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的来源,可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IFN包括IFN-α家族和IFN-β,IFN-α主要是由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而大多数细胞都可以分泌IFN-β,但主要是由成纤维细胞分泌。Ⅱ型IFN是IFN-γ,由激活的T细胞和NK细胞在识别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产生。因此,在病毒感染早期,细胞对抗病毒的感染主要依赖于Ⅰ型IFN的分泌,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对Ⅰ型IFN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1 IRF-3的结构IRF-3是由4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质量为55 ku的蛋白质。IRF-3…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抗病毒和恶性肿瘤及增强免疫调节能力方面有明显效果,它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Ⅰ型包括IFN-α和IFN-β等,Ⅱ型又称免疫干扰素IFN-γ,IFN-γ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殊细胞毒性[1].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tau(IFN-τ)是反刍动物特有的一种新型Ⅰ型干扰素,通常被认为是反刍动物的妊娠识别信号,在胚胎与子宫内膜的相互作用中调节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随着对IFN-τ研究的深入开展,发现其除了参与调节反刍动物妊娠着床外,在其他物种中还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基于此,文章围绕IFN-τ的主要生理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τ及其在反刍动物中抗黄体溶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扰素-τ是一个在反刍动物妊娠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属于Ⅰ型干扰素家族。在围植入期由胚胎滋养层单核细胞合成分泌,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抑制溶黄体素PGF2α的合成分泌,起到抗黄体溶解作用,保证妊娠的建立。导致牛胚胎早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抗黄体溶解机制失调,因此干扰素-τ被认为是一个能有效提高妊娠率的可操控靶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Ⅰ型(主要是α和β)和Ⅱ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Ⅰ型于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干扰素τ(IFN-τ)、孕酮对牛子宫内膜上细胞外基质(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bECs)培养液中,分别添加孕酮、bIFN-τ、孕酮和bIFN-τ混合物培养24h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ECs上Collagen、Laminin、Fibronectin、THBS和Tenascin等ECM基因和ECM配基基因Syndecan、CD44、CD47和RHAMM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上,bIFN-τ显著地诱导了Tenascin、Collage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孕酮显著地诱导了CD44、Fibronectin、RHAMM和Laminin基因的表达,但当bIFN-τ和孕酮联合作用时,CD44、THBS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抑制,Tenascin、Fibonectin、Colla-gen基因的转录水平恢复到对照组转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胚胎植入过程中,IFN-τ和孕酮可能对牛子宫内膜上ECM及其配基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γ-干扰素(IFN-γ)是巨噬细胞、NK细胞的主要活化因子,可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Ⅰ类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强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呈递作用,促进T、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Ⅰ型干扰素,IFN-tau具有很高的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近年来研究还发现IFN-tau具有较高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复制的活性[1].与其他干扰素不同的是IFN-tau仅在反刍动物妊娠发育初期的胚胎滋养层细胞中表达,无需病毒诱导,有延长黄体发挥功能的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tau(IFN-)τ在妊娠建立中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对提高体外胚胎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不同来源的牛囊胚分泌的IFN-τ水平,本实验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对牛孤雌发育(PA)、体外受精(IVF)、体外受精冷冻解冻(FT-IVF)及体细胞核移植(SC N T)等4种囊胚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C R 1aa体系中培养7 d的PA、IVF、FT-IVF囊胚分泌的IFN-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它们都显著高于相同日龄SC N T囊胚的分泌量(P<0.05)。分别在C R 1aa和SO FaaBSA体系中生产的PA囊胚分泌的IFN-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2种体系对牛孤雌发育囊胚分泌IFN-τ量没有影响。在C R 1aa培养体系中生产的PA和IVF囊胚分泌的IFN-τ量与囊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PA囊胚分泌的IFN-τ与囊胚直径平方无相关性,IVF囊胚的IFN-τ的分泌量与囊胚直径平方中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1]。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型(主要是α和β)和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2]。鸭I型干扰素基因是在1995年由Schults等成功克隆的[3,4]。他们使用已克隆的鸡型干扰素基因1(ChIFN1)作为探针,基因组DNA Southern杂…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不同来源H7N9流感病毒诱导Ⅰ型干扰素(IFN-Ⅰ)产生水平差异及其机制,本研究选取人源流感病毒A/Anhui/1/2013(AH/1)株和禽源流感病毒A/Pigeon/Shanghai/S1421/2013(PG/S1421)株作为模式病毒株,利用C57BL/6小鼠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H/1株感染可以致小鼠发病死亡,而PG/S1421株则不会致小鼠发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流式细胞试验分别对两株病毒在A549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感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在两种细胞中的感染效率无显著差异。将该两株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培养上清,并裂解细胞收取细胞总蛋白。采用ELISA方法对细胞培养上清IFN-Ⅰ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后不同时间,AH/1株和PG/S1421株均可以诱导IFN-Ⅰ产生,但相较于PG/S1421株,AH/1株感染可以诱导细胞产生更多的IFN-Ⅰ;利用western blot对细胞总蛋白中IFN-Ⅰ产生信号通路的上游感受器分子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PG/S1421株感染细胞的12 h内,胞内RIG-Ⅰ分子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而AH/1株感染后,胞内RIG-Ⅰ分子的表达量增加,并且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上升。以上试验结果表明,AH/1株感染可以通过上调RIG-Ⅰ表达进而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更多IFN-Ⅰ。本研究阐明了人源H7N9流感病毒促进IFN-Ⅰ产生的初步机制,为进一步解析人源H7N9流感病毒促进IFN-Ⅰ产生的精细分子机制以及免疫逃逸机制奠定了基础,为H7N9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干扰素(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来间接发挥抗病毒生物学作用,抑制病毒生长,促进免疫细胞活性。IFN-α属于Ⅰ型干扰素,是由白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1])。IFN-α与靶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靶细胞内潜在抗病毒基因的表达,产生具有三磷酸鸟苷(GTP)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质,使细胞具备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的新家族--IFN-λs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λ(IFN-λ)家族是干扰素的一个新家族,不同于Ⅰ型IFN和Ⅱ型IFN,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又称IL-29、IL-28A和IL-28B)。IFN-λs的信号转导机制类似于IFN-α,两者都是通过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活化Jak-STAT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病毒、抗细胞增殖等生物学作用。所不同的是IFN-λs是通过诱导其独特的Ⅱ型细胞因子受体CRF2-12/IFNLR1/IL-28Rα和CRF2-4/IL-10Rβ异二聚体化。IFN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基因工程产品,IFN-α/β在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IFN-λs与Ⅰ型IFN有着几乎相同的功能,是否具有独特功能,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是α-疱疹病毒亚科,水泡病毒属成员,主要引起猫的病毒性鼻气管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是IFN-Ⅰ抗病毒信号通路的靶基因,也是该通路的负调控因子在宿主细胞激活抗病毒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发表于《Veterinary Microbiology》的一项研究阐明了miR-101靶向SOCS5基因,显著增强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信号,促进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揭示了抑制猫疱疹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羊干扰素可分为Ⅰ型、Ⅱ型,后者与其他动物干扰素一样,只包含一种干扰素即IFN-γ,而前者被确定的却只有IFN—ω和IFN—τ。对具有强抗病毒能力的干扰素α的研究一直是干扰素研究的主攻方向,但笔者却没有查到羊干扰素α的相关资料(80年代末曾被定义为IFN—αⅡ的基因现已被确定为IFN—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将灭活的流感病毒与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发现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因此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1]。IFN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2],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也是目前被应用最多的3个特性[3]。根据干扰素的结构、序列、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受体特异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和Ⅲ型干扰素[4]。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δ、IFN-ε等,Ⅱ型干扰素目前只发现了IFN-γ[2],Ⅲ型干扰素目前发现了IFN-λ1、IFN-λ2、IFN-λ3,Ⅲ型干扰素的许多功能同Ⅰ型干扰素是类似的[5,6]。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能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因子,具有阻止病毒繁殖、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物学功能,是当今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重要生物制剂之一[1-2]。干扰素按其细胞来源可分为α、β及γ3种类型,其中α-干扰素(IFN-α)是由能在脊椎动物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增殖  相似文献   

18.
将优化合成的猫ω型干扰素基因Fe IFN-ω2和Fe IFN-ω9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与orf1629基因缺损的家蚕杆状病毒Bm-Bacmid DNA共转染Bm N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将获得的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猫ω型干扰素。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CRFK细胞/VSV*GFP系统上检测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表达的重组猫ω型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表达产物重组Fe IFN-ω2的抗病毒活性可达6.3×105U/m L,而重组Fe IFN-ω9的抗病毒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猫ω型干扰素生物制剂奠定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τ是羊孕体附植时发出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它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的一种主要因子。本文阐述了IFN-τ的分子结构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即IFN-τ和PGF2α、U-CRP、OTR、GM-CSF的互作机理。  相似文献   

20.
Ⅲ型干扰素(IFN-λ)是一种新发现的抗病毒因子,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方面具有多重功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后造成猪的免疫抑制状态,Ⅰ型和Ⅱ型干扰素的应答受到抑制,IFN-λ的应答情况还不清楚。为揭示PRRSV感染猪后IFN-λ的应答情况与调控机制,以期进一步揭示PRRSV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分子机理。利用PRRSV强毒与弱毒株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FN-λ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差异,并检测了不同非结构蛋白(NSP)对IFN-λ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PRRSV感染PAM细胞后均在mRNA水平上诱导IFN-λ1和IFN-λ3表达上调,且IFN-λ3比IFN-λ1上调更明显;然而在蛋白水平上二者均为表达下调。人源IFN-λ3比IFN-λ1显示出更强的抑制PRRSV复制的作用,且对强毒株GSWW/15的抑制效果更明显。PRRSV NSP7b和NSP9转染PK-15细胞后能使IFN-λ3的mRNA上调表达,但蛋白水平无变化;而NSP7a对IFN-λ3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影响,提示NSP7b和NSP9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λ3的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