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周伟  王倩  章超斌  李建龙 《草业学报》2013,22(1):138-147
植被动态监测以及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而草地NDVI时空动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分析,对于草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黑河流域1999-2007年SPO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在1999-2007年间呈明显增加趋势;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71.53%和19.43%;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来山、走廊南山、冷龙岭和河西走廊中段的典型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勒南山、走廊南山和冷龙岭的荒漠草地向非草地过渡区域;黑河中上游不同草地植被NDVI的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型,7月份达最大值;草地NDVI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5),NDVI与相对湿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性,并且不同草地类型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不同。近年来伴随西北地区气候向暖湿转型,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气温是影响研究区牧草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替代品组合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可行性,选取240头、(28±3)日龄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75 mg/kg金霉素+40 mg/kg杆菌肽锌+100 mg/kg喹乙醇)、处理1组(基础日粮+2 000 mg/kg发酵中草药)、处理2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梭菌+1 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及处理3组(基础日粮+450 mg/kg博落回散+800 mg/kg无水甜菜碱)。每组设5个重复,每重复12头。试验期32 d。在试验第14、32天时,每重复随机选取1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测定其生长性能、腹泻指数及血液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①1~14 d时,相比对照组,处理3组可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P < 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 < 0.05)。15~32 d时,处理3组的料重比比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极显著降低(P < 0.01)。1~32 d时,与抗生素组相比,处理3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 < 0.05)。②1~14 d时,与对照组相比,处理3组腹泻指数极显著降低(P < 0.01)。在15~32和1~32 d时,处理2组、3组的腹泻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处理3组与抗生素组腹泻指数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均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P > 0.05)。③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处理3组14 d时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 < 0.05;P < 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 < 0.01;P < 0.05);32 d时GSH含量极显著增加(P < 0.01),MD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 < 0.01;P < 0.05)。比较各试验处理,日粮中添加博落回散(450 mg/kg)+无水甜菜碱(800 mg/kg)能降低断奶仔猪的料重比,提高抗氧化性能,减少腹泻,效果优于其他组合,可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仔猪饲料中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通过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L-Cit),探究其对游泳力竭强应激后,小鼠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6只平均体重为(14.58±0.77)g的断奶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饮用自来水,试验Ⅰ组和Ⅱ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0.5%和1.0%的L-Cit。试验期21 d,每3 d空腹称重后在(31±2)℃水桶中负重游泳至力竭,于试验第21天摘眼球采血。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在第6、9、12天时,雌鼠体重分别提高了12.88%(P < 0.05)、20.30%(P < 0.01)、7.99%(P < 0.05)和21.27%(P < 0.01)、24.47%(P < 0.01)、19.46%(P < 0.01)。第15天时试验Ⅱ组小鼠体重比对照组提高13.71%(P < 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小鼠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SAFR)活力提高了31.49%(P < 0.01);试验Ⅱ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IHFR)能力分别提高54.35%(P < 0.01)和13.10%(P < 0.01);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小鼠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分别提高13.16%(P < 0.01)和6.28%(P < 0.01)。综合试验结果,饮水中添加L-Cit可提高运动后小鼠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含量。综合比较,添加1.0% L-Cit(69.09 mg/d)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兰翔宇  叶冲冲  王毅  曾涛  孙建 《草地学报》2021,29(z1):80-92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级,其水源涵养功能面临全球变暖压力,但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还需深入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并结合土地覆盖产品,借助相关性和趋势分析等方法,评估了青藏高原产水、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水源涵养量空间异质性明显(范围为0~1 700 mm)。高寒草原(0.49 mm·a-1)和高寒草甸(1.92 mm·a-1)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均表现为逐年增加,而森林则相反(-5.39 mm·a-1)。水源涵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自雅鲁藏布江河谷向西北逐级递减。驱动力表明水源涵养对土壤湿度最为敏感(0~10 cm:slope=5 327.53,P<0.05;10~40 cm:slope=2 110.42,P<0.05),而地形对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有不同影响,在一定坡度范围内(0~20°),水源涵养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加。本文强调森林水源涵养呈现出退化趋势,今后需加强对该生态系统水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对断奶后2~6月龄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及小肠组织中与氨基酸转运吸收相关的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健康、日龄((60±1.60)d)和体重((10.73±1.03)kg)相近的雌性陕北白绒山羊羔羊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4种试验日粮,其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标准日粮的85%、100%、115%和130%。标准日粮营养水平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依据生长阶段(10~19 kg、15~27 kg)和目标增重设置。试验期间,分别于120和180日龄称重,于180日龄,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采集十二指肠中上部、空肠中段、回肠末端组织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C7A7、SLC3A1和SLC15A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第一阶段(60~120 d)115%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第二阶段(121~180 d)115%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85%和100%水平组(P<0.05),与130%水平组无明显差异。两阶段115%水平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两阶段料重比115%水平组显著低于85%、100%水平组(P<0.05)。2)相同营养水平下,SLC7A7和SLC15A1 mRNA的表达丰度顺序均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3)随日粮营养水平的增加,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在小肠各段的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115%水平组表达量最高。115%水平组SLC7A7和SLC15A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115%水平组SLC3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85%和130%水平组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与其他营养水平组相比,115%水平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在2~6月龄生长性能最佳,SLC7A7、SLC3A1和SLC15A1 mRNA在小肠各段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价河北省三大区域(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羊场夏季绵羊的热应激程度,并分析温热环境参数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羊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择3个区域12个规模化羊场,自动检测并记录夏季羊舍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2个月,同时检测各场绵羊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结果表明,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的羊舍日均温度分别达24.3、28.5和28.7℃,温湿指数(THI)分别达72.40、79.91和79.47,冀北燕山区域绵羊正遭受轻度热应激,而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地区的绵羊遭受中度甚至重度热应激,可见,夏季河北省舍饲绵羊的热应激防控需要引起关注,加强夏季的防暑降温措施刻不容缓。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看,3个区域绵羊的直肠温度范围为39.1~39.8℃,呼吸频率为42~114次·min-1,直肠温度与环境温度、THI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相对湿度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r=0.60);呼吸频率与环境温度、THI之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4;P<0.01,r=0.87),与相对湿度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此,通过羊舍温湿参数和THI的测定可以推断绵羊的个体生理状况,对实际生产中舍饲羊热应激的预防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胫骨平台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在犬前十字韧带断裂(cranial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CCLR)中的临床意义及为犬CCLR的整体发病规律与风险、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研究选用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确诊为CCLR的共15只患犬的30个膝关节,使用X线和CT测量TPA (R-TPA和CT-TPA)并比较X线和CT测量TPA的一致性及优缺点。结果显示,R-TPA大小与年龄、体重、胖瘦、性别及绝育/去势与否均无关(P>0.05),前十字韧带是否断裂亦与TPA大小无关(P>0.05)。经CT测量所得30个CT-TPA的平均值为26.93°(范围:19.03°~32.67°);左侧膝关节的CT-TPA的平均值为26.82°,右侧为27.04°。R-TPA与CT-TPA值具高度相关性(r>0.75,P>0.05);21个膝关节(70%)可在CT图像中观察到骨赘生成,其CT图像比X线图像能更清楚地辨识出骨赘与骨皮质的分界。结果表明,TPA与CCLR患犬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X线与CT在测量犬TPA方面具有一致性,CT测量在测量图像的采集上较X线拍摄更方便、快捷与全面,并在骨关节炎病例中的测量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包被蛋氨酸(coated methionine,CM)和包被叶酸(coated folic acid,CFA)对杜寒杂交二代公羔生长性能、养分消化代谢及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按照试验动物体重添加CFA(0 mg,CFA-或4 mg·(kg·d)-1,CFA+)和CM(0 g,CM-或0.1 g·(kg·d)-1,CM+)。将40只体重相近((30.08±1.34)kg)的4月龄杜寒杂交二代公羔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M-&CFA-)、基础日粮+CFA 4 mg·(kg·d)-1(CM-&CFA+)、基础日粮+CM 0.1 g·(kg·d)-1(CM+&CFA-)、基础日粮+CFA 4 mg·(kg·d)-1+CM 0.1 g·(kg·d)-1(CM+&CFA+)。试验期8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70 d,在试验期结束前10 d开展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CFA显著提高了1~30 d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而添加CM仅显著提高了1~30 d饲料转化率(P=0.036),对1~30 d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CFA、CM显著提高了杜寒杂交二代公羔31~60 d和1~60 d平均日增重及相应阶段饲料转化率(P<0.05),二者对1~60 d饲料转化率具有显著互作效应(P=0.007);2)饲粮添加CFA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饲粮添加CM有提高有机物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66)及增加干物质消化率的趋势(P=0.095),二者对养分消化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3)饲粮添加CFA、CM显著降低了尿能排出量,显著提高了能量消化率和代谢率(P<0.05);通过显著降低粪氮、尿氮及总排泄氮(P<0.05),从而显著提高了氮的表观消化率和沉积氮水平(P<0.05),且二者同时添加对减少氮排泄、提高氮消化率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4)饲粮添加CM、CFA显著提高嘌呤衍生物的尿排泄量,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P<0.05)。饲粮添加CM、CFA提高干物质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改善总能消化率和代谢率,增加氮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量,促进杜寒杂交二代公羔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陈奥  龙明秀  张维  马文文 《草地学报》2012,20(1):102-107
根据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黑麦草(Lolium spp.)杂交F4代8个品系的单株产量、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率、茎粗、叶宽、叶长、茎叶比、生育期、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进行目标性状灰色关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麦草杂交F4代8个品系进行灰色多维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黑麦草单株鲜重与分蘖数(r=0.7968)、茎粗(r=0.7472)、叶长(r=0.7116)关联度最高;茎叶比与有效分蘖率(r=0.7631)、株高(r=0.7468)关联度较高;而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叶宽(r=0.8431)和生育期(r=0.8264)关联最为密切。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与目标性状关联度较高的性状进行针对性选择。F4_5(卓越×百盛)、F4_6(多福×卓越)、F4_8(百盛×多福)3个杂交新品系综合性状最好,综合评估关联度分别为0.8582,0.7527和0.7340。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山羊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及其部分家族基因与山羊皮肤黑色素沉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黑色素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HOTAIRHOXD10、HOXC11、HOXC12基因在健康成年雌性酉州乌羊((19.16±1.44)kg)、板角山羊((23.27±3.24)kg)皮肤组织中的mRNA水平,及其在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分化过程中(培养1、3、5和7 d)的表达模式,并分析HOTAIR与其他3个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皮肤组织中,酉州乌羊HOTAIRHOXC12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板角山羊(P<0.01),酉州乌羊HOXD1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板角山羊(P<0.05);HOTAIRHOXC12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HOXD10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在B16-F10细胞增殖阶段,HOTAIR在各阶段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1、HOXC12和HOXD10呈"高-低-高"的表达模式,且均在培养1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5 d(P<0.01);HOTAIRHOXC11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HOTAIR表达持续上升,HOXD10表达持续下降,HOXC11在各阶段的相对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2在培养1和5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7 d(P<0.01);HOTAIRHOXD10表达极显著负相关(P<0.01)。HOTAIR在乌皮山羊皮肤中高表达,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OTAIRHOXD10存在负向调控作用。HOTAIRHOXD10互作可能调控山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分化与黑色素生成。  相似文献   

11.
玛曲草原植被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立民 《草业学报》2012,21(4):224-235
 利用玛曲草原1982-2005 年的气候和载畜量及NASS/GIMMS 半月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的年际变化关系,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滞响应。统计了4 个时间尺度(1~4个月)×4个时滞期(前0~3个月)共16种组合下,植被NDVI与同期和前期(前1~6个月)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夏季NDVI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019/10a和0.022/10a。季节和年均气温及≥0℃年积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5~0.7℃、0.6℃和121.5℃;季节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夏季气温变化稳定,春、秋季气温和4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不稳定。春季~秋季和全年各月的NDVI与同期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2~0.95和0.87;春季、秋季和冬季及全年各月的NDVI与降水呈极显著正或负相关,R 为0.84,0.77,-0.52及0.80;每年NDVI的月均值与同期>0℃ 年积温和家畜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犚为0.66和0.45。植被NDVI对当月和前2月降水的累积量(时间尺度为3个月)及对当月和前1月气温(时间尺度为2个月)的响应最强,时间尺度为1~3或1~2个月,时滞期为0个月的同期气温或时滞期为1个月的降水对生长季间NDVI的促进效应大;早期(4月)气温升高促进植物生长,而早期和后期(8-9月)的降水累加及后期高温抑制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0-2015年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MODIS NDVI数据,反演该区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6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与偏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年际、季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植被覆盖较好区域主要集中在陈巴尔虎旗的东北部、鄂温克旗的中东部以及新巴尔虎左旗的东南部区域;近15年间的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呈逐年波动改善趋势,尤其是2010年后的植被覆盖呈明显改善趋势;2000-2009年间的年均温呈小幅波动的平稳提升趋势,降水则呈不显著降低趋势;而自2010年后,二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年均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夏季气温呈不显著降低、降水则呈显著波动增加的年际变化趋势均有利于植被生长;降水是植被覆盖状况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梅 《草业学报》2018,27(3):13-23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全区年降水量仅为110 mm左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大幅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基于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 1982-2016年卫星遥感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综合顺序分类法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区域和主要类型植被NDVI值多年变化趋势及其植被演替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6年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寒区和盆地内干旱荒漠区植被NDVI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90/10年、0.0011/10年;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植被NDVI呈微弱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11/10年、0.0036/10年,而高寒草原类植被NDVI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系数为0.0058/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极其干旱,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被NDVI值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气温发生突变的1987年为界,植被主要朝着温暖化和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年代变化,寒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减少,微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增多,同时湿润度级别有所升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微温微干和微温微润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5.
岳奕帆  陈国鹏  王立  李小霞  李瑱 《草地学报》2022,30(6):1534-1542
为了探究甘肃省舟曲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精确把握区域植被增减情况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Landsat 30 m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辅以DEM与气象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舟曲县1998—2019年间的植被覆盖进行逐像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年间舟曲县FVC在0.76~0.85之间波动,整体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增长速率为3.9×10-3a-1,春季和初夏的降水与FVC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单峰型变化,在中海拔段(2 200~3 400 m)表现最优良;县域植被覆盖以轻微改善为主,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退化趋势也以轻度退化为主,明显退化与显著退化面积占比极低;变异系数呈稳定态势,稳定区域面积占比71.33%。研究植被覆盖的长时序变化特征可为舟曲县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和干扰对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NDVI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5年的NASA/GIMMS半月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气候与家畜数量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东部民勤、中部酒泉和西部玉门的NDVI、气温、降水和家畜数量年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民勤和酒泉的NDVI年变化呈增加趋势(P<0.01和P<0.05);民勤、酒泉和玉门的气温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P<0.01);降水与降水利用效率(RUE)年变化则相反(P>0.05)。NDVI和气温的年变异系数(CV)小,降水和家畜数量及RUE的CV大。3地的NDVI、气温、降水及家畜数量为民勤>酒泉>玉门,RUE为酒泉>民勤=玉门。民勤的NDVI与降水和气温成正相关(P<0.05),酒泉的NDVI与降水、气温及家畜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玉门的NDVI与家畜数量成负相关(P<0.05)。分析认为,降水对民勤NDVI的贡献大于气温,气候和载畜量都是影响酒泉植被的重要因素,家畜数量是玉门NDVI变化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甘肃省2000—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及气象数据,研究了甘肃省草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生长季草地NDVI整体水平较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030·(10a)-1,草地NDVI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0年间生长季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甘肃省草地的19.08%,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生长季NDVI保持稳定,其中高寒草甸NDVI整体较高且稳定性较强;生长季草地NDVI受夏季降水量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主要促进了草地NDVI的增长。整体而言,甘肃省草地NDVI呈现增长趋势且稳定性较高,降水量对草地NDVI的影响较强。另外,生态工程也促进了草地NDVI增长,需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2-2015年间GIMMS NDVI3g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蒙古国植被NDVI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过去34年间蒙古国生长季平均NDVI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生长季NDVI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1982-1994年和2007-2015年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1994-2007年间呈显著下降。从34年的观测尺度看,NDVI以每年0.0005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较密切,两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74。在空间分布上,植被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大湖盆地、杭爱山脉、戈壁阿尔泰山脉和北部森林区,其对气候的响应因季节和地区而异。从季节上看,总体上3个季节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NDVI波动与生长季的波动一致,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其主要原因为夏季生产力占全年生产力的比重较高有关。春季和秋季NDVI对温度的响应明显。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是蒙古国植被NDVI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蒙古国西部高山地区和中部草原地区),植被NDVI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GIMMS NDVI产品因其长时间序列的优势,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特征分析.本文利用1982-2012年该数据集,研究了我国NDVI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及空间变化率,同时选用双变量相关与偏相关2种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区域NDVI与6种气候因子(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全国NDVI的年内变化显著,其中2月下半月数值最小,8月上半月达到峰值.31年间,全国NDVI呈缓慢增长趋势,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0003.针对8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其NDVI与6种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程度不同,总体而言,与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及平均相对湿度多具有正相关性,而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多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