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10):1902-1906
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感染反刍动物,包括山羊、绵羊、水牛和骆驼等,引起的非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及胃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库蠓是其主要传播媒介。BTV传播相当广泛,除了南极洲外的所有洲都有发现,近20年间在欧洲肆虐传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发现的BTV包含26个血清型,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使用传统疫苗只能提供部分保护。虽然目前已经有针对多种血清型BTV重组疫苗的研究,但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防治BT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特异性抑制剂Tubacin能够抑制13型BTV感染,通过半定量PCR、Western blot、TCID_(50)等试验验证,Tubacin处理后细胞病变减轻,病毒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上清中病毒粒子含量减少。结果证明Tubacin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TV感染,Tubacin是抗BTV的候选药,HDAC6可能是抗BTV感染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蓝舌病为OIE规定的需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已经给全球大部分流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于1979年首次证明该病存在,且在我国流行初期即造成大量易感动物死亡,给我国畜牧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但蓝舌病在我国仍属冷门研究方向,我国到底分离鉴定出多少个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该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广?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在近年来鲜有蓝舌病引起动物发病死亡报道的前提下,人们对蓝舌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本文对蓝舌病在全球的流行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蓝舌病在我国40年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希望该病在我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2006年以来,蓝舌病毒BTV8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不仅对养羊业而且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OIE蓝舌病疫情记录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我国尚无BTV8引起的病例或隐性感染的报道。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20,(1):42-48
为建立蓝舌病(bluetongue,BT)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得到14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的s7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原核表达得到VP7蛋白,并对表达的包涵体VP7蛋白进行纯化,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纯化的VP7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以纯化的VP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与羊痘阳性血清,羊口蹄疫阳性血清和羊的小反刍兽疫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中和试验比较,两者符合率为90%,ELISA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显示,D值的变异系数小于10%。说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4型BTV抗体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BT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苗接种动物的抗体水平监测,为以后相关BTV ELISA检测试剂盒研发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正>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  相似文献   

6.
<正>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虫媒传播疫病,患病动物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绵羊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山羊、牛、水牛、羚羊、骆驼及野生反刍类动物均能感染本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法定上报的多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江城县蓝舌病病毒(BT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从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连续3年在江城县设立监控动物群,每年选择BTV病原及抗体检测阴性牛10头、羊5只作为哨兵动物,用于BTV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应用BTV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哨兵动物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应用鸡胚、C6/36细胞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连续3年的哨兵动物B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35%、44.08%、50.65%; 3年内共分离到45株BTV,包括1~5型、15~16型、21型和24型共9种血清型。结果表明,江城县蓝舌病流行有逐年加重趋势,且呈现多种血清型毒株交叉感染状况,亟需加大BTV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毒株变化。  相似文献   

8.
用接种牛内皮细胞和鸡胚两种方法比较了检测实验接种绵羊血样中蓝舌病病毒(BTV)的效果,对所有被试的BTV血清型,鸡胚能持续检出毒血症的时间比牛内皮细胞的长,并能检出病毒滴度较低样品中的BTV。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报导蓝舌病病毒(BTV)已有24个血清型,各型病毒的毒力不一致。由于蓝舌病病毒的基因序列漂移和基因重配列现象的存在,新的BTV血清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就给蓝舌病的研究和诊断带来了困难。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应用核酸杂交技术来研究蓝舌病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和进行病毒的检测。不少国家和地区用琼扩及其它血清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蓝舌病(bluetongue,BT)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流行和分布情况,2020年采用竞争ELISA方法,在云南省边境地区12个县市随机采集135个养殖场、活畜交易市场和散养户的380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2个边境县市均检出阳性血清样品,平均样品阳性率为77.9%,场户阳性率为93.3%;样品阳性率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陇川县最高(92.0%),孟连县最低(4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境外牛血清样品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本地牛(67.9%),P<0.05;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样品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舍饲最高(81.4%),半放牧半舍饲(62.5%)最低,P<0.05;黄牛样品阳性率(80.0%)明显高于水牛(61.4%),P<0.05。结果推断,BT在云南边境地区可能广泛存在且流行严重,需要持续开展血清学调查、监测,重点加强对境外牛的控制。本研究为我国西南边境地区BT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