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肉牛舍的温热环境指标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饲料的采食量及利用率。为了解肉牛舍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肉牛直肠温度和呼吸率的影响,对肉牛舍温热环境指标和肉牛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肉牛舍内、外的6个测点,在同一时刻,温度、相对湿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牛舍内、外不同测定点通风效果存在差异;新型牛舍与河南省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豫南地区甚至河南省都可以推行。  相似文献   

2.
肉牛舍温热环境对肉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牛舍的温热环境指标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饲料的采食量及利用率.为了解肉牛舍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肉牛直肠温度和呼吸率的影响,对肉牛舍温热环境指标和肉牛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肉牛舍内、外的6个测点,在同一时刻,温度、相对湿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牛舍内、外不同测定点通风效果存在差异;新型牛舍与河南省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豫南地区甚至河南省都可以推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内外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对夏季和冬季肉牛舍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夏季各地区牛舍中不同检测高度的细菌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冬季3种密闭式牛舍内,1.2m高的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0.6m(P<0.05),分别达到98.2CFU/m3和68.3CFU/m3;夏冬两季不同建筑类型的牛舍内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P<0.05),且冬季密闭式牛舍内细菌数量达到75.5×103~88.1×103 CFU/m3,是舍外的2.6~9.6倍,远远超过夏季(83.2×103 CFU/m3)。该研究为肉牛舍的设计和牛舍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肉牛生产中牛舍类型的选择及牛舍环境的控制提供参考,试验以棚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有窗牛舍为研究对象,对舍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氮气和风速等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类型牛舍内上述环境指标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半开放式牛舍内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棚式牛舍和有窗牛舍(P0.01);温湿指数及氨气浓度高低依次为半开放舍有窗舍棚舍,且半开放舍与棚舍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种牛舍内的温度和风速指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不同地区的8个肉牛场的牛舍夏季环境状况进行检测,测定了牛舍内外的温度和舍内的湿度、风速、照度以及CO2、NH3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牛舍环境状况较好,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次之,基本能满足肉牛生长育肥的环境需求,南方牛舍环境存在高温高湿的问题,需采取适宜的防暑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同地区肉牛舍夏季环境状况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全国不同地区的8个肉牛场的牛舍夏季环境状况进行检测,测定了牛舍内外的温度和舍内的湿度、风速、照度以及CO2、NH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牛舍环境状况较好,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次之,基本能满足肉牛生长育肥的环境需求,南方牛舍环境存在高温高湿的问题,需采取适宜的防暑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河北省冬季不同地区肉牛肥育舍的温湿环境,试验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对拴系肉牛舍内垂直空间(0.1,0.6,1.2,1.8 m高度)的气温和气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牛舍内垂直温差和湿差明显不同,平原丘陵地区牛舍的温差和湿差变化不大,而燕山山区牛舍的温差和湿差变化明显,呈下低上高趋势,尤其是早上和晚上,0.1 m和1.8 m处的温差最高可达4.6℃;另外,牛舍早上气温普遍较低,多数牛舍气温低于0℃;而气湿较高,最高可达89%。说明冬季河北省肉牛舍处于寒冷状态,应重视肉牛舍的保温设计和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不同地区肉牛场的环境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了河北省4个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对夏季和冬季舍内外的环境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和噪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夏季平原丘陵地区牛舍的温度均达到29℃以上,各地区牛舍内和牛舍外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各牛舍的舍内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冬季燕北山区牛舍的湿度较高,接近或超过80%,而平原丘陵地区的牛舍湿度只有59%,除敞棚式牛舍(沧州)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舍内光照和噪音基本符合我国的相关标准,但夏季舍内风速偏低。综合分析牛舍的各项环境参数,建议河北省肉牛舍夏季配置防暑降温设施,且冬季要尽量减少舍内的湿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个有代表性的肉牛场合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对冬季肉牛舍的温湿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牛舍内气温偏低,尤其是早晚,分别达到-0.4~1.7℃和0.8~5.3℃。除平原丘陵地区的敞棚舍,各种封闭性较强的牛舍(半开放舍、有窗舍和塑料暖棚舍)内外气温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舍内外气温差可高达11.6℃。另外,各牛舍早晚湿度较大,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内湿度明显高于舍外,达到78%~81%,而平原丘陵地区的多数牛舍内外湿度差不明显,舍内早晚湿度分别达到65.0%~72.0%和59.0%~71.0%。综合温湿度分析,河北省多数肉牛舍冬季处于寒冷状态,需要加强牛舍保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建筑类型肉牛舍空气中有害气体(NH_3、CO_2、H_2S)、细菌和真菌含量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并分析微生物在舍内外(包括场内和场外)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牛舍为分别为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3个肉牛养殖场,对其舍内外不同时段的细菌和真菌以及有害气体、温度、湿度等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测试期间,三类牛舍的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均在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而细菌与真菌在部分时间和地点超标,封闭式牛舍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差于半开放式牛舍与全开放牛舍。[结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时间段各牛舍空气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基本能满足肉牛生长育肥需求,封闭式牛舍需要制定合理的通风换气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冬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试验对其冬季的主要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在黑龙江省冬季存在温度低、湿度大、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需要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完善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并加强日常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2.
冀北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冬季环境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冬季舍内外环境质量状况,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改造及环境改善提供借鉴。选择冀北寒区3种典型建筑类型奶牛舍(高举架、纵跨大、封闭性差的有窗舍A,低举架、纵跨小、封闭性好的有窗舍B,高举架、纵跨大、封闭性一般的有窗舍C),检测各舍内外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围护结构(墙壁、地面、屋顶)内表面温度、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2、NH3含量、光照强度、噪音强度等指标,评价奶牛舍环境质量情况。结果表明:3类奶牛舍舍外环境质量状况相当,仅NH3和CO2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舍内环境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舍A冬季舍内风速最高(P<0.05),舍内平均温度、屋顶温度、相对湿度、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2、NH3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牛舍(P<0.05);墙壁、地面温度及自然光照强度均显著低于舍B(P<0.05),与舍C差异不显著(P>0.05);舍B冬季舍内风速最低(P<0.05),舍内平均温度、各墙壁、地面、屋顶温度、自然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2、NH3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牛舍(P<0.05);舍C冬季舍内人工光照强度最低(P<0.05);各舍内噪音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冀北寒区奶牛舍的设计、改造及管理应注意考虑冬季牛舍的保温和通风换气,以改善牛舍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防风墙在不同遮蔽距离的减风效果以及风速对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的40头牛随机平均分布在选定的4个牛栏中,根据牛栏距防风墙的远近分为2组,测定其日增重。同时根据牛场实际条件和天气状况布置测点,对测点的风速、温度等其他环境指标和肉牛的产热进行现场实测与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安装防风墙的围栏育肥牛场在墙后1.2 m高度,水平遮蔽距离10倍墙高的范围内,可折减风速40%~70%;防风墙后的最佳遮蔽区域是在距离防风墙2~4倍墙高处、水平遮蔽距离6倍墙高距离范围内,风速折减效果明显,最大折减率可达70%左右;肉牛平均体重为480 kg,在外部风冷指数为-15.61的条件下,安装防风墙的围栏育肥牛场的风冷指数可以降低到-9.00,每头牛每小时可减少热量损失3.31 MJ;由于距离防风墙的远近不同,肉牛日增重相差0.15 kg/(头·d),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亚热带无隔热层钟楼式单层彩钢瓦屋面棚舍栓系饲养模式下的环境特征,在凤阳测定了肉牛舍的温度、湿度、气流、PM10、NH3等指标。结果:夏季,棚舍内外温湿度几乎相同,换气量超过了最大换气量,PM10优于卫生标准,温湿指数范围为78~87,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考虑了气流影响的体感温度范围为25.1~32.2℃,气流显著地减少了高温的影响。晴天棚顶内外表面温度最大相差1.2℃,棚顶隔热能力差,棚顶内表面最高可达48.3℃,此时的舍内气温仅为33.1℃,棚舍自然换气调节是环境控制的主体,适当架高棚顶,开设钟楼换气口有利于畜舍通风换气。冬季,舍内温度范围为-1~7.5℃,舍外温度范围-3.3~5.5℃,温差仅2℃,舍内风速为0.2~0.4 m/s,舍外风速为1.01~2.53 m/s。舍内湿度高于舍外,超过了肉牛生长的适宜湿度范围,NH3浓度优于卫生标准,冬季棚舍四周围挡塑料薄膜,减少了换气量,保温作用弱,空气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低温时期对新型发酵床猪舍与普通猪舍室内平均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新型发酵床育肥舍室内平均温度波动幅度较大,而普通育肥舍室内日平均温度波动幅度较小;在冬季中午室外温度较高时新型发酵床育肥舍室内日平均温度基本能达到普通育肥舍室内日平均温度(P〉0.05),而在早上和晚上室外温度较低时猪舍室内的日平均温度明显低于普通育肥舍内日平均温度(P〈0.05)。试验表明,冬季新型发酵床育肥猪舍室内日平均温度具有显著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我市肉牛生产水平,针对肉牛养殖饲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探讨.[方法]通过对全市养殖场、养殖户肉牛养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结果]根据张掖肉牛特点,制订了张掖肉牛能繁母牛、架子牛、育肥牛各阶段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结论]在全市所有养殖场、户进行推广,并做到标准上墙、上手、上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发挥肉牛在北方冬季环境条件下其最佳生产潜力。[方法]设计了散栏保温牛舍和开放式散栏牛舍2种类型畜舍形式,分别在牛舍中心距离地面0.5m和1.5m处进行温度、湿度测定。[结果]舍内平均湿度为100%,最低温度为-0.6℃,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到0.83kg/头。[结论]散栏式牛舍冬季湿度大、温度低,牛只采食自由性较大,可改为采用颈杠式,固定床位,设有分隔栏方式,减少温湿度蒸发,同时可避免争食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寒牧区肉牛育肥对饲料的要求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环境因素、气候条件、饲草料现状都是制约肉牛育肥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选择适宜的饲料配方对高寒牧区肉牛育肥产业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方法]本饲料配方筛选试验通过组间对比选择,筛选出适宜高寒牧区肉牛育肥的试验配方。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筛选出适合本地育肥牛的1号料和3号料,饲喂1号料的A组比饲喂2号料的B组和4号料的D组,头均日增重高84g和142g(P0.01)差异极显著,头均多获利81.80元和147.18元;饲喂3号饲料的C组比饲喂2号料的B组和4号料的D组,头均日增重高64g和122g(P0.01)差异极显著。[结论]头均多获69元和133.84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养殖工艺及机械设备领域技术不断进步,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北方寒区冬季牛舍保温与环境质量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也是制约北方寒区肉牛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开展牛舍结构及舍内环境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对降低肉牛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北方常用的牛舍类型及冬季舍内环境质量做简单介绍,并将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照对肉牛生理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养殖户和同领域研究者探究北方寒区肉牛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研究发酵中药渣对肉牛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固原市肉牛良种繁育示范园随机选取210头牛作为试验牛群,采用配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对照组、中药渣组和发酵中药渣组。[结果]结果表明,中药渣组比对照组采食量增加0.51 kg(8.9%,P﹤0.05),料重比(F/G)减少了0.18 kg(P﹤0.05)。发酵中药渣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20.8 kg(2.9%,P﹤0.01),采食量增加0.73 kg(12.8%,P﹤0.01),料重比(F/G)减少0.29 kg(P﹤0.01)。发酵中药渣组血液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肉牛日粮中添加发酵中药渣、中药渣可增加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日增重,提高饲料报酬,发酵中药渣可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