和蛋白与标准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说明该融和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分析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与当前猪FMDV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将VP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豚鼠O型FMD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用ELISA分析其与猪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该重组VP1蛋白(rVP1)只能与部分O型FMDV疫苗血清反应.推测当前使用的不同O型FMDV疫苗毒株在VP1重要中和抗原位点G-H环(134 aa~158 aa)与C末端(200 aa~213 aa)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感染性克隆,采用RT-PCR将O型FMDV OHM/02株全长基因组分为5个重叠的片段进行扩增,克隆至载体pUC57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pPO-1。将线性化的pPO-1与含有编码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出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拯救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测序,表明人工设计的分子标记Bam HⅠ酶切位点消失,排除了亲本毒株污染的可能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电镜观察可观察到病毒粒子,表明构建了具有感染性的OHM/02毒株全长cDNA克隆。病毒生长曲线表明,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复制能力和增殖特性相似。OHM/02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拯救可为FMD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重要工具,可促进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16.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猪口蹄疫病毒与猪肠道病毒的所有重组株国,C731毒株的毒力较弱,且免疫原性最好,具有作为弱毒疫苗株的基本条件。为此,本试验对由C731继续克隆而获得的C731-54毒株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结果表明,此毒株安全有效,遗传性状稳定,是一株较好的抗猪口蹄疫病毒感染的弱毒疫苗候选株。1 材料与方法1.1 C731-54毒株及FMDV强毒 C731毒株经终点稀释法克隆5次,获得了C731-54重组株,再经扩增后作为种毒。种毒接种于IBRS-2细胞株,收毒后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猪业》2006,(3):60-60
为做好我国防控口蹄疫科技储备工作,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近日又成功完成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实验室研究工作,经试验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与传统疫苗相比,三价灭活疫苗具有如下优越性:一是制苗用毒株特性优良。免疫原性好,抗原谱广,对实验动物和制苗材料具有良好适应性。二是效率更高。一次接种可同时预防三个血清型口蹄疫病毒的侵袭。三是减少应激反应。与现有疫苗相比,应用三价疫苗免疫可避免多次注射,减少因多次注射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101-2106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均可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疾病。本试验以PRV基因工程弱毒株rPRVSMX为载体,构建了表达PPV流行毒株VP2基因的重组PRV(rPRVSMX-VP2)。Western blot和IFA试验均证明了重组病毒在细胞中成功表达了VP2蛋白。动物试验结果证明重组病毒可以诱导猪体产生特异性的PPV抗体,首免后40 d血凝抑制抗体(HI)为1∶192±73.9,虽然低于PPV商品化灭活疫苗免疫后所产生的HI抗体,但此时免疫系统被认为是激活的水平;重组病毒诱导产生的PRV抗体与载体毒株rPRVSMX诱导产生的抗体相当。由此可见该重组毒株经过优化后,可以作为二联疫苗的候选毒株防控猪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19.
以口蹄疫病毒O/Akesu/58毒株感染黄牛获得口蹄疫病毒持续带毒动物,定期分离黄牛食道/咽喉部黏性液体(O/P液)和血清,研究病毒分离毒株抗原基因变异及其血清中和特性,从基因水平和血清学方面研究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分离株的抗原变异性。用RT-PCR扩增分离株抗原基因VP1,分析VP1基因变异情况;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血清与对应动物分离毒株的中和特性,并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血清的抗体水平变化,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持续感染分离毒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8%以上,没有碱基缺失或插入现象;与O/Akesu/58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85%左右,氨基酸同源性也仅为90%。持续感染分离株VP1基因有多处位点发生突变,其中有1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一致突变,但只有2个位点造成氨基酸突变(I 56→T、A 210→E);而持续感染分离毒株有4个核苷酸位点和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颠换突变;同时证实不同时间分离株与对应血清都能相互中和,且中和作用能力随着时间延续呈下降趋势,最低为1∶80,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这与LPB-ELISA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分离株抗原变异不显著,没有变异到动物自身血清不能识别的程度,而且分离毒株与自身动物血清具有较强的中和特性;在持续感染过程中,动物血清保持高水平抗体滴度,且持续感染毒株的分离与否与抗体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综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IBDV的抗原变异主要与病毒VP2蛋白的2个亲水区有关;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分离到超毒株与欧洲的超强毒株间有相似的来源,超强毒株赖以产生的分子基础尚不明确,且新的超强毒株不断出现。表达VP2基因的重组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