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5年11月~2006年4月在福建省莆田市进行了刺参池塘吊养试验。7万枚体长2~3cm的刺参苗,经150d养殖后,平均体长达12.0cm,成活率92%。通过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刺参的吊养及越冬综合技术,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养殖刺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刺参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其自然资源的衰竭和消费者需求的上升,刺参的产量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的刺参主产区位于北部,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辽宁沿海,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其养殖区域,增加经济效益,作者考虑了"北参南养",利用南方海水池塘冬季养殖刺参,增加刺参生长期,缩短其养殖周期.2009年,作者于深圳以800亩海水池塘进行刺参越冬养殖实验,实验取得成功,并于2010年3月通过"刺参南方越冬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验收.  相似文献   

3.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属,是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市场喜爱的一种。在我国,海参主要产自山东、辽宁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沉箱养殖、室内控温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 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养殖在我国南方海域也逐步兴起。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的养殖户引进北方的刺参在海上进行海参筏式养殖。2010年11月10Et投苗10万只,苗平均体长12cm,  相似文献   

4.
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隋锡林  邓欢 《水产科学》2004,23(6):22-23
1 刺参池塘养殖现状1 1 养殖规模刺参池塘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瓦房店市的长兴岛等地的池塘养参获得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最高亩效益已超过20000元。近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刺参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刺参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相继问世,对刺参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这些均刺激了海参育苗业、池塘养参业以及海区底播增殖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瓦房店市现有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即超过8000hm2(12万亩),育苗水体已达100×104m3。大连市的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超过130…  相似文献   

5.
李正良 《福建水产》2011,33(5):77-80
福建是刺参南方养殖的主要地区,池塘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之一。本文在借鉴北方刺参养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南方养殖实践,从附着基设置、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与投放、养殖管理、收获与销售等方面对南方刺参池塘养殖技术做一总结介绍,为南方刺参养殖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7.
王伟良  王岩  王小冬  戴杨鑫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4):168-170, 173
为研究池塘养殖条件下三角帆蚌幼蚌的生长情况,进而为优化三角帆蚌的养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在浙江省诸暨市的淡水珍珠实验基地进行了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86 d培育,当年繁育三角帆蚌的壳长从3.4 cm增长到6.4 cm,体质量从3 g增加到18 g;试验期间,壳长的增长率为0.035±0.005cm/d,体质量的增长率为0.192±0.044 g/d;吊养水层深度可显著影响幼蚌的生长速度,吊养在水面下40cm处的蚌,其壳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吊养在水面下10 cm和80 cm处。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李云峰等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刺参池塘养殖可移动式人工礁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本发明通过柴油机、罗氏风机、通气管和吊筐等材料组装成可移动式刺参池塘养殖人工礁装置,在不充气的状态下,吊  相似文献   

9.
刺参为海参中食用价值最高的海参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人工养殖正日益得到关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刺参池塘养殖生产,2005年大连市刺参增养殖面积达到3.8×10~4hm~2,山东省海参养殖面积达3×10~4hm~2,海参养殖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近年来关于刺参池塘养殖实用技术的报道很多,但关于刺参池塘养殖的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地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不同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解析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季节性差异和共性,查明影响沉积物菌群构成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显示,营口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不同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差异菌群呈显著性季节演替特征(P<0.05)。其中,春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s),夏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秋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冬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尽管不同季节沉积物细菌组分比例不同,但第一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43.19%)。环境因子中,影响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温度、总有机碳、总氮和pH。本研究将为刺参养殖池塘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参虾池塘高效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9月刺参夏眠期间正是日本对虾快速生长的季节,在对虾池中人工造礁,第1年4月放入规格为80~120头/ kg的海参苗1740 kg,每年7月放入体长0.7~1.0 cm的日本对虾虾苗1.2×105尾,将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养.在养殖过程中,刺参不投喂,只用卤虫、人工饲料、杂色蛤和四角蛤蜊投喂日本对虾,严格控制养殖池内的杂鱼虾,保持水质新鲜,可提高日本对虾和刺参的成活率,利用两者饵料和空间互补性,可显著提高虾池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增殖放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在灵山岛西侧海区进行了刺参增殖放流试验。结果表明,笼播参苗在自然海区比较安全,参苗存活率为10%左右。撒播参苗因短期内较骓适应自然海况,易被海流带走等多种因素,参苗存活率甚低。  相似文献   

13.
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底管微孔增氧机在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对底管微孔增氧技术对参池环境和刺参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参池中合理使用底管微孔增氧机可显著增加参池溶氧,并显著提高刺参重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增氧技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经过筛选的9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自然和养殖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6.5556和5.8889,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416和0.5635。根据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970、遗传距离为0.2269。对两群体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两群体在某些位点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现象,特别是养殖群体在位点Psj2022,其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达0.5164。结果表明,与自然群体相比,仿刺参养殖群体存在杂合度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这可能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亲本群体较小,引起近交机会增加有关。应制定相应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加以保护,以使仿刺参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刺参夏眠期间正是日本对虾生长的大好季节,将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在7月份放养虾苗,严格控制养殖池内的杂鱼虾等,就可大大提高日本对虾和刺参的成活率,利用此二者在饵料和空间的互补性,可显著提高虾池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介绍刺参肠道菌群组成和分布,以及肠道菌群和消化酶在机体代谢和抗病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并对肠道菌群在生态养殖中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通过肠道有益菌群制备的菌剂调节刺参肠道,从生态学角度入手应用于刺参养殖,为刺参养殖业朝着绿色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蛭弧菌分布非常广泛,普遍存在于各种水域以及土壤之中,能寄生和裂解大多数水产动物致病菌。介绍了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简要概述了我国北方沿海刺参养殖及病害发生情况,并对蛭弧菌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老化参池刺参腐皮综合征致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伟  陈霞  王印庚  张凤萍 《水产学报》2010,34(9):1460-1468
从患病刺参体表病灶组织分离出菌株060330B,其优势度高达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健康刺参出现与自然患病刺参相同的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株060330B具有假单胞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恶臭假单胞菌相似。对该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恶臭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5%。菌株060330B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视为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不同来源患病刺参的研究表明,使用年限长、淤泥层厚呈黑色并伴有腥味的养殖池塘在该时期容易导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