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测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5个家蚕的原种或杂交种进行了人工饲料摄食性测定试验,其中有39个二化中系品种,47个二化日系品种,10个多化性品种,中×日系四元杂交种5个,日×中系四元杂交种4个。结果表明:日系品种的摄食率明显高于中系品种,多化性品种也明显比中系品种好,但不及日系品种;中×日系明显比日×中系强;中系大部分品种拒食,品种间差异不甚显著;日系、多化性品种间摄食率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3.
家蚕品种资源对质型多角体病毒抵抗性的初步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对 2 81个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质型多角体病毒比较试验。 2 81个蚕品种中 ,抗性品种占12 4 5 % ,较抗性品种占 32 74 % ,较感性品种占 33 81% ,感性品种占 2 1 0 0 %。不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较大 ,最高达到千倍以上。不同地理系统间抵抗性差异数百倍 ,其强弱依次为热带多化性品种 >中系二化种 >日系一化种 >中系一化种 >日系二化种 >欧系一化种  相似文献   

4.
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抵抗性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云南蚕区对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病原。为了筛选对BmNPV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家蚕品种资源作为抗病育种素材,以云南省保存的18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3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的抵抗性。不同家蚕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云8B的抵抗能力最强,发病率仅为28.9%,而红云B的发病率却高达100%,品种间发病率最大相差71.1个百分点;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多数为日系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率最高(红云B)和最低(云8B)的均为日系品种。一些对BmNPV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全茧量较高,但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与全茧量没有严格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原子荧光法检测家蚕体内硒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对动物生殖发育、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功能,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采用原子荧光法对不同系统家蚕体内硒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喂食相同桑叶的情况下,不同系统家蚕品种幼虫体内的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5龄第4天的中系家蚕品种幼虫体内的硒含量明显高于日系家蚕品种,其中中系家蚕品种19-570体内的硒含量最高。对家蚕品种大造体内硒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精巢中的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头部次之,脂肪体中的硒含量相对较低,由此推测硒在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蚕孤雌生殖系在家蚕性别控制、基因纯化及杂种优势产生机制研究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为了筛选适合云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孤雌生殖系育种材料,以云南省保存的20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以温汤处理法处理蚕卵,调查不同品种(品系)的孤雌生殖发生率。供试家蚕品种(品系)中,B黄2的孤雌生殖发生率达77.3%,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夏芳B的孤雌生殖发生率仅为3.1%,品种间孤雌生殖发生率最大相差74.2个百分点;孤雌生殖发生率40%以上的品种多数为日系品种,且多数日系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在60%以上,中系品种除B黄2外其余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均低于37.0%。相关性分析表明,温汤处理诱导的家蚕孤雌生殖发生率与品种所属地理系统及总卵数都有一定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日系品种较中系品种更易诱导发生孤雌生殖,总卵数高的品种孤雌生殖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为培育耐农药污染家蚕品种和研究家蚕对农药的耐受性机制提供基础材料的目的,对包括家蚕四元杂交品种野三元中2个含野桑蚕血统的中系亲本野A、野B和2个日系亲本84Y2、784等在内的160份家蚕品种资源,以0.01 mg/L杀灭菊酯添食后进行耐药性筛选,供试家蚕品种中的野B、辐射诱变品种辐7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进一步以0.1~0.3 mg/L杀灭菊酯添食诱导后,自野A、野B中筛选建立了新的耐受性品系野AJ、野BJ,另以辐7为母本,分别以84Y2、784为父本杂交后培育获得新的耐受性品系辐84Y2、辐784。从以上4个新品系中均获得了添食微量杀灭菊酯后幼虫存活率100%的蛾区。4个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新品系,进一步通过农药诱导选择及系统选择提高和固定其耐受性水平后,可作为耐农药污染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四川蚕业》2015,(4):18-23
为探明不同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差异,笔者对我单位保育的10个家蚕品种进行抗高温、多湿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之间有显著差异,以乙9(932江苏保存品系,2000年从何斯美老师处引进)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最好;杂交种的综合抗性与其对高温多湿抗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探索建立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鉴定平台。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从甜菜夜蛾幼虫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3种原蚕品种和1个四元杂交种的实验室感染情况,结果表明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感染力,且不同品种问的感染率存在差异,说明可以利用家蚕作为替代宿主繁殖该种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氧自由基清除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物体的抗逆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在不同地理系统、不同化性品种间和不同温湿度饲养条件下的差异,探讨通过测定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选择家蚕抗性品种育种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常温下中系二化性品种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显著高于日系二化性品种和多化性品种;32℃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中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总SOD活力显著升高,日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则显著下降,但所有供试品种在35℃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血淋巴总SOD活力都显著低于常温常湿组。对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与幼虫生命率和虫蛹率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茧层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可作为家蚕抗性育种材料选择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与常规品种进行杂交时,其F1代的EGFP外源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的表达量和稳定性,笔者利用创新育成的亚热带型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进行杂交组配测试。结果表明:转EGFP家蚕品系与常规白茧品种杂交,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造成绿茧比率各不一样;但利用已经纯合、外源基因表达量高的转EGFP家蚕新品系进行品系间二元杂交,其F1绿茧率高达100%;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测试,其F1代绿茧率高达90%以上;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三元杂交测试,其F1代大多组合的绿茧率达到75%以上;测试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率等主要经济性状与两广二号相仿。  相似文献   

14.
采用覆土培育的方法人工栽培蚕蛹虫草,在相同的培育环境条件下以6株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菌株和4个家蚕品种的5龄第6天幼虫供试,筛选合适的菌株和蚕品种。同一个家蚕品种的幼虫接种不同蛹虫草菌株的感染率差异显著;接种相同蛹虫草菌株120 h时,家蚕二元杂交组合与四元杂交组合幼虫间的感染率差异显著,至168 h,仅接种菌株H24的2个家蚕二元杂交组合间幼虫的感染率差异显著,各家蚕品种幼虫接种其余菌株的感染率已无显著差异,家蚕品种7532×湘晖的幼虫接种菌株LP4的感染率最高达到93.33%,并且该菌株对4个家蚕品种幼虫的感染能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不同菌株接种各家蚕品种幼虫的发菌率无显著差异。各家蚕品种幼虫接种菌株H24和H7未获得子实体,接种菌株H10和LP4的出草率最高,平均值分别为84.73%和88.70%。供试菌株和家蚕品种均显著影响蚕蛹虫草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并且菌株的影响更显著:以菌株L2接种7532×湘晖的幼虫培育蚕蛹虫草中的虫草素含量最高;以菌株H0接种932·芙蓉×7532·湘晖的幼虫培育蚕蛹虫草中的腺苷含量最高;以菌株H0接种洞·庭×碧·波的幼虫培育蚕蛹虫草中的虫草多糖含量最高。综合各项试验成绩初步认为:蛹虫草菌L2菌株和LP4菌株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家蚕品种直接影响菌株的感染速度,对培育蚕蛹虫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影响斯格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安斯格种猪场12系、15系、36系、23系、33系5个品系母猪的7465窝繁殖记录,建立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胎次、产仔季节、不同品系对斯格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分娩季节、品系等对主要繁殖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家蚕资源品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南地区保存的167个家蚕资源品种和组配的19个杂交种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发现,摄食率高于91%的品种占调查品种的44%,表明华南地区选育适合人工饲料饲育的家蚕品种有丰富的基础材料。同品种不同蛾区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发现,摄食率高于97%的品种蛾区间差异不明显,摄食性遗传稳定;摄食率低于90%的品种蛾区间的差异较大,表明可有效选拔提高品系的人工饲料摄食性。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家蚕育种组在培育暗化型家蚕品系580的过程中,发现并分离出了在发育各阶段黑化程度均比正常暗化型家蚕黑化程度浅的品系——浅580。试验通过克隆比较家蚕品系580与浅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碱基序列和相对表达量对浅580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家蚕品系580与浅580克隆的暗化突变基因Bmi AANAT均存在2种突变类型且碱基序列相同,它们的Bmi AANAT2的碱基序列也无差异;蛹期第7天时家蚕品系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浅580的8. 3倍和3. 0倍。表明家蚕品系浅580的发生并不是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碱基序列突变造成的,而与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背膘厚与母猪的繁殖性能息息相关。不同品系母猪的繁殖性能和营养需要差异明显。针对国内饲养的主要母猪体系,比如美系、丹系、加系、法系。笔者认为不同品系母猪同一繁殖阶段的最适背膘厚的标准是有差异的。本文主要从背膘测定方法,以及对不同品系母猪繁殖周期的分娩时、断奶时、后备母猪初配时的3个关键点的最适背膘厚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为促进养猪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古老的蚕桑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人为选择和大自然的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蚕地方品种,加之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往,已形成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家蚕品种按系统有中系、日系、欧系;按化性分有一化、二化、有滞育期的多化和无滞育期的多化;按眠性分有三眠、四眠;按斑纹分有普遍斑纹、素蚕、多对半月斑、黑缟、褐园斑、虎斑、乌龙斑、  相似文献   

20.
家蚕二化性品种(品系)转基因用蚕卵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家蚕为卵滞育昆虫,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的化性由上代卵期温度与光照等调控。将若干个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以17~18℃温度催青诱导子代蚕卵非滞育,筛选出1个经济性状较优的实用品种"秋丰"、1个突变品系P33,二者非滞育卵圈比例分别达到96.4%和89.6%,正常催青的良卵实用孵化率分别达到96.11%和98.58%,解决了采用显微注射法以家蚕实用品种构建转基因系统过程中因蚕卵滞育不能及时孵化的难题。另对利用20%盐酸-2%甲醛混合液刺激解除蚕卵滞育的方法以及非滞育蚕卵表面用70%乙醇消毒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前者可以获得96%以上的孵化率,后者可以缩短蚕卵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