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口鲇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原名南方大口鲇,俗称河鲇、鲇巴朗、叉口鲇、大鲇鲐等,系鲇形目、鲇科、鲇属鱼类之一种,天然水域里以鱼虾为食。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我国长江出产的名优鱼之一。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从1985年起就开始对它进行移养驯化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现已在省内外大面  相似文献   

2.
叉尾鲇(Wallago attu)是澜沧江土著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文章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营养成分等4个方面概括了叉尾鲇的生物学特性,并从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叉尾鲇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以期为叉尾鲇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兰州鲇,隶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名黄河鲇,是黄河中上游土著大型肉食性野生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俗有黄河鲇鱼活人参之称[1]。由于上世纪后半叶黄河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该鱼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被编入《中国濒危动物(鱼类)红皮书》[2]中。随着对黄河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兰州鲇人工繁殖已获成功[3]。本文对兰州鲇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记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旨在充实兰州鲇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更好的开展兰州鲇苗种人工繁育,完善大规模的苗种培育技术工艺、提高苗种繁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革胡了鲇自体受精后代的胚胎发育过程,用每克含30μg甲基睾丸酮的饲料投喂革胡子鲇仔鱼60天,获得具自体受精功能的雌雄同体革胡子鲇,对雌雄同 鱼人工催产,获得自体受精的胚胎、仔鱼及全雌的成鱼。自体受精后代的受精率、孵化率都较高,说明人工诱导雌雄同体革胡子鲇产生的后代的自体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没有生理障碍。  相似文献   

5.
大口鲇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原名南方大口鲇,俗称河鲇,大河鲇,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种以鱼为食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约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以上。它与分布很广的那种小个子鲇(俗称土鲇)是同属不同种。大口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我所从1985年起即开始对其进行了移养驯化和池塘人工养殖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红尾鲇隶属鲇形目,油鲶科,护头鲿属,地方名:狗仔鲸。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后再引进我国广东等地。红尾鲇头及吻部很大,眼睛较小;背鳍与胸鳍均发达,前缘均具一根强壮硬棘;食量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粒径大的配合饲料;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生长速度快。为了满足红尾鲇养殖需求,发展人工育苗就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在2017年多次进行红尾鲇人工繁育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实践,现对试验进行以下总结。  相似文献   

7.
对患烂尾病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的肝脏、脾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分离到NY635菌株,用NY635菌株人工感染体重在20~30 g的健康鱼,人工感染的下口鲇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的下口鲇病灶中分离出菌落形态相同的细菌。初步证明NY635是引起下口鲇烂尾病的病原。对NY635进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NY635为碱性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并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8.
用经紫外线照射后遗传失活的黄河鲇精子、刺激性成熟的黄河鲇卵子,进行雌核发育,采用冷休克、热休克和秋水仙素浸泡等3种染色体组加倍方法诱导黄河鲇卵进行二倍体雌核发育.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诱导黄河鲇二倍体雌核发育过程中,以冷休克处理组的效果最好,胚胎孵化率达到8.1%;其次为秋水仙素处理组,胚胎孵化率达到6.3%;热休克处理组诱导效果较差,胚胎孵化率仅为4.0%.  相似文献   

9.
用经紫外线照射后遗传失活的黄河鲇精子、刺激性成熟的黄河鲇卵子, 进行雌核发育, 采用冷休克、热休克和秋水仙素浸泡等3种染色体组加倍方法诱导黄河鲇卵进行二倍体雌核发育。实验结果表明: 在人工诱导黄河鲇二倍体雌核发育过程中, 以冷休克处理组的效果最好, 胚胎孵化率达到8. 1%; 其次为秋水仙素处理组, 胚胎孵化率达到6. 3%; 热休克处理组诱导效果较差, 胚胎孵化率仅为4. 0%。  相似文献   

10.
VIE标记和T型标记标志南方大口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对剥隘库区增殖放流的南方大口鲇开展放流效果评估工作,采用可见荧光植入标记(VIE)和T型标记对其进行标记。笔者研究了VIE标记和T型标记对南方大口鲇的标志效果,旨在为南方大口鲇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储备。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鱼试验鱼为南宁市水产良种场人工培育的南方大口鲇。试验鱼饲养于渔业站网箱养殖基地,养  相似文献   

11.
实验选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Ф)为细胞模型,观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毒素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毒素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检测注射毒素局部组织过氧化物的含量,应用维生素C(Vc)探讨其对毒鱼蛰伤有无治疗或阻断作用。结果表明,日本鬼鲉毒素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MTT活性明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明显降低;通过电镜观察到毒素损伤巨噬细胞结构,Vc治疗组有部分改善;毒素注射局部皮肤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GSH—Px、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Vc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提高。结果提示,被日本鬼鲉蛰伤后局部组织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免疫细胞活力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Vc可以减轻毒素的作用,毒鱼由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最近6年全国及7个刺参主要养殖省份(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刺参养殖产量及养殖面积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6年中,全国刺参绝对产量呈递增趋势,由2006年的75 725 t增加到2011年的137 754 t,其中2010年产量增加较大,比2009年增加28 144 t。全国刺参产量在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大,由2006年的0.52%增大到2011年的0.89%。全国刺参绝对养殖面积2007年最小为64 386 hm2(公顷),2009年最大为153 626 hm2。全国刺参养殖面积占全国海水养殖面积百分比先升高后降低,2006年最低为4.75%,2009年最高达到8.35%。全国刺参单位面积产量2007年最高,2009年最低。辽宁省、山东省是刺参养殖两大省份,其刺参产量之和占全国刺参产量的91.4%~98.1%,并且逐年下降;其刺参养殖面积之和占全国刺参养殖面积的92.6%~99.0%,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南方各省刺参产量占全国刺参产量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大,尤其是福建省2011年已成为继山东、辽宁之后的第三大刺参养殖大省。  相似文献   

13.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增殖放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在灵山岛西侧海区进行了刺参增殖放流试验。结果表明,笼播参苗在自然海区比较安全,参苗存活率为10%左右。撒播参苗因短期内较骓适应自然海况,易被海流带走等多种因素,参苗存活率甚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7万只2~3cm的刺参在福建省莆田市开展了池塘吊养试验。经150d培养,成活率达92%,平均体长为12.0cm(108g/只),最大个体达15.6cm。总结出一套池塘吊养、冬季南方越冬的刺参养殖技术,为南方冬季海水增添新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底管微孔增氧机在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对底管微孔增氧技术对参池环境和刺参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参池中合理使用底管微孔增氧机可显著增加参池溶氧,并显著提高刺参重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增氧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刺参夏眠期间正是日本对虾生长的大好季节,将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在7月份放养虾苗,严格控制养殖池内的杂鱼虾等,就可大大提高日本对虾和刺参的成活率,利用此二者在饵料和空间的互补性,可显著提高虾池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北方吊笼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解析刺参肠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初步探讨刺参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相关性。结果显示,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刺参肠道及养殖水体主要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二者存在13个相对丰度大于0.1%的共有核心菌属。此外,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特异性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海泥海球菌属(Halioglobus)、Lutimonas和Woeseia为代表。基于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共注释到300条三级代谢通路,其中146条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刺参肠道菌群差异代谢通路主要表现在代谢方面,具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和鞘脂类代谢。研究表明,刺参肠道菌群种类与其养殖水体呈高度相似性,但相对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刺参吊笼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正良 《福建水产》2011,33(5):77-80
福建是刺参南方养殖的主要地区,池塘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之一。本文在借鉴北方刺参养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南方养殖实践,从附着基设置、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与投放、养殖管理、收获与销售等方面对南方刺参池塘养殖技术做一总结介绍,为南方刺参养殖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经过筛选的9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自然和养殖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6.5556和5.8889,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416和0.5635。根据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970、遗传距离为0.2269。对两群体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两群体在某些位点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现象,特别是养殖群体在位点Psj2022,其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达0.5164。结果表明,与自然群体相比,仿刺参养殖群体存在杂合度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这可能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亲本群体较小,引起近交机会增加有关。应制定相应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加以保护,以使仿刺参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工厂化养殖仿刺参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品质,本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自然生长和海捕野生仿刺参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出皮率为62.7%~65.8%,煮后出皮率为24.8%~31.1%,显著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0.46~0.50,氨基酸营养价值平均得分为87.89~90.42,均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说明其氨基酸营养价值水平较高。在其他营养成分方面,工厂化养殖仿刺参与池塘养殖仿刺参较为相近。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由于摄食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长,其蛋白质与脂肪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综合分析认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价值与池塘养殖仿刺参相近,在出皮率和氨基酸营养水平上优于池塘养殖和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说明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具有较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