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反刍动物的整个妊娠失败中,早期胚胎死亡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母体妊娠识别失败造成的IFN-τ(干扰素-τ)是由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发出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它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的一种主要因子,本文阐述了IFN-τ的分子结构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即IFN-τ和PGF2α,UCRP,OTR,GM-CSF的互作机理。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τ(INF-τ)最初被称为滋养层蛋白-1(TP-1),是反刍动物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类低分子质量酸性蛋白质,分子质量一般为17~24 ku。干扰素-τ具有Ⅰ型干扰素的共同特性,即抗病毒、抗细胞增生、免疫调节等[1]。但IFN-τ在生物学功能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它仅在胚胎滋养层细胞中表达,无需病毒诱导;另外,高浓度IFN-τ与其他Ⅰ型干扰素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 -τ是由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发出的特有妊娠信号 ,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的一种主要因子。反刍动物早期妊娠识别和妊娠诊断是影响其繁殖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对干扰素 -τ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妊娠识别中的作用机理的最新研究作了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胚胎附植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干扰素-τ是反刍动物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在妊娠早期特异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干扰素-τ在反刍动物胚胎附植及胎盘形成早期发挥的作用,总结该阶段受干扰素-τ调控的相关基因,以及干扰素-τ与孕酮、前列腺素、皮质醇在影响子宫内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反刍动物胚胎附植相关基因和进一步了解其胚胎附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τ是羊孕体附植时发出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它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的一种主要因子。本文阐述了IFN-τ的分子结构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即IFN-τ和PGF2α、U-CRP、OTR、GM-CSF的互作机理。  相似文献   

6.
IFN-τ与妊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FN-τ属于一类功能特化的 IFN,它是反刍动物母体妊娠识别的孕体信号 ,在黄体维持和妊娠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对 IFN- τ的抗溶黄作用及其抗溶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τ及其在反刍动物中抗黄体溶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扰素-τ是一个在反刍动物妊娠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属于Ⅰ型干扰素家族。在围植入期由胚胎滋养层单核细胞合成分泌,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抑制溶黄体素PGF2α的合成分泌,起到抗黄体溶解作用,保证妊娠的建立。导致牛胚胎早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抗黄体溶解机制失调,因此干扰素-τ被认为是一个能有效提高妊娠率的可操控靶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干扰素的诱生和功能研究,对牛IFN-α、IFN-γ和IFN-τ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行概括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检测内源性绵羊肺腺瘤反转录病毒(enJSRV)与干扰素-τ(IFN-τ)在妊娠早期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以及enJSRV的表达与外周血孕酮水平变化的关系。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电化学发光法对enJSRV和IFN-τ在妊娠早期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相对表达及孕酮水平进行了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JSRV和IFN-τmRNA在妊娠早期绵羊子宫内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SAS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在妊娠12~14d(交配日为0d)表达较高,2~10、16~30d的表达均低于前者。IFN-τmRNA仅在妊娠12~25d表达,14d达其峰值,30d就不能检出,且差异都极显著(P<0.01)。电化学发光法结果显示,孕酮水平在妊娠2d为0.4ng·mL-1,以后升高,妊娠8~16d维持在8.3ng·mL-1左右,在妊娠19~30d孕酮水平有所下降,30d为2.5ng·mL-1。以上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与外周血孕酮含量及IFN-τ的变化高度相关,且enJSRV在胎盘的形态发生及生殖生物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tau(IFN-)τ在妊娠建立中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对提高体外胚胎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不同来源的牛囊胚分泌的IFN-τ水平,本实验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对牛孤雌发育(PA)、体外受精(IVF)、体外受精冷冻解冻(FT-IVF)及体细胞核移植(SC N T)等4种囊胚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C R 1aa体系中培养7 d的PA、IVF、FT-IVF囊胚分泌的IFN-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它们都显著高于相同日龄SC N T囊胚的分泌量(P<0.05)。分别在C R 1aa和SO FaaBSA体系中生产的PA囊胚分泌的IFN-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2种体系对牛孤雌发育囊胚分泌IFN-τ量没有影响。在C R 1aa培养体系中生产的PA和IVF囊胚分泌的IFN-τ量与囊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PA囊胚分泌的IFN-τ与囊胚直径平方无相关性,IVF囊胚的IFN-τ的分泌量与囊胚直径平方中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τ对绵羊妊娠识别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τ是羊孕体附植时发出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它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的一种主要因子。本文阐述了IFN—τ的分子结构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即IFN—τ和PGF2α、U—CRP、OTR、GM—CSF的互作机理。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ε(IFN-ε)是新发现的一种Ⅰ型干扰素(IFNs),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其本质是一种糖蛋白,可间接发挥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但与其他Ⅰ型干扰素不同,IFN-ε的产生不需要病毒诱导,其由黏膜上皮细胞组成型表达,并受激素调节,在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人和不同动物IFN-ε的起源、体内分布规律,以及对生殖系统的保护、神经系统的调节及抗病毒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开发新型干扰素。  相似文献   

13.
羊干扰素可分为Ⅰ型、Ⅱ型,后者与其他动物干扰素一样,只包含一种干扰素即IFN-γ,而前者被确定的却只有IFN—ω和IFN—τ。对具有强抗病毒能力的干扰素α的研究一直是干扰素研究的主攻方向,但笔者却没有查到羊干扰素α的相关资料(80年代末曾被定义为IFN—αⅡ的基因现已被确定为IFN—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抗病毒和恶性肿瘤及增强免疫调节能力方面有明显效果,它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Ⅰ型包括IFN-α和IFN-β等,Ⅱ型又称免疫干扰素IFN-γ,IFN-γ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殊细胞毒性[1].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干扰素τ(IFN-τ)、孕酮对牛子宫内膜上细胞外基质(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bECs)培养液中,分别添加孕酮、bIFN-τ、孕酮和bIFN-τ混合物培养24h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ECs上Collagen、Laminin、Fibronectin、THBS和Tenascin等ECM基因和ECM配基基因Syndecan、CD44、CD47和RHAMM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上,bIFN-τ显著地诱导了Tenascin、Collage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孕酮显著地诱导了CD44、Fibronecti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但当bIFN-τ和孕酮联合作用时,CD44、THBS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抑制,Tenascin、Fibonectin、Colla-gen基因的转录水平恢复到对照组转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胚胎植入过程中,IFN-τ和孕酮可能对牛子宫内膜上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将灭活的流感病毒与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发现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因此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1]。IFN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2],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也是目前被应用最多的3个特性[3]。根据干扰素的结构、序列、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受体特异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和Ⅲ型干扰素[4]。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δ、IFN-ε等,Ⅱ型干扰素目前只发现了IFN-γ[2],Ⅲ型干扰素目前发现了IFN-λ1、IFN-λ2、IFN-λ3,Ⅲ型干扰素的许多功能同Ⅰ型干扰素是类似的[5,6]。  相似文献   

17.
黄牛τ-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N-τ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分子药物.然而,IFN-τ仅在孕体植入前后的一段时间表达,产量很少,而人们却需要大量高纯度、有活性的IFN-τ用于疾病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PCR克隆测序首次测定了黑白花奶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的完整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680846、DQ680847),其CDS长度为519 bp,编码含有172个氨基酸的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对所有牛干扰素-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聚为4类,发现了一类新的牛干扰素-τ(τ4)和6种新亚型(τ1e、τ3f、τ3g、τ3h、τ4a、τ4b)。DQ680846属于τ4类的一种亚型,标记为τ4a;DQ680847属于τ3类的一种亚型,标记为τ3f。各牛干扰素-τ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在92.7%~99.8%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在88.5%~99.4%之间;τ4a、τ3f与其他牛干扰素-τ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在94.0%~97.1%、92.9%~99.6%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在91.4%~96.0%、88.5%~99.4%之间。这一结果反应了牛干扰素-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二级结构预测发现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是以5个α-螺旋(A-E螺旋)为基础构成的。Asn78、Cys1、Cys29、Cys99、Cys139I、le143、Lys160和C-末端的11个氨基酸为高度保守区,它们是维持牛干扰素-τ的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孕酮的内分泌调节与免疫功能对动物早期妊娠建立和维持十分重要。目前,在反刍动物生产中,胚胎丢失、早期流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而孕酮引起的免疫耐受机制还不很清楚。作者通过介绍孕酮的来源及作用方式、孕酮与机体免疫、孕酮介导妊娠免疫耐受等内容,阐述了孕酮在反刍动物早期妊娠中的免疫耐受作用,为孕酮在妊娠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妊娠的建立和维持归因于胚体的信号和黄体对孕酮的产生,在反刍动物,胚体滋养层分泌的激素抑制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PGF2α。在发情周期的绵羊,孕酮下调子宫内膜腔上皮和子宫腺上皮孕酮受体基因的表达,并伴随着上皮雌激素受体和催产素受体的增加。在催产素的作用下,子宫开始分泌溶黄体作用的前列腺素F2α。在妊娠绵羊,孕体滋养层产生的干扰素可作用于子宫内膜而直接抑制雌激素受体基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孕酮、干扰素、胎盘催乳素和生殖激素共同组成了一个"作用网络"来调节子宫的功能分化和子宫腺的形态发生,从而维持绵羊妊娠。本文综述了绵羊妊娠识别、建立和维持的信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